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创作与城市文化建构——以保定为例”主题讨论会举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3年03月05日18:21

2月25日,“文学创作与城市文化建构——以保定为例”主题讨论会在位于河北保定市的桫椤文艺评论工作室举办。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河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柠发来寄语;诗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吕约,评论家、工作室主持人桫椤与来自高校、作协系统和新闻媒体的专家学者、作家诗人、文学爱好者等共同参加了讨论。

“希望这次讨论能够激发更多的作家把保定作为自己的‘文学故乡’,为文坛奉献更多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张柠在寄语中表示,保定是一座文学之城,这里曾经诞生了《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经典之作,铁凝、莫言等知名作家也从这里走向文坛。文学是保定城市文化最重要的内涵。围绕“文学创作与城市文化建构”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对于阐明文学与城市的关系、丰富保定城市形象的文学想象很有意义。

在讨论中,吕约认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是由历史、现在和对未来的想象构成的,它根植于这块土地的传统和有创造力的作家对它的表达与塑造,亦与市民对这座城市文化精神的理解和认同相关。目前,保定文学的面貌不清晰,文学氛围、文学气候没有形成,很多深厚文化尚未变成独有符号、象征或关键词。进一步提升保定文学创作水平、城市文化建设和传播水平,需要政府、学界、媒体共同努力。保定有区位和文化优势,可以努力通过建设公共文化平台,把作家、学者、评论家、翻译家凝聚,增强保定文学和城市文化的辐射力。

青年评论家、中共保定市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天津师范大学在读博士吴媛认为,打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要依托文学艺术,在特定空间内形成人与人之间相对理想的交往情境,以有效缓解个体的现代性压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赋予个体存在以真正自由。某种意义上说,城市为人民群众营造具体的文学艺术语境和历史文化氛围,而作家、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建构了城市的文化品格;城市为文艺活动提供空间,文艺则不断建构着文化意义上的城市空间。

青年评论家、河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张芳认为,我们关注作为空间的城市,包括客观的地理空间,也包括主观的想象空间,更进一步说,应该把这种空间理解为一种“空间的生产”。文学是城市的诗意空间和故事空间,更是城市的希望风景。城市空间的构建,来自过去、当下,更应该指向未来。文学的想象可以跨越时空限制,为我们呈现一种未来城市景象。面向未来的城市风景想象,既不是都市化,也不是田园化,而是寻求出一条独立自由的城市精神特质。文学在其中,可以发挥探索和实验作用,在空间生产中重建城市生活文化新样态。

诗人石英杰认为,文化没有严格的行政区划界限,但它的包容、改造、融化、塑造人群的能力是相同的。城市文化在不断改造着异乡人的同时,城市的气质也塑造了身居其中的每一个人。城市的历史孕育了诗人作家和作品,文学创作也在反哺历史,并参与着城市文化的建构。这就给每一位写作者提出了一个课题,创作的作品、组织或者参加的文学活动,如何才能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这是值得思考的。慢的而不是快的,真的而不是假的,才有可能成为滋养了我们写作的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报告文学作家、《青少年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尚未是一位在保定生活了三十年的“外乡人”,他认为,当下关于保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书写,没有把城市的历史文化找准,没有把这些文化瑰宝真正融入创作中。他认为当下文学作品中关于保定的书写是悬浮在历史积淀之上的,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封闭在了自己的想象中和手头的资料中,没能真正走出去,用双脚去丈量、用双眼去触碰、用真心去感受文化。他提出“只有不封闭,才能汇文气”。

散文作家、保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闫逶迤结合自己的创作谈了对这一主题的观点。他认为城市文化形象建构与文艺创作有着紧密的关系,正是因为众多红色经典小说和电影让人们记住了保定。自己的散文集《少年滋味》里的时间跨度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前十年,写作时并没有这种自觉,只是写自己的所思所感,但不经意间为城市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保存了记忆和资料。

儿童文学作家、河北文学院合同制作家贾为从“保定府城图被网民挑错十余处”谈起,认为作家要深度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地域深厚的传统文化、有根的民间文学,也要广泛接触鲜活的当代生活,文化建设一定不是只有传统,要在当下的文化冲突中用文学的方式寻找生命的自洽,写出“快速消费”中的“长久”和现代焦虑中的恬然。她结合自己雄安传统文化题材童话《起飞,大鸟》的创作,警醒不能带着“城市文化建设”的观念去写作,只需要发乎于心、书写真情就够了。

文学编辑、《莲池周刊•文学读本》编辑部主任赵琳介绍了公开发行的《莲池周刊•文学读本》杂志的办刊情况,杂志的十二个栏目正是从保定的地标性人文景观——古莲花池中的“莲池十二景”中得到的启发,彰显着保定地域文化特色与文化自信,独具城市气质。她认为一本文学刊物是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一个可以突破地域局限、产生受众粘性的文化品牌,对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设具有重大作用,但需要持续不断的发力来建构二者之间的精神血脉。

媒体人、保定新闻传媒中心精品创作部副主任孟趁景认为,目前开展的文化名家工作室,是保定建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个空间,可以让作家、艺术家走出书斋、走下舞台,与社区居民和城市民众近距离交流,既能够起到传播文化的作用,也有利于提升城市居民的人文素养。这种互动对于一座城市的文化建构是十分必要的。

文学编辑、《保定广播电视报》执行主编刘贺田认为,在建国初期的革命文学“写实”的创作思潮中,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缘文化,保定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几率非常多,因此也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和文学现象。但后来的作家缺失了对这座城市的情感,他认为一个作家“如果你连身边的、自己的东西都写不好,写别人都是瞎胡来、都是伪命题”。他还结合自己的创作和办报经历,认为当前保定城市文化活动存在遗忘历史、忽视文化平台建设等的问题。

据悉,桫椤文艺评论工作室是中共保定市委宣传部首批挂牌命名的“保定文化名家工作室”,由评论家桫椤主持,作家贾为、保定市评协副主席李建辉为核心成员。本次讨论活动是工作室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活化文化资源,用文学评论力量打造公共文化空间的有力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