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仁才:我以我情写黄土 ——长篇小说《耐烦》研讨会在京举行
“我是一个小小的作者,甚至只是一个业余的文学爱好者,一个年过半百的普通人,因为意外爱上了文学,今天才有幸坐在这里。”作者姚仁才在研讨会行至尾声时如此感慨,这位西北汉子长篇小说处女作《耐烦》日前刚刚出版,他在作品中将目光汇聚在自己家乡——陕西。
3月3日,由中国作家网、河南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姚仁才长篇小说《耐烦》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家网总编辑陈涛,河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张艳代表主办方出席研讨会。《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黄国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长、总编辑宋强,《北京文学》副主编张颐雯,作家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部主任李宏伟,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徐刚,对外经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褚云侠,《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张鹏禹,河南文艺出版社小说部主任陈静等专家、学者与会研讨,《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特发来书面发言。会议由陈涛主持。
姚仁才长篇小说《耐烦》研讨会现场
长篇小说《耐烦》是一个家族的生存图谱,一部陕北乡村五十年变迁史。这本书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杨祯秀一家从四川逃难到陕北皮家沟后所经历的曲折命运。主人公祯秀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隐忍、坚强、能干。为了家庭,她牺牲了爱情,历经了磨难,人物形象丰满正面,其坚硬的精神内核给人以力量。语言恰当而有滋味,就如那片土地应季应时生长旺盛的庄稼,极富地域色彩。张艳在致辞中谈到,河南文艺出版社成立于1996年,前身是黄河文艺出版社,以小说和传记为两大出版方向。今年有河南本土作家李佩甫《河洛图》,邵丽的《黄河故事》,张宇《呼吸》等当代作家的新作相继问世。张艳详细介绍了《耐烦》的出版过程。她说,书名“耐烦”是陕西方言,表示承受人生中一件接一件琐碎的各种委屈烦难,却很厚实,更能够承托小说根植于乡土的原始生命力。
陈涛谈到,一直以来,中国作家网不仅致力于发现、研究好作品,同时也在发现、培养和鼓舞文坛新秀。姚仁才在作品中描绘出陕北农村五十多年的历史变迁,内容丰富宏阔。举办研讨会,也是希望通过专家的研讨交流,在创作上给作家作品以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推动作家创作更进一步。
专家们相继围绕着小说主题立意、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艺术表达等方面展开热烈探讨。
梁鸿鹰在书面发言中表示,姚仁才的长篇小说《耐烦》讲了一个令人回味的中国乡土故事,小说虽为处女作,但在写作方面的特色引人关注:一是个性风格浓郁,乡土气民间情,信天游巧妙运用,提升了作品的西北乡土风格;二是叙事结构巧妙,以祯秀和祯虎命运为主线,交叉叙述,因果相扣。他认为,这部作品为中国人的生生不息写心立传,为时代发展留下了难得的证言,揭示了在苦难与考验之中,中国的农民如何跨越局限、如何维系家族荣誉,艰难地活下去,努力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当代中国的观察,对中国人心灵世界的洞察。
程绍武表示《耐烦》给他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在众多主旋律的乡村振兴题材中,这部作品是真正与农民零距离,贴着农民的体温、农民的心跳、农民的泪水写就的长篇小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生动鲜活的范本,它写出了农民的坚强和软弱,善良与刁蛮,写出了他们的互帮互助与互相伤害,写出了他们的美与丑,绝望与希望。书中的人物塑造真实、鲜活,尤其是祯秀、祯虎、祯秀的父母、傻子等人,代表了中国农民的形象,是中国农民的缩影。由人及物,作者不仅生动描写出农村的家庭史更映照了整个中国村庄的历史与变迁。
谈到书中的人物塑造,专家们都有感而发。在黄国辉看来,姚仁才作为一个初写长篇小说的作者,他在面对创作时严谨、谦虚的态度和对文学写作孜孜不倦的追求值得所有作者学习。本书人物塑造成功,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人性的挖掘把控到位,具有渗透到农村生活肌理之中的情感。小说丰富的表达手段增加了可读性,插叙、倒叙、信天游、人与魂魄的交流等等,均具备一些探索性和实验性。
小说中给宋强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祯秀的弟弟祯虎,“他象征着一个农村知识青年,在一跃龙门半途而废之后,如何继续在农村环境中生存的一个缩影”,他们一方面是无法继续像其他村里人一样在土里刨生活,另一方面又无法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发家致富,这种反差就变成了一种悲剧色彩。
姚仁才长篇小说《耐烦》研讨会现场
而张颐雯则将目光聚焦于书中的女性形象,作品以主人公祯秀的故事展开,祯秀是一个经典的农村女性,她能够淳朴和踏实的活着,常说的话就是“只要活着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但是同时祯秀又很有自我,她有自己的情感追求,同时她又是务实的。还有妇女主任金菊花,是当地的一个女干部,她有死板的一面,就是所谓的不讲情面;但是也有充满爱心的一面。作者虽然满纸写的是苦难,但是绝望中有生机的苦难。李宏伟则表示,祯秀为了解决整个家庭的生存困境,与傻子结婚并为了传宗接代而东躲西藏的,她的故事如果被放在现代舆论场上,是“不正确”的,然而小说正写出了一种大于“正确性”的独特人生体验。张鹏禹则引用穆旦诗句“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在他看来,这句诗用来评价祯秀这样一个人物是非常恰当的。“小说里边有这么一句话,‘这时祯秀才发现她这一辈子都忙碌在了路上’”,张鹏禹表示,祯秀代表着中国传统乡村女性的典型,“很多中国传统乡村女性一辈子不是为自己活,而是在为别人活,这也使祯秀这一形象具有强大的道德感”。
小说在勾勒历史故事时,也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探讨。徐刚从小说中看到了作者对现代性的批判,乡村的愚昧、落后与祯虎努力奋进造成的冲突,以及装家谱的盒子居然是空的,都寄予了作者的思考,即根的缺失的隐喻,包含了作者今天对于传统文化缺失的批判。褚云侠表示,无论是祯秀所追求的稳定生活还是我们想对家谱的寻找,其实都是追寻一种确定性,它也是一种根。最后家谱是一个空匣子,象征了确定性的丧失。
作者姚仁才
作者姚仁才16岁从陕西老家出发,18岁到河南当兵,在部队工作多年,后转业到北京,加入中国金融作协,发表了多部作品。姚仁才回顾了自己文学创作之路,他说自己之所以能在繁忙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得益于那些认识、或不认识的编辑老师的鼓励与帮扶。他坦言,自己所有的作品基本都是刻画、描写小人物的,下一部作品暂名为《耐活》,继续将目光聚焦在保险业小人物身上,并且如《耐烦》一样,重点塑造和赞美女性,“让女性的光芒,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那样哺育心灵,辉耀着孤独者默然前行”。
(摄影: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