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田沁鑫委员:关于“数字文艺作品规范化建设”的建议
来源:中国艺术报(微信公众号) | 王钰  2023年03月05日10:11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尽责的起步之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上来,是代表委员们的中心话题。

文艺界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文艺界实际和自身文艺实践,从不同维度深入探讨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如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贡献文艺的强大力量。中国艺术报特别推出“代表委员话开局”专栏,敬请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 王昊宸摄

在2022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的提案聚焦“建立数字化演艺人才引进常态化机制”。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作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田沁鑫的提案《关于“数字文艺作品规范化建设”的建议》在“数字文艺”领域继续深入,为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创新发展生态提出了基于创作实践的系统建议。

中国艺术报:您今年的提案是关于“数字文艺作品规范化建设”的。请问您对“数字文艺”这一领域的持续关注是基于怎样的实践和思考?

田沁鑫:近年来,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推动供给侧和消费侧双向发力,数字文艺作品应运而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

中国国家话剧院近年来的艺术实践,自觉顺应了这样的趋势,作出了很多探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7年,在话剧新创剧目中运用8台摄像机做到了艺术和技术结合的初步尝试。2018年,与央视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创新探索“戏剧+影视”拍摄模式和“1+N”多舞台空间模式沉浸式表达,获得观众好评。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中,中国国家话剧院与中国移动咪咕团队运用“5G+4K”超高清视频实时传输技术,通过“即时拍摄、瞬时剪辑、实时投屏”,完成《伟大征程》的戏剧呈现部分,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看体验。2021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创作演出话剧《红色的起点》,尝试VR联屏的舞台视觉效果;推出原创话剧《直播开国大典》,持续探索“即时拍摄、瞬时剪辑、实时投屏”技术。2022年,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将装置影像艺术与话剧本体艺术相结合,打破“影像”与“舞台”的边界,在光影交叠和场景调度中营造出历史与现实互为关照的沉浸感和时代氛围。

数字文艺作品的线上云演播,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深刻改变着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推动着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如何推动数字文艺作品的规范化建设,以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新业态模式,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艺术报:请您介绍一下这次提案的具体内容。

田沁鑫: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发展要求,文艺单位应创新打造线上演播精品剧目,从数字化、市场化等角度进行探索。关于如何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大潮,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创新发展生态,促进数字文艺作品的规范化建设,我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拓宽思路,确保数字文艺作品的传播和推广。建议拓宽思路,用好线下影剧院等资源,从院线发行的角度拓宽传播渠道,促进数字文艺作品的传播和推广。影院作为大众娱乐场所,可针对戏剧观众群体打造定制化服务。数字文艺作品的院线播映,建议采取“多样化营销+个性化服务”的策略,打造行业竞争中的差异化优势,维系除重点档期以外的日场上座率。

第二,统筹管理,打造数字文艺作品的标识化。鉴于数字文艺作品与线下演出属于同一类内容,建议统筹到文化和旅游部统一管理。此外,为适应新时代数字文艺作品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议数字文艺作品进行许可证式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数字文艺作品制作规范化、标准化,打造中国数字文艺作品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第三,加强联动,助力数字文艺作品的新未来。建议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作,明确工作职能职责范围,建立责任清晰、人员明确、任务具体的良好工作机制,形成联动机制。数字文艺作品汇集了剧目创作、制作发行、宣传推广等各个行业。数字演艺新业态的未来发展,要凝聚思想共识,汇集行业力量,注入更多合力、动力和活力,加快构建演艺产业发展新格局,更好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文化强国建设,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国艺术报:我们注意到,中国国家话剧院近期创作的一系列作品都是主旋律题材。通过近年来线下演出、线上演播艺术实践的不断深入,您对于主旋律作品的创作有哪些新的认识?

田沁鑫:把握时代特点,才能让主旋律作品更受欢迎。在全世界关注中国的时候,中国艺术家更要拿出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的时代,要敏感于这个时代的进步、敏感于这个时代的人物、敏感于这个时代的人民。同时,主旋律作品可以好看和昂扬起来,通过现代技术方式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或以互联网线上演播,走入千家万户。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中国国家话剧院不断尝试推进“线下演出、线上演播”双演融合模式,让戏剧艺术有更广泛的传播和普及。我们起用青年导演查文浩,创作话剧《铁流东进》,开票即售罄;推出“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由12位青年戏剧导演运用“文戏+武戏”导演训练方法,将古典文学进行“现代化转绎”,为热爱戏剧的青年观众奉献了视听盛宴;推出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首次实现中国舞台剧在互联网12个平台同期线上演播,创造了“中国戏剧现场”的线上剧场新尝试。这些探索和尝试,对于提升广大观众的文艺幸福感和获得感意义非凡。

中国艺术报: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您认为在这个新的起点,如何进一步做到文艺创新?

田沁鑫: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中国国家话剧院以文艺国家队的使命担当,率先“破局”,推出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以“戏剧+影视+沉浸”的创新表达方式,集结国家话剧院优秀艺术家,展现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胸怀爱国之志的文艺界先贤寻求民族精神、寻找文艺出路、以文艺作品唤醒民众的历程。同时,中国国家话剧院全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以数字化技术对舞台艺术赋能,为观众呈现出戏剧现场和影视感受于一体的视觉新业态,提升文艺幸福感和获得感。

2023年新局已开,中国国家话剧院将以守正促创新,以创新强守正,推出更多“线下演出、线上演播”全新方式讲述新时代中国发展故事的文艺作品,为推动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出文艺的力量。

未来,中国国家话剧院将探索戏剧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建设戏剧现场云演播平台和数字智能演艺基地。戏剧和网络的融合不止步于直播,而是要实现戏剧线下创作与线上数字化创作的全面融合,通过数字的、审美的方式,让精彩的中国故事被更多人看到,用更多优秀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书写好数字中国的文化篇章,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出我们文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