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小小的春夏秋冬》:上海的城南旧事,一部弄堂少女成长故事
来源:澎湃新闻 | 杨宝宝  2023年03月07日11:16

一个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12岁女孩,透过她的双眼,在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中,经历了哪些成长故事?这些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故事,是否还能打动今天的小读者?3月5日上午,作家周晴在她生日当天,携新作《小小的春夏秋冬》与上海小读者共聚读者书店外滩旗舰店。

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文学报》主编陆梅、上海九久读书人副总编孙玉虎等人与周晴一起,以“上海的里弄烟火,少女的成长之歌”为主题,共谈《小小的春夏秋冬》中的温暖与往事。

12岁弄堂女孩的成长故事

在《小小的春夏秋冬》中,作家周晴以回望的姿态书写记忆中的童年,以12岁女孩小小的视角观看并记叙了上海弄堂1号楼和2号楼的几户人家近一年来的悲欢离合。

12岁的女孩小小在上海弄堂里长大,她用一双童稚而又敏锐的眼睛来打量她身处的世界,观察她周围的人和事。她注定要与正在变迁着的弄堂一起成长,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她有了一些思考,关于人生、关于生命、关于未来……而那些形形色色的为生活而奔波的人,都将留在她的记忆里,给她带来深刻和重要的影响。本书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一个小女孩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尺寸人生的感悟。

周晴在谈及创作缘起时直言:“我常常会想,我之所以会成为现在的我,与我的童年生活是分不开的。童年的一些遭遇,那些当时看起来不经意的事,却在我的记忆中沉淀下来,成为我成长轨迹中的重要部分,成为我人生哲学的一个基点。这也是我决定将关于上海弄堂的记忆写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小的春夏秋冬》中有周晴童年生活的影子,又绝非一部简单的“回忆录”。周晴看似以散文式的四季来结构小说,实际是以四季串起了一个个悬念迭起枝杈相绊相生的故事。从小小的视角,成年人的世界有许多“看不懂”,从“不懂”到“懂得”的过程中,她逐渐收获人生的成长。

讲述生活的复杂和人性的复杂

“在小说中,主人公小小用自己一双童眼去看待世界的真实美好,用一颗善良的童心去感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她在稚嫩与懵懂中,总是透露着一丝可贵的独立与清醒。”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儿委会原主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通过视频表达了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在他看来,《小小的春夏秋冬》细致入微地展现了12岁少女小小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形成过程,书中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成长过程对当代儿童亦有启示作用。

《儿童文学》原主编、著名评论家、出版人徐德霞则认为,《小小的春夏秋冬》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精品儿童文学之作。“这部作品的结构就像一幅打碎的拼图,读到最后,读者才能够把它拼接起来。”书中那些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绝非闲笔,而是非常重要的情节,勾勒出弄堂的生活图景,也清晰地勾勒出书中生动的人物,可见作者在艺术创作上的老到。“这部作品能让孩子们明白,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生活也不是非黑即白,人性有它复杂的一面。阅读本书,小读者们对人性的认识会更加深刻,从而找到一种鼓舞自己不断前行的力量。”

“《小小的春夏秋冬》犹如上海市井风情的长卷彩绘。”赵丽宏认为,这部小说以真实贴切的儿童视角,呈现出一个灵动清澈的童心世界,通过主人公小小的视野和经历,观察体验复杂的世态人情,以及邻里间各种性格不同人物的遭遇和命运,展现了人性的曲折,辨识出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的观察体验的经历,伴随着小小生命和精神成长的过程。这是一部值得向小读者推荐的优秀作品。”

沈石溪则将《小小的春夏秋冬》比作“上海的《城南旧事》”。他用十六个字总结该书的特点为:文字清丽、格调高雅、结构匀称、意蕴隽永。在他看来,周晴所描绘的虽然是40年前的故事,但当今小读者读来却丝毫不显“过时”,因为从这些往日故事中,她讲述的是人的精神生活底色,这是可以永存在读者心底的感悟,不会因为现实生活的变化变得陈旧,被人遗忘。而周晴以“春夏秋冬”串联起叙事,推进故事的方式也很匀称工整,四季更替不仅仅是自然时间的演变,更是社会生活的演变,是人与人关系的演变。这样精巧的叙事方式,也是值得小读者学习的写作技巧。

陆梅用“絮絮如风、春风化雨”形容《小小的春夏秋冬》,认为周晴在此书中调动了许多珍贵的童年记忆,因此具有极强的与读者共情的能力。她认为《小小的春夏秋冬》里有两双眼睛,一双是主人公小小的儿童的眼睛,另一双则是每个章节的开头处出现的故事叙述者的眼睛,两双眼睛交织在故事中,让故事充满了时空感。

孙玉虎认为《小小的春夏秋冬》是周晴的一部自我突破之作,其笔法与作家以往的儿童文学作品均不相同,故事并未刻意强调年代感,却又处处巧妙勾连那段岁月,书中所描写的弄堂的画面感极强,一个小小的弄堂里装着大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