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叶舟新作《凉州十八拍》: 河西走廊的史传 民族精神的长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杨  2023年03月01日15:17

在2月23日举行的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扬帆计划•中国文学海外译介”启动仪式暨作品推介会上,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英文版签定版权输出合作协议,与多部入选“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作品一道迈出走向海外的第一步。

《凉州十八拍》(全三卷),叶舟著,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2022年12月

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于2022年12月出版的《凉州十八拍》是鲁迅文学奖得主、甘肃省作协主席叶舟继《敦煌本纪》之后,创作的又一部聚焦河西走廊历史文化的长篇小说,也是叶舟长期行走勘探河西大地、悉心开展文化考察的最新成果,更是一部力图书写河西走廊心灵史、贸易史和军事史的史诗性作品。在第35届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浙江文艺出版社分别与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三联韬奋书店共同主办了两场活动。期间,邬书林、郭义强、施战军、潘凯雄、何向阳、李洱、杨庆祥、丛治辰等专家学者围绕《凉州十八拍》中有关“河西走廊”历史文化的史诗书写,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细致描述和别具一格的艺术结构等话题展开交流。

2月24日,由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攀登新时代文学高峰的雄浑史诗——叶舟新作《凉州十八拍》新书发布暨推广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虞汉胤,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鲍洪俊,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董事、总经理、总编辑程为民,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北京大学副教授丛治辰以及作者叶舟出席新书揭幕仪式。

为河西走廊立传

《凉州十八拍》分上、中、下三卷,十八章,总计134万字。故事整体时间跨越晚清、民国将近四十年,出场人物达百余人,将鸠摩罗什、萨迦班智达、铜奔马、祁连山、绿洲,以及广阔的民间社会熔为一炉,呈现出了一幅幅可信、可爱、可敬的风俗画卷。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虞汉胤认为,《凉州十八拍》以千里河西为创作背景,以古凉州为故事原点,深入探寻了河西大地蕴藏的中华文化密码。

“凉州、河西走廊是中国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交汇地,从春秋战国以来就承载着两种文明的碰撞,这里的人民因此养成了特定的文化素养、文化氛围和文化情怀,他们豪放、重情谊、敢于拼搏,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基本精神”。邬书林谈到,凉州在中华文脉传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魏晋南北朝和唐朝,中原战乱,文化人流离失所,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凉州,使文脉得以传承。凉州因此留下了大量延续中华文脉的重要典籍和重要遗址。不仅如此,河西走廊也是“一带一路”上东西方文明碰撞的交流地。小说中,叶舟以广阔的视野将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和文脉传承演绎得淋漓尽致。

丛治辰认为小说体现了一种“中国气度”。他表示,叶舟的写作中有一种青铜一般,甚至比青铜还坚硬、像西北风沙一般既粗粝又精致的诗意,这部小说确实写出了诗人的壮丽情怀,写出了西北气概,也写出了中国的气度。

厚重之作中的少年精神

“厚重”是评论家对于《凉州十八拍》的一致评价。潘凯雄称,“《凉州十八拍》是一部致敬传统、面向未来的联通之作;是一部黄钟大吕、余音绕梁的阳刚之作;更是一部沉郁顿挫、抑扬跌宕的厚重之作”。何向阳也认为叶舟像是文学创作中的逆行者,当多数人在写科幻和未来,或碎片化的现实体验时,叶舟在书写热血忠烈、金戈铁马的硬汉文学,拿出了沉甸甸的大部头。

潘凯雄和何向阳也都认同,“少年精神”是叶舟写作中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潘凯雄指出,叶舟所写的阳光少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是面向未来的写作。何向阳将这种“少年精神”理解为“少年一般的心境,青春、活力、锐敏、积极、不拘泥于文化,充满向往、希望、梦幻……是大唐盛世为代表的文化典范,不仅与世界对话,而且引领着世界文化的发展”,这部厚重之作中,展现了独属于文学写作者的赤子之心。

2月26日下午,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新书分享会在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举行。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施战军,作家李洱和诗人、评论家杨庆祥以及作者叶舟一同座谈,分享了创作和阅读感悟。分享会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曹元勇主持。

“经书的神圣”与“说书的神奇”

施战军对《凉州十八拍》题材和风格的第一印象是“叶舟驾驭这个题材的各种方式就像一架沉重的历史战车在往前走”。小说展现了一河多源的文化力量、一体多面的历史力量和正邪两赋的人物把握、才学合体的叙事把握,这形成了小说全新的美学风格——类似古诗写到的“北风卷地白草折”那种边塞的苍莽,“轻盈而不虚飘,既飞天又扎地”。

在他看来,《凉州十八拍》是一部“诗史融通的百科全书”,认为叶舟自觉且自然地运用了《胡笳十八拍》的长歌体式,居于西部却做了天下长旅,而读者读到的是具体的故事,甚至常常是人在绝境之中、幽黯之中的故事。“回过头来看,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部将‘经书的神圣’和‘说书的神奇’两者融合得极好的作品,有一种各自命运的跌宕感和大故事的平衡感。”

李洱称阅读《凉州十八拍》像是在“饮荆花蜜”,是叶舟将个体经验和写作题材相融合而酿成。叶舟本人的经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禀赋和作为小说家编故事的才能,以及他对西部自然和历史、经文和经典本身的融汇,让他“有一种便利,能够把这些东西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从晚清到民国,凡四十年间的风土、器物、人物,在他的哺育、浇灌、笼罩下,浑然一体;河西走廊所联通的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以及在不同文明当中卓然而立的人物,又相互触动、感发”。

“他们身上有中国人的元气”

叶舟在分享会上以关键词“续命”来说明自己的创作是出于一种“反哺”的情怀,以一种道义的家国情怀在支撑人物的塑造。主人公徐惊白在还是婴儿时,被北疆口齿不清的死士说成姓“续”,“续命的续、续香火的续”。叶舟说,我们这个文明的初始,就是从那些时段里一寸寸地续命续下来的。“因为我们都是这个文化、文明的孩子,所以也有一种反哺的情感存在。”

正如杨庆祥所说,长篇小说仅仅讲述一个故事或传奇人生是不够的,它一定是民族文化或者民族心灵结构的一部分。他从小说情节设置的特定历史背景出发,谈到小说人物身上所具备的一种“原生命”:“叶舟的顾山农、徐惊白就是被丢失、被文明重负击垮的,被我们遗忘了的中国人的形象……他们身上有中国人的元气和原生命。”在他看来,真正的忠义是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生命身上的,真正中国人的原生命正如小说人物一样,内向、隐忍、孤勇,能够以一己之力反抗社会的不公平。小说中“赵氏孤儿”如此重要的原因,正在于有了救孤,才有少年中国,有了牺牲,才有了飞翔。“我们的历史就是在不断‘救孤’,不断的孤勇里获得新生。所以,叶舟的小说提供了中国人生命的救赎图景,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谈及这部小说历时四年的写作,叶舟初心未变:“我所有的文学地理版图、词汇表都是西北,而且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西北之于中国不仅是地理上的纵深,更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纵深,这里有着民族原初的品质和最初的精神气质。我想通过小说的形式,讲述一个人的少年,一个国家的少年,甚至一个民族的少年。人类的文明与交流犹如我窗外的黄河,它不应该是停滞的、僵死的、断流的,而应该是澎湃向前,一路欢歌,去拥抱远方的大海。鉴于这样的认知,我一直觉得自己的书写就是在‘除锈’,用文学的方式,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剔除偏见与促狭,努力去擦亮被灰尘覆盖的过往,寻找西北腹地的精气神,问询少年中国的那条光荣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