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熊育群长篇小说《金墟》:古镇百年间的兴衰起落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3年03月03日20:12

2月27日上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熊育群长篇小说《金墟》研讨会在北京出版集团举办。此次研讨会由广东省作家协会、北京出版集团联合主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深圳出版社承办。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北京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吴文学出席会议并致辞。阎晶明、孟繁华、贺绍俊、胡平、陈福民、潘凯雄、梁鸿鹰、李一鸣、李舫、李朝全、李林荣、张莉、刘大先、杨庆祥、岳雯、丛治辰、李壮等作家、评论家与会研讨。会议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主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晓舟作会议总结。

《金墟》系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项目,入选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是熊育群创作生涯中难度最大的一次写作,小说从侨乡赤坎的旅游开发切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在一百多年、横跨太平洋两岸的宏大时空中,以司徒氏和关氏两大家族代表人物为主角,展现全球视野下传奇的人生与生活,以及跌宕起伏的命运。

张培忠在致辞中表示,《金墟》以新时代乡村振兴为重点,在绵延一个多世纪、横跨太平洋两岸的时空中,展现中国农村的变革、家族的命运与民族的振兴,是一部正面强攻当下现实题材的鲜活之作、厚重之作。吴文学认为,《金墟》是北京出版集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作品。小说聚焦于著名侨乡赤坎古镇,以详实的历史细节和细腻的笔触打通了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融汇了过去和现在、海内与海外,重现了赤坎古镇百年间的兴衰起落,是一部深刻而具体地展现华侨及归侨爱国、爱乡、爱家精神的恢弘力作。

纪实与虚构并置的历史现实书写

《金墟》既结合纪实与虚构,又融合历史与现实,采用非线性交叉叙事,阎晶明阅读时感到,家族的恩怨和家国情怀主题的转化和推出,是这部作品值得分析的地方。孟繁华感慨,《金墟》的特别之处在于小说跨度一百多年,从东方到西方,书写司徒氏和关氏两大家族,它让我们看到历史文化题材的丰富和无穷。创作这部作品时,熊育群本着诚恳的写作态度,多次深入赤坎镇甚至美国西部华侨的家里,因此《金墟》既有鲜明的写真性,又有虚构的文学性。

熊育群以奇数章写现实,偶数章写历史,巧妙地引出两个主题——重建古镇的力度、难度,和古镇的侨民文化、侨民精神。贺绍俊对《金墟》中的两个人物颇感兴趣,一个是历史中的司徒文倡,一个是现实中的司徒誉,“两个人物面对困难背后的原因不同,但他们的精神又有共同之处。情怀和责任心可以说是侨民的文化精神,但更多的可能是一种民族的精神”。

潘凯雄说:“小说从内容来说是两条线,一条是以开平碉楼为原型的保护问题,也是乡村振兴问题,另一条是华侨的问题,包括华侨的历史、华侨的现状等。”两条线涉及历史和现实、经济和文化、国际和本土等诸多问题,复杂性客观上对作者的统筹能力、结构能力、叙事能力都是巨大的挑战。

古镇建筑与民俗文化的复苏

胡平指出《金墟》重要的贡献在于重新发现了赤坎这座百年古镇,“小说是复调的,着重书写了兴于民国十五年和新时代的两次赤坎城镇建设,是一个颇难驾驭的题材,但熊育群的把握相当老练。在叙述上,作者对文体风格和节奏的掌控不疾不徐,文字上不显过于累赘,也不显过于简略,这本身是一种力量。”

在李一鸣看来,《金墟》是一首抒情长诗,作小说具有史诗般的力量,写出百年社会变迁史和侨乡儿女的心灵史,深刻展现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挖掘现实生活背后、历史更迭中人心和人性的深意。李舫认为熊育群的小说充满真实、动人、感人的力量。“虽然《金墟》的题材非常难驾驭,但作者以笔和脚步丈量土地,老练地把握叙事风格,作品引人入胜,体现出熊育群对岭南文化、侨乡文化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李朝全用“虚与实”“小与大”“今与古”“内与外”四个方面分析,认为小说既有百年来的历史积淀、岁月积淀,同时又有碉楼、骑楼这些文化符号的涅磐与重生。“作为一个在广东生活多年的湖南籍作家,熊育群对广东方言和地方知识的自如运用,对广府文化、疍家文化、侨乡文化的开掘和弘扬,都是这部小说不可忽视的长处。”赤坎使张莉印象深刻,“本来这个建筑是固定的,但是他通过情感的流动和回忆的流动,使金墟变成今天非常具有生命和活力的文学地标,给我们带来很新的视角。”

国际视野下的侨民文化与家国情怀

《金墟》采用明暗双线结构,实际上给中国近现代史注入了非本土的元素。陈福民观察到,《金墟》对于当下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不少新鲜的经验,特别是在历史材料的处理上,宗法制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宗法植根之深,“对于中国现代改革的困扰,他书写得非常到位”。

梁鸿鹰提出,广东与中国近现代历史密切相关,讲好这个故事,是书写中国故事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金墟》的立足点当然还是在当下。“我们历史上有那么多苦难、那么多文化积累,这些东西在新时代、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到底如何重新焕发新的光彩,这是作品的立足点所在”。

李林荣评价《金墟》是挑战长篇小说创作多重困难的厚重之作。他在阅读时感到,《金墟》恰好为侨乡史实材料繁杂却文学表现稀缺的领域提供了补充,在这个意义上,《金墟》是矗立在现当代文学的拓荒地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如何在乡村振兴、乡村建设的大主题中拓路?丛治辰认为这是熊育群面临的挑战。《金墟》的成功创作得益于作家本人对题材的敏锐把握,“《金墟》终于在主题写作中打开一个国际化、全球化的视野,它不仅是在中国写乡村变化,而是在更宏大的世界背景下写乡村变化,这是这部小说特别富有创造性的地方”。

熊育群坦言,这是人生中最难的一次写作,希望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就像著名作家陈忠实说的,想写一部垫枕头的书。《金墟》的题材非常好,自己好像抓到一个宝贝,时间跨度一百多年,空间从中国到北美大陆,“非常复杂,光是小说结构就想了两个多月。看到沉甸甸的书稿,我觉得这一切都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