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电视剧《三体》:以科幻观照现实,将本土带向世界
来源:文学报 | 顾备  2023年03月03日12:03

《三体》电视剧最大的成功就来自于对原著的尊重和还原,很多给出高分的观众都认为,《三体》电视剧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原著精神,甚至在原著基础上,有了很多的补充。无论是红岸基地、宇宙闪烁、三体游戏还是古筝行动,剧版《三体》牢牢地把控住了原著的内核。

回溯到2016年,腾讯视频与三体宇宙公司达成合作,决定共同开发《三体》电视剧。总制片人白一、总导演杨磊、总编剧田良良,可以说,主创团队几乎全是《三体》的铁杆粉丝。据说,仅仅《三体》剧本的改编,就花了四五年的时间。

那么,如今观众对《三体》电视剧的评价为何会出现波动呢?我认为,这背后其实是剧组的一种取舍,也是中国科幻自带的一种悲情主义。

事实上,中国的科幻小说从一开始就背负着改良思想、破除迷信、启蒙民智的重担,而这也是自五四运动以来一直压在很多知识分子心头的重任。或也因此,每当说起科幻小说,大家的印象就是“硬核”“门槛高”,而评论也总在纠结“是否科学”“点子和创意是否新颖”这类上。其他国家的科幻小说追根究底还是幻想类型,也很少会有人去讨论科幻电影是否科学,甚至在很多人眼里科幻电影就是看特效的“爽片”。可在中国,无论《流浪地球》还是《三体》都不得不面临“科学”的考验,面临是不是严谨、有没有科学精神的质疑。

正因如此,《三体》电视剧拿出了十二万分的诚意,而最大的诚意就是忠于原著,其次就是用了极大的篇幅来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好几次,剧中都不遗余力地用各种比喻各种视觉呈现各种对白和演讲,把一个复杂的物理理论拆散了掰开了揉碎了,辛辛苦苦投喂给观众,还恨不得再替观众消化一下。比如,为解释太阳成为信号放大器的原理,电视剧里面用了整整两集。青年叶文洁在研究日凌干扰和建立太阳结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发现一篇国外研究木星现象的论文中提到了两次木星本身发射出的强烈电磁辐射,而这两次磁暴跟红岸基地曾经观测到的超强日凌干扰在时间上完全吻合,相差的16分42秒,正是电磁辐射由木星直接到达地球和木星辐射先抵达太阳再抵达地球的时间差。

原著中并没有如此多的细节,电视剧则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解释太阳结构数学模型、能量镜面和增益反射,很难想象,导演、编剧和科学顾问们花了多少功夫去思考该如何把这么多刘慈欣天马行空想出来的硬核塞进去而不被质疑不科学,演员又花了多少功夫一边背台词一边思考要如何演绎才能让观众不觉得自己是在上物理课。

这样一来,剧情推动的节奏肯定是要慢下来的,所以一直有观众发弹幕嫌节奏慢要快进,可也有更多观众给了《三体》电视剧最高分,各种致敬和狂欢。而电视剧大结局的时候,满屏都是赞许,都在呼唤《三体2》,还有很多交了提前点映费的观众直呼“太值了”。

《三体》可以说是中国科幻现象级的作品,不可复制,无与伦比。《三体》以气势宏大的故事架构、瑰丽新奇的科学想象、浓郁朴素的人文反思,成为一部带有崇高意蕴的太空史诗,征服了广大读者。正是因为《三体》的成功,让很多人倾注了很多感情在这部作品上,甚至把《三体》视为一种对于科幻的信念。然而,改编为影视作品,其实需要做出很多改变,因为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叙事结构完全不同,小说是文字的表现手法,而影视则是通过视觉呈现和音效来展现。在小说中,可以有很多心理描写,而镜头语言就只能靠演员的现场发挥;另一方面,那些恢弘的场面,文字描述可能只有200字,而视觉呈现却需要数周甚至数个月多个团队的协同努力。

《三体》电视剧最大的成功就来自于对原著的尊重和还原,很多给出高分的观众都认为,《三体》电视剧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原著精神,甚至在原著基础上,有了很多的补充。无论是红岸基地、宇宙闪烁、三体游戏还是古筝行动,剧版《三体》牢牢地把控住了原著的内核,既以一种极具现实主义的镜头感还原了那个疯狂的年代,又把科幻迷对于科幻的狂热注入到三体ETO的描绘中,让观众产生共鸣。

一开始,有很多声音认为《三体》电视剧不够炫,然而,这正是其成功之所在。主创团队尽一切努力,其实是想为整部作品赋予“年代剧”的真实感。刘慈欣的很多作品,既有超现实的想象力,却又在另一个层面上呈现出非常具有年代感的文化价值观。而《三体》电视剧就很好地通过镜头语言,把这种年代感以“不置评”的方式,真实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说起《三体》电视剧里的人物,我认为演得最好的当属青年叶文洁和老年叶文洁。原著中的叶文洁虽然是非常重要的主人公,但她的成长和思想转变,却被寥寥几笔带过了,让很多读者无法理解她的心路,甚至会有很多人把这个人物简单理解为“疯狂的女人”。在电视剧里,演员王子文用眼神和极其细微的面部表情,把一个外表柔弱其实内心执拗而刚强的女性演得活灵活现。当青年叶文洁连续遭到背叛和打击之后,对人类产生的恨意和对人类文明的质疑,一点一滴慢慢滋生。她并不是一夜之间变成ETO统帅的,她也有过青春和笑容,有过对未来的憧憬。作为那个年代的科研人员,叶文洁对科学有着近乎洁癖的信仰,坚信“科技=文明=道德”,换句话来说,就是“高科技=高等文明=高度道德水准”。因此,她认为,人类社会已经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也不可能凭借自身的力量抑制自己的疯狂,应该邀请更高文明等级的宇宙生命对人类社会进行强制性的监督和改造,以创造一个全新的、光明完善的人类文明。而老年叶文洁则正好相反,外表冷静坚强,内心带着一份柔软和大爱。陈瑾在邻家孩童面前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学生面前是睿智的学者,在ETO成员面前却是有着钢铁意志的统帅,她脸上的表情不多,但眼中有故事,可以仅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把人物在不同情景下的层次感充分演绎出来,这份演技不得不让人赞叹。

除了叶文洁,汪淼和史强的扮演者也都是老戏骨,成功地把原著里的“工具人”演活了。原著中,汪淼除了推动剧情,几乎就是个“纸片人”,说不出有什么具体的个性。而张鲁一首先从扮相上就吻合《三体》原著粉的想象: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而后在倒计时和探索三体游戏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的汪淼。他不是孤胆英雄,不是霸道总裁,而是一个被莫名其妙推上战车的中年男人,有家有口。作为科研工作者,他思维缜密,认真负责,严谨治学;而面对家庭和孩子,他是一个温柔体贴有爱心的好父亲和好丈夫。虽然他也曾软弱也会因恐惧而崩溃,但作为一个有信仰的科学家,他有担当有坚持有大爱。这样一个更接地气的汪淼,显然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自然而然成为当之无愧的男主角。

另一个男主角史强则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原著中史强是一位“彻头彻尾的糙汉子,叼着根烟,还带着点匪气”,于和伟则与原著中史强的形象完全不符,既不彪悍也不匪气,个子不高架子不大,然而,随着剧情推进,这个唠唠叨叨的老警察,以极具喜剧色彩的台词和富有人间烟火气的小动作,为观众演绎了另外一种风格的“痞帅”。在整部戏里,史强其实还担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原著中不存在的任务:把《三体》中很多高深的科学理论,以普通人能听懂的语言,讲清楚,说明白。如果这个角色太严肃,在解释那些高深理论的时候就会让观众觉得很疏远,正是他身上自带的烟火气和喜剧色彩,拉近了观众与科幻的距离。

最后,我们还是要回到《三体》本身,为什么今天依然要关注《三体》?

首先,《三体》隐喻了人类社会对科技发展的矛盾态度,一方面,人类文明的发展正是取决于科技进步,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意味着有大批人类因为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而被淘汰。叶文洁从青年到老年,从原本孤注一掷的“愤青”到老谋深算的统帅,她慢慢了解了三体星,并不断思考宇宙文明的法则。在这个过程中,叶文洁渐渐推导出《黑暗森林》中的两大基本公理和“猜疑链”“技术爆炸”这两个重要概念,并因此对自己过去的决定产生了些许怀疑,甚至是后悔。正因如此,她才会引导汪淼了解三体世界并破解伊文斯等人的阴谋,甚至在第二部里引导罗辑得出了黑暗森林理论。说起来,叶文洁态度的转变正暗藏着人类社会对科技发展的矛盾态度。农业革命的时候淘汰一批人,工业革命的时候淘汰一批人,进入信息化产业的时候,产业工人又被淘汰了。等到数字经济来了的时候,很多工作甚至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最近火爆的ChatGPT就被爆出可以代替程序员写代码,还能高效地查出代码中的bug,以后的系统运维工程师被AI替换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了。毫无疑问,越是高净值人群越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因为这些行业的人力成本远远高于AI的技术成本。这一切正在发生。

第二,人类的科技发展到今天,技术层面已经很高端了,科技树甚至正在快速地一片一片被点亮,可以说,科技大爆炸的拐点就在不远的将来,很可能几十年内就会发生,由于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一个科技前沿的突破往往会引导多个行业或专业方向的突破,甚至会此起彼伏地带动整体科技向上攀升。然而,人性和价值观整体上依然还未并肩跟上,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第三,如果说科学是物理层面上真实存在的真理,那科技就是一种极度冷静甚至冷酷的工具,完全取决于掌握工具的人做出如何选择。在刘慈欣的小说中,我们不时会看到,掌握真相的是极少数的科学家,不被大多数人理解,甚至会被误解,而真正的英雄往往是孤独而过分清醒的利他主义者。有很多读者认为,刘慈欣的小说总是带着一种普罗米修斯式的悲情主义,纸面之下,刘慈欣又是浪漫而深情的,对人类永远怀揣着深沉的热爱。正如他借助《三体》里史强和汪淼所传达给我们的:我们是虫子,但虫子从来就没有被真正战胜过。

对于很多热爱《三体》的科幻迷来说,《三体》告诉我们的是宇宙文明的准则,也为我们的未来描绘出一幅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