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全国政协委员韩敬群:加强翻译人才建设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韩敬群  2023年03月07日16:10

翻译是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津梁,翻译家是文化交流互鉴的使者,也可以说是文明的播火者。“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翻译对中国的思想启蒙、文化新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林纾、鲁迅、茅盾、巴金等文学大家同时也是翻译大家。中国新时期文学从拨乱反正中“鲜花重放”,不断突破禁区,大胆探索,成就异彩纷呈,这样的盛况离不开一批老一辈翻译家高质量的翻译成果给作家们带来的灵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实现这样的目标离不开翻译和翻译家的贡献。

目前翻译家队伍的梯队建设及生存现状令人堪忧。翻译稿酬不高,翻译成果在相关学术成果评价体系中得不到承认,翻译家的尊严与荣誉感缺失,各种因素叠加使得今天愿意从事翻译工作的外语人才越来越少,一流外语人才愿意做翻译的堪称凤毛麟角,一些还愿意从事翻译的有志之士更多的是出于情怀、兴趣。长此以往,中国翻译队伍有可能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图书的翻译质量也不让人乐观。去年底、今年初,王智量、柳鸣九、郭宏安、李文俊、杨苡等一批翻译大家相继去世,人们在追忆大师的同时,不免产生对翻译界现状的忧虑。

因此,就解决目前翻译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重视和提升目前的学术评价或考核体系中文学或学术翻译成果的价值和地位。在目前各高校的文科职称评价体系中,翻译成果只是作为可有可无的点缀进入科研考评体系。这导致大量外国文学研究人才专注于撰写论文,申请社科课题或人才称号。享有丰富学术资源、外语功底扎实的资深学者很少愿意从事高强度、低回报的翻译活动。目前文学或学术翻译人才队伍以体制内的青年学者和体制外的自由译者为主,体制内的青年学者通过多年历练,往往刚成长为出色译者,就会面临竞逐高级职称的难题,常迫于压力而放弃文学翻译工作。所以,在目前的翻译队伍里,很难见到活跃于学界,最有创造力、才华、学识、思想的资深学者的身影。国内翻译业界整体水平不高,优秀翻译人才不断流失,都与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高水平的文学或学术翻译是一项具有很高创造性和专业性的创作或研究活动。这些翻译成果是连通学界与大众的桥梁,对学术理论视野的拓展、学术方法的创新、本国文学创作的提升、文化观念的丰富、民众审美情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有必要改变翻译在学术评价体系中的边缘化地位,提升优质翻译成果在职称考核体系中的分量。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就是在国内人文社科三大核心期刊体系(南大、北大、中国社科院)中专设译文类子目录,将致力于外国文学译介的期刊,如《世界文学》等纳入其中。《世界文学》等译文类期刊专注于捕捉外国文学动向,译介当代外国文学精品,以满足国家的精神建设需要和国内普通民众的文学需求,编辑队伍由精通中外语、具备研究能力的人才组成,杂志质量为翻译出版界翘楚。将这类杂志纳入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内,将有助于吸引更多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人才投身翻译活动,并能对出版界提升翻译水准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是适度提高翻译稿酬,鼓励出版界与翻译界形成双赢的局面。与其他领域相比,翻译稿酬偏低是确实存在的问题,比如有的出版社就明确规定只要是译著决不签版税。目前的翻译稿酬很多采用千字稿酬形式,出版社调整有一定空间,建议对一流译者的优秀译作标准从优。对一些印量很大的图书,出版社在保证盈利的基础上,也可以酌情考虑以版税的方式适度回馈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