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重大主题出版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2023年03月09日09:05

激发现代见识 构建社会共识

新时代重大主题出版的几点思考

■皮 钧(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我们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从历史长河中看待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功能,在时代大潮中把握文化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

学有本源:重视文本文字的本源定位。中华文明5000年绵延不绝,最关键的是文本文字的接续传承。一是文本文字是传承文明的至高形式。文本文字是记录文明、传承文明的基础,阅读则是解码文明、继承文明的方式。现代社会要更加重视文本阅读。二是媒介传播不能代替文本原创,我们要高度重视文本阅读缺失后的“文化风险”。三是图书出版是文化安全的稳定器。一本书其实约定了人们未来的时间投入。传统文化典籍形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倚靠”。

重大主题出版要深入研究,要在品质出版和品位阅读上同时发力。当前,我认为重大主题出版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个人见识与社会共识未能有机统一。现代社会是多元的,但图书出版作为公共产品,是不能仅仅简单地传递或放大个性化的见识,而要以形成社会共识为主要目标。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创举之一,是将个性化的创作与社会化生产紧密结合,《红岩》的诞生最为典型,截至目前该书总发行量已超过1200万册。二是叙事方式与时代发展不相匹配。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重大主题出版需要认真研究新时代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宏大叙事。三是“第一话语权”重视不够。现代社会最有穿透力的“第一话语权”来自学术理论图书出版。在重大政策传播方面,我们缺乏强大的学术图书、理论图书作为“重器”的支撑,“第一话语权”严重不足。四是对青年的“深阅读”引领不足。据中国青年阅读指数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政治、国际政治、政治学、文化研究、文化、政治社会、社会理论等“阅读域”成为青年的阅读偏好。碎片化、零散化的“浅阅读”正在被青年抛弃,系统化、整体化的“深阅读”正在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最为渴求的阅读需求。

新时代重大主题出版要在本源上发力,要在激发现代见识和构建社会共识上同时发力,用“品质出版和品位阅读”培育时代新人。一是吸引高水平人才进一步充实文化出版机构。首先,从立法、政策等层面提高“编辑权”。其次,提升出版机构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能够吸引政治素养、文化修养和科学学养兼备的高水平人才进入文化出版领域。最后,培养有共识性的文化品位、在观念世界中具有古今、中西对话能力、熟悉现代化生产方式的人才。二是进入高浓度、大纵深的中国故事2.0时代。要选择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伟大作品,为世界贡献有价值的文学形象和有内涵的中国故事;适应新时代青年日益增长的文化水平、思维水平和阅读水平,适应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增强的传播现实,提升与新时代发展相称的讲故事的范式与水准。三是提升图书出版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作用。必须下大气力争夺“第一话语权”。要支持以出版机构为中心整合学术资源、文学资源、教育资源,强化出版机构生产“文化重器”的产品能力。四是对青年的“知识观和知识体系”进行前瞻性引领。一方面要在供给侧发力,为全社会奉献高质量出版的产品;另一方面要在读者方面发力,引导青年进行品位阅读。重大主题出版要对青年的“知识观和知识体系”有前瞻性引领。

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地位相匹配且又能安放青年人梦想的内容框架与表达体系,激发现代见识,构建社会共识,助力培育新时代中国青年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当成为重大主题出版新的使命。

新时代优化重大主题出版的实践与思考

■张志华(山东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自2003年以来,主题出版应运而生、快速成长,已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出版业重要的出版门类,并显示出日趋强大的力量格局;主题图书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凸显,社会效益显著。

主题出版生产机制形成,高质量发展势头初显。主题出版生产机制是出版行业包括出版管理部门、出版单位和作者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逐渐适应完善而成。当前的主题出版逐渐走出了一条多点并进、立体开发的道路,形成了主管部门主导、出版单位跟进,组织机制、评价机制和动力机制紧密协调、环环相配的生产机制。主题出版发展到现在,其内涵的扩展基本形成了共识,开始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原来集中于政治类读物扩展至关注党、国家和社会的核心问题,以及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选题。从主题出版图书市场表现和社会影响力来看,“十三五”以来呈现出不断向好的局面。“双效”好书的频出,说明主题出版不断向精品化方向发展,过去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得到改善。

在了解和把握主题出版令人欣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同时,还应该理性地剖析主题出版存在的痛点和难点,清醒梳理三方面问题。一是重单向输入少文化践行与活动参与。主题出版应当在宣导与强化时代主旋律、提振与激发大众的豪情过程中,激活潜藏在人们内心的文化基因,需要出版工作者积极进行文化践行,唤醒、强化目标受众的文化情感。二是营销渠道单一脆弱。一方面过于依赖系统发行,面向市场的营销没有形成突出优势;另一方面过于依赖实体店渠道,新场景渠道开拓不够。三是理论研究与行业实践有些脱节。主题出版的理论建设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尚不到位,还没有建立相应学术体系和行业规范标准,如何产出有理论创新性、实践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研究成果是一个重要课题。

为进一步做好重大主题出版工作,我有三点建议。一是注重文化践行,推动主题出版工作的情感体验。对普通百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今更多的是人们“日用而不知”的生活信仰与道德规范,它的真正生命力是可以通过人们在自己参与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建构而彰显出来的。类似这种主题出版的文化践行比单纯的供给出版物更有作用与意义。二是搭建主题出版营销新场景。当下,图书营销的场景已经发生了颠覆性、根本性的变化,场景不再是单一的实体书店,而变为各种各式的营销场景,如直播平台、编辑工作室甚至存书库房等。场景变化是营销手段、营销理念等深刻变化的结果。主题出版营销在抓实体店渠道的同时,还要搭建营销新场景。这既呼应了新兴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和付费方式,也能让主题出版物抵达更多的读者手中,更大程度地产生“双效”。三是加强行业研究与学术研究的优势互补。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持续深入的主题出版学术研究,相关课题给予政策和经费扶持;加强行业研究与学术研究的联动,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出版行业协会应起到桥梁作用,组织专题研究论坛,进行专项研究、培训、沟通,生成管理部门、业界、学界及作者共研共享的平台与成果。

当下主题出版工作处于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出版工作者必须置身于这宏大背景下,不断推出更多更好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的优秀主题出版物,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贡献出版人的力量。

发挥专业优势 做强做优重大主题出版

■陈迈利(经济科学出版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为出版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专业出版社根据自身实际,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发挥专业优势和出版特长,充分利用各自出版领域的专业出版资源,聚焦主题主线,将主题与专业结合起来,策划出版了许多特色鲜明的重大主题出版物。

提高站位,切实做好重大主题出版工作。专业出版社应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重大主题出版工作,主动作为。出版社领导班子要积极推动重点项目实施,对制定工作方案、协调内外、组织审稿会、审读书稿等,均要全力予以支持。专业出版社需结合自身的专业定位和出版资源,加强顶层设计,以重要时间节点为坐标,积极超前谋划,研究制定重大主题项目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路线图和时间表,不能“临时抱佛脚”。同时,建立机制,促进实施。对重大主题出版项目,出版社在资金上要予以保障,成本上予以兜底,分配、评优评先评奖上予以倾斜,以调动编辑人员的积极性。项目可实行扁平化管理,集中全社精兵强将协同作战;对选题、编校、装帧设计、印制、营销宣传等全流程进行控制,以确保高质量、按计划完成出版任务。

开发系列主题出版物形成特色产品体系。大力开发系列化主题产品,形成有特色的产品体系。策划重大主题出版项目,事前要针对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展开深入学习研究,策划与专业相关的主题出版选题。将主题出版与专业产品线相结合,开发差异化的系列选题,增加选题厚度,做好选题储备,不打“无准备之仗”。2019年以来,经科社入选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的4个重大项目均属经济学领域,就有赖于出版社在经济学领域的众多选题储备,可以在进行主题出版物申报时优中选优。据《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统计,2016年之后一个时期,助力小康社会与脱贫攻坚主题图书出版的品种数量,经科社以65种在全国出版单位中位居第三。

内容创作兼顾主题性与大众性。在重大主题出版物的创作上,要注重兼顾出版物的主题性与大众性,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创新出版物内容表达和呈现形式, 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将政治语言、理论语言转变为大众语言,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增强可读性和亲和力,打造导向正确、内容丰富生动、形式灵活多样、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文质兼美的精品出版物。如中国地图出版集团的《红色地图 百年党史》,将地图的直观性、丰富性与文字的抽象性、深度感有机融合,集主题性、科普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中国形象。

凝聚一支位居学科前沿的权威作者队伍。邀请权威作者进行创作是重大主题出版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在项目实施中,要请专家从选题方案的制定、结构设计到内容撰写甚至营销宣传都亲自参与,在项目成稿、出版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作者队伍的建设需要与优秀作者建立长期、稳定、密切的合作关系。

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能打硬仗的骨干编辑队伍。编辑人才是重大主题项目出版质量的根本保障,优秀的编辑团队是做好重大主题出版的重要基础。一部优秀作品的出版,是作者与编辑密切合作、共同创造的成果。因此,为保障重大主题出版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完美呈现,需要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视野开阔、能打硬仗的骨干编辑队伍,需要培育一批既熟悉出版业务又对相关专业领域深有研究的优秀人才。

地方出版集团 推进重大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李 强(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是文化战线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地方出版集团的重要文化责任。地方出版集团必须通过发展高质量的重大主题出版,不断提高自身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效能。

重大主题出版是地方出版集团凸显社会效益、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重大主题出版成为地方出版集团获取国家级大奖的重要领域,也是地方出版集团凸显社会效益、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渠道。新华文轩近两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的图书,均是重大主题出版作品。

重大主题出版对地方出版集团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通过抓好重大主题出版工作,不仅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有效践行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还能够推动地方出版单位建立良好的质量保障措施,形成良好的精品生产机制。近年来,随着重大主题出版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版集团参与到重大主题出版的创作之中,地方出版在全国重大主题出版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全国重大主题出版的重要创作源地。

地方重大主题出版的市场表现良好。目前,重大主题出版已成为各大出版单位的工作重点和重要抓手。许多地方出版社在重大主题出版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着较好的市场反响。据北京开卷数据显示,地方出版集团在马列思想及政策性读物方面的销售占比从2020年的1.76%增长到2022年的16.83%。

地方重大主题出版精品力作不断涌现。近年来,地方出版集团在重大主题出版方面的选题方向和范围纵横扩容,内容题材和表达方式不断丰富,涌现出了一大批双效俱佳的优秀作品。据统计,近5年,地方出版集团共有18种主题类图书入选年度“中国好书”,占全部主题类图书的51.43%;53种主题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五个一工程”奖以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奖项。

地方出版集团重大主题出版“走出去”成效显著。近年来,地方重大主题出版“走出去”项目逐渐增多,内容从单一的中国文化输出丰富为中国政治、经济等相关内容输出。据丝路书香工程办公室发布的2022年丝路书香工程立项项目公示名单显示,地方出版集团重大主题图书入选数量为42个,占全部入选图书的比重为89.36%。

成绩取得的同时,地方出版集团在重大主题出版上也存在着市场化运作能力不足、资源基础相对薄弱、内容策划能力较弱、宏观上缺乏整体规划等一系列问题。

为进一步做好重大主题出版工作,凸显地方出版集团在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中的功能与作用,我有以下五点思考。一是打破“目标任务”的被动思维,主动服务国家大局。坚持主动为国家大局服务,策划推出一批有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的理论专著,深度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未来,新华文轩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等国家战略、重大主题,拓宽和深挖重大主题出版的选题资源。二是打破“行业配角”的认知枷锁,充分挖掘四川特色。从本地区资源优势出发做好重大主题出版,想方设法在自身优势板块基础上“建高楼”。近年来,新华文轩围绕四川区域特色,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主题出版作品,并在红军文化、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等相关领域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三是打破“速度为王”的选题误区,积极宣扬时代精神。要告别临时赶节点的出版模式,沉下心来,倾注心血,打造真正“为时代添彩”的优质图书。四是打破“政治读物”的传统定式,创新打造畅销精品。以做市场图书的心态做重大主题出版,并通过在市场渠道、营销资源上为出版社提供强力支持,发挥自身全产业链优势推动重大主题出版发展。五是打破“各自为阵”的社际壁垒,共同形成发展合力。通过定位分工、做好规划、整合名家资源等手段打破“各自为阵”的社际壁垒,从而形成重大主题出版的发展合力。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 出版工作要更好发挥服务大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需要地方出版集团做好重大主题出版工作,聚焦自身优势领域,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出版精品, 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