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力拔头筹 真实还原     ——评石一枫的《入魂枪》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琼  2023年03月14日12:40

阅读行为的发生通常来自两种需求,一种是寻找慰藉,所谓“声气相求”;另一种是学习,即取长补短。阅读石一枫新作《入魂枪》,对我来说,无疑是后一种,是对电子游戏经验的补课。

我是电子游戏绝缘体,也是游戏盲——除了玩过一阵俄罗斯方块,但对电子游戏的魔力及后果深有体会。二十年前参加文化部等部委组织的游戏厅专项治理活动时曾耳闻目睹了一些令人发指的典型案例,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里,游戏与吸毒、赌博同样声名狼藉。直到近十年来,随着电子游戏产业做大,元宇宙等新生概念出现,游戏与艺术、技术搭上线,游戏被高配,游戏的名声才逐渐向中性位移。电子游戏虽不是新鲜事物,但履历复杂,甚至有“不大光彩的历史”,因此,在大众艺术形式创造中,特别是文学书写,以电子游戏为中心题材鲜见。在我的阅读经验中,石一枫的长篇小说新作《入魂枪》拔了头筹。这个头筹不好拔。今天,电子游戏题材虽不是禁区,但怎么写?难度大。能拔头筹的作家,不仅要有发现力、感知力,有勇气,有眼光,更要有较高的完成度。

这部叫《入魂枪》的长篇小说,书名虽玄幻,但贴切、形象,创作风格和写作方法总体也是现实主义范儿。小说从一个叫老吕的电子游戏高手中年现状入手,写到另一个高手“瓦西里”的魔怔,从电子游戏技术写到游戏的魔力。这些虚拟世界里高手,是现实生活里极其普通的人,在游戏世界里的自由、张扬、骄傲,与现实生活中的局促、尴尬形成强大反差,他们甚至比普通人更弱势,更容易受伤。游戏让他们获得了排解、宣泄和消化,对于游戏的“归化”大大地消解了入世的动力和能力。“入魂枪”,既是对游戏本身的描述,也是对游戏魔力的形象化比喻。小说笔力老到,通过寥寥几个人物形象的描写,便将数十年变迁的外部环境、个人生逢遭际和游戏厅方寸之地的故事讲得委婉、曲折,真实还原了电子游戏、人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本质。

为什么会产生游戏?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认为“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任务之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存在,这种剩余的精力的发泄,就是游戏,游戏本身并没有功利目的,游戏过程的本身就是游戏的目的”,这是“剩余能量说”。其他诸如”“本能说”“练习理论”“宣泄理论”“文化起源理论”,等等,不一一而足。游戏是人类在模拟环境下的挑战行为,“以直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其中,游戏的“非功利性”以及“快感需求”大概是共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小说对于游戏的本质化和对象化进行了充分、可信、形象的文学书写。平等、开放,把游戏前面具有情感色彩的定语一律去掉,既不是道德鞭挞,也没有猎奇、夸张、文饰、美化。把“游戏”从“异化”和“妖魔化”同时释放出来,对于电子游戏本身的新鲜、独特、沉浸式审美体验,进行记录式辩证性书写。写出了游戏之所以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动力,这是客观存在,但往往被我们主观屏蔽。也写出了游戏终究是游戏,浸染于游戏里的具体的人从虚拟世界到现实世界的张皇失措,这种“物伤”也是客观存在,但容易被我们简单化处置。游戏就是游戏,游戏在小说家的笔下,是生活方式,也是生产方式,是平台、出口,也是陷阱、泥淖,是构成我们置身其中的文化环境的一种元素。忽视它的客观存在,是对真实文化环境的漠视。现实主义写作追求描写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典型环境是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环境。无论功过,从差不多二十多年前,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不断更迭换代的电子游戏是现代人生活的典型环境,受其影响之深浅、深远也各有千秋。看得出,小说家深谙游戏之魂,但是对于游戏题材的开掘书写却能抓住本质给予生动如实深刻的呈现。卓越的思想力是小说家的底色。《入魂枪》充分体现出一个优秀作家的认知修养,特别值得肯定。

从文学是人学这个角度,评价小说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有没有塑造出独特的人物形象,有没有探究到世道人心。《入魂枪》对于被游戏“附体”的一类人的精准书写,对于都市五光十色生活中的人的欲望、本能、性格的深入开掘,包括游戏里的人、游戏和人的关系、游戏高手之间的体恤、游戏之外的日常情感,等等,独一无二,既准又深,且有同理心。小说不仅描绘这类人的困窘甚至“畸零”生存状态,也写到人的自我救赎,体察人的情感,把脉人的命运。生活是无尽之海,我们永远在与它的角力中生存。这也是深深吸引我的地方之一。

写什么固然重要,怎么写应该更重要。一个新鲜的题材,要写出新意和独特性,建构出一个可信的有创造性表达的世界,确实考验一个作家的专业能力。也许是从《世上已无陈金芳》开始,这个叫石一枫的作家就让我刮目相看,其后是《借命而生》《玫瑰开满了麦子店》,几乎每一个文本都有题材上的大胆突破,这些题材看似新,实则是被我们忽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甚至有一定的敏感性,很难把握。每每,作家“艺高胆大”,从心所欲不逾矩,每每处理得熨帖、到位,又有突破。这个叫“石一枫”的新京派实力作家用他的虚构文字,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日志。

(本文系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特约评论)

 

作者简介

刘琼,学者,作家。艺术学博士。人民日報社文艺部副主任。曾获汪曾祺散文奖、《雨花》文学奖、报人散文奖、文学报“新批评奖”、《当代作家评论》评论奖等。著有《花间词外》《聂耳:匆匆却永恒》《通往查济的路上》《格桑花姿姿势势》《徽州道上》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