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深入现实生活,以文学的方式书写时代壮美画卷 ——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授牌暨“黑土粮仓·冰雪吉林”全国知名作家吉林行主题采访采风活动侧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英俊  2023年02月14日16:22

大树长春,一片吉林。2月8日,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授牌仪式在吉林舒兰举行。

舒兰,满语“果实”之意,位于吉林省东北部,地处长白山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深厚。

在舒兰建立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正如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彦在致辞中所说,“不仅因为舒兰是黑土粮仓,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神圣使命,同时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实践地,其‘远迎长白,近绕松花’的独特区位优势和优美生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卓越的建设成就,都为广大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资源”。

同一时间,“黑土粮仓·冰雪吉林”全国知名作家吉林行主题采访采风活动启动,来自全国各地近二十多位作家走进长春市长影旧址博物馆、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舒兰市天德乡三梁村、二合雪乡、长白山等地,体验吉林大地发生的山乡巨变,感受东北再振兴,吉林大发展。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是南昌市文学艺术院副院长王芸第一次来吉林,短短几天行程,于她而言,犹如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盲盒”:“长影”记忆在时间上逆向延伸,唤醒生命记忆,曾经那是关于美育、关于文艺启蒙的珍贵“窗口”;“一汽”作为老牌国企,历史厚重与高科技探索创新的锐气合二为一,让人惊叹;二合雪乡漫山遍野的白雪与夜空中的点点繁星,冰凌的寒与土炕的热,清晨炊烟的轻盈与绵延山峦的拙重,让人向往。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也是一片曾经被低估而未来有着巨大发展可能的土地”,王芸说。

这不仅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也是一片伟大的土地,一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一片苦难深重的土地,一片对国家和民族的现在和未来有着重大担当的土地。行走在这片辽阔的黑土地上,时时能感受到吉林人的爽直与骨子里的挺拔、炕火般的热忱,他们像厚雪之下的黑土地,缓慢地蓄力,这力量展现为不疾不徐坚守的定力和坚韧。

《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用绿和白描述他眼中的吉林。夏季的吉林是绿色的,坐车奔驰在高速公路上,可以看到路两旁长满了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或者莽莽苍苍的树林,几乎满眼都是绿色,绿得浓郁、苍翠,看不到尽头,洋溢着生命的勃勃生机。而冬季的吉林自然是白色,那些还未融化的白雪,白得纯粹、圣洁,一尘不染,空气虽然冷冽,却给人一种振奋又清醒的感觉。

在舒兰市天德乡三梁村农事馆,程绍武感慨:“这儿除了白雪,还有白米、白鹅、白酒……丰饶的粮仓。”

《平原游击队》《白毛女》《英雄儿女》……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了很多耳熟能详的经典电影,作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已经走过了78年的风雨历程,它以艺术的形式见证了共和国走过的每一个脚印,也是一个能唤起几代人美好回忆的地方。

“我们小时候在村里看电影《平原游击队》,本村看完了还要追到周边的几个村庄去看,一部电影往往要看七八次,有时候前面挤不进去,就在银幕反面的山包上看,似乎效果也差不多。”看着“长影”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七十多年的历程,湖南作协副主席彭东明感慨万千。

参观天德乡三梁村农事馆、村史馆,以及二合雪乡等地,彭东明又感受到了吉林深厚的农业文化、民俗文化、冰雪文化。那些村史馆里,一根烟斗、一辆独轮车、一锄、一篓,无不透露着对历史和地域文化的尊重。那些竹篱笆内温暖的民俗客栈,在这片千里冰封的土地上,洋溢着乡村振兴的盎然生机。

安徽作协副主席胡竹峰小时候也看了很多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走进长影旧址博物馆,看到那些生动的实物和熟悉的剧照后,他的记忆立刻就被打开了,好像回到了小学时在操场银幕上看长影电影时的童年时光,回到了几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影像记忆。

作家、导演、编剧王海滨对吉林的最初印象,也来自于影视剧,从抗日英雄杨靖宇烈士的英雄事迹到去年火爆荧屏的电视剧《人世间》,这些让他对吉林的白山黑水有了最初的认知。这几天的经历,又让他收获了新的感受: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既有传统文化的热情洋溢,又有现代科技的改革创新;既有不忘初心的继承和回望,也有勇于探索的开拓和发展。

河北作协副主席李浩用“大美”“不虚”等词形容此次吉林之行,“我既看到了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景观,又从农业、工业、民俗、生态等多个视角了解了吉林的新变化和新面貌,这些都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吉林的美好印象。”

李浩还特别提到在“一汽”参观时的难忘经历,那些超出意料和想象的“可能设计”,甚至部分地颠覆了关于“车”的概念,但是在这样的设计中,我们看到了基于“合理性”的“有效想象”和它的前沿性,看到了不被困囿的冒险精神和更内在的活力感,而这些,都会为“一汽”的未来,甚至为吉林的未来带来一些新的改变。

《美文》常务副主编穆涛对吉林的历史文化充满兴趣。在他看来,吉林省是多民族聚居融和区,多民族生活方式与文化共生共存,同时相互涵养,也相互区别。作为一个边疆省,自古以来,在中国大历史中,吉林一直以鲜明的特色和边睦边。采风途经的白山和舒兰,在汉武帝时期正式并入大一统的国家行政区划,战略位置重要,历史文化深厚,如何把汉代这一时期蕴藏的东西挖掘出来,于我们今天的大国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

真正的作家必然是时代和人民的真实记录者

采风期间,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阿东曾多次与采风团进行交流,他不止一次谈到,冰雪资源是吉林省宝贵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发展资源,在吉林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他还呼吁广大作家在吉林多走走、多看看,深入了解吉林、认识吉林、宣传吉林,深入挖掘吉林文化,以文学的方式描绘好吉林繁荣发展的精彩场景,讲好吉林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征程中的动人故事。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新时代文学实践的主题,也是作家认识时代、拓展题材的重要方法。作家傅菲近些年一直专注于乡村和自然领域的散文写作,这几天深入雪乡、农家、现代化工厂、乡村创业园等地,所见富有激情的创新生活和美丽的冰雪大世界,这给他的写作带来了新的启发。他坦言这是一段特别难忘的经历和体验,他将认真思考,从这些天的经历中提取写作素材,以文学的方式书写乡村之美、冰雪之美。

绝知此事要躬行。作家要想写出反映生活真实面貌的作品,就必须深入现实,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感受,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进而创作出符合生活规律和艺术规律的优秀作品。

《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从小就对北中国的寒冷充满好奇,对大雪封门和冰冻三尺抱有持久的激情和想象,为此还写了好几篇“天寒地冻”的小说,但是,想象毕竟有限,这次采风,他终于有机会在吉林的山里感受到了零下20度的冷。从风到雪到冰到松林到石头,从肌肤的感受到哈出的热气,从覆满积雪的路面和山岭,到脚踩在雪地里咯吱咯吱的声音,这些都给了他全方位的北国之冬的感受。

“冷是有细节的,”徐则臣犹如发现了创作的秘密,“作为一个写作者,这样的细节对我尤为重要”。

青年作家张旻这些天可谓“收获满满”:在长春一汽感受到东北再振兴为中国汽车工业注入活水源头;在舒兰感受到推进乡村振兴整齐的步伐;在二合雪乡感受到乡村民俗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深入长白山浩瀚的林海,茫茫的雪原,错综交流的溪河中,看到火红的旅游业。

“文学创作来源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张旻感慨,“我愿用自己的笔描绘在吉林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美丽画卷”。

甘肃作协名誉主席马步升第一次在冬天来到吉林,虽然立春过去已经好几天了,但吉林大地仍旧被一层厚厚的白雪覆盖,天高地迥,长风浩荡,一片大好河山。这完全符合他对林海雪原的期待和想象。参观“一汽”和“长影”,那些见证祖国辉煌时刻的记忆如一幅幅画面在他脑海中不断闪现。马步升说,吉林本身就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叠加而成的“大块文章”,作家要做的,就是“前人图画一仿,大块文章自成”,深入进去,扎下根来,描画出吉林山川大地与人文景观的精气神来。

几日行程,所到之处,集合了得天独厚的农业基础、天然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独特的文旅资源。湖南作协副主席沈念看到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动实践。沈念坦言,以作家的身份前往,我们有责任以亲身体验来讲好舒兰和长白山的冰雪故事,其实,讲好这些故事就是讲好东北故事,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