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2河北文坛回眸(三) 描摹历史画卷 唱响时代强音
来源:河北日报 | 黄军峰  2023年02月05日09:53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后奥运经济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袤的燕赵大地,处处激荡着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力量。在新的奋斗征程上,河北作家牢记文学使命,强化责任担当,积极响应历史与时代号召,走进燕赵历史深处,亲赴生产建设一线,深入百姓多彩生活,创作出一批可圈可点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

1

讲好燕赵故事,赓续红色基因

在文学创作中,革命历史题材历来颇受关注。2022年,河北作家立足新时代,钩沉历史,昭示未来,讲好燕赵故事,赓续红色基因。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作品往往把那些众所周知的历史大事件作为叙事背景,并将更多笔墨指向历史事件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从更多层面展现出河北红色历史的深度、厚度和广度。

李延青、王律的《向阳而生——红色经典背后的故事》(花山文艺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立足河北,面向全国,系统梳理了20部红色经典文艺作品背后真实感人的英雄事迹。书中选取作品涵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群众英勇抗战、隐蔽战线勇士孤胆奋战以及军民鱼水情、农村发展变迁等诸多主题,取材丰富,资料翔实,用经典故事讴歌燕赵红色征程。

郭文岭、陈延慧、王瑜主编的《红色“冀”忆》(河北人民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书中36篇作品讲述的都是发生在燕赵热土上的真人真事,主人公或是普通战士,或是稚气孩童,或是农夫村妇,他们都是在平凡中铸就伟大的典范。难能可贵的是,作品中很多英雄故事首次见诸文字,这些文字无疑是对宏大历史叙事的必要补充,同时也为讲好河北红色故事提供了有积极意义的历史读本。

李春雷的《春秋》(《光明日报》2022年7月8日)是短篇报告文学创作的一次全新尝试,作品立足现实、观照历史,浓情的笔墨在历史与现实间自由穿梭,为讲好新时代河北故事提供了更多文本参考。王金平的《张庆与抗大供给处的往事》(《人物周报》2022年3月28日),书写了平民英雄张庆帮助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供给处的故事。曹明霞的《投身革命即为家》(《中国作家》纪实版2022年第3期)以第三者口述的方式,为读者揭秘了刘青山、张子善案审判长宋志毅的一生。宁雨的《抉择,是那样的磊落和坚定》(《人民日报》2022年2月28日)通过作者对史料的独特发现,讲述了革命烈士、红色报告文学作家仓夷鲜为人知又令人动容的生命故事,作品既是向英雄致敬,也是向报告文学作家致敬。高玉昆的《五十年的找寻》(《中国报告文学》2022年8月)通过子寻父的过程,讲述了一位革命军人的光荣一生。刘剑新的《104岁河北籍开国将军文击》(《中国报告文学》2022年3月)以平实的笔墨,讲述了河北籍开国将军文击爱国、报国的精彩人生。

河北革命历史题材丰厚,还有诸多领域有待深入开掘,这类创作在思想性、艺术性上也有待提高,尤其面对既有历史素材的文本处理、消化和重新建构,还需下大功夫。

2

记录时代变迁,展现精神世界

讲好河北故事,报告文学作家一直不曾缺席。2022年的河北重大主题创作,活动多,规格高,佳作频出,收获颇丰。

2022年新春伊始,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隆重开幕。河北省作协多次组织作家深入现场,走进冬奥会建设者、参与者、志愿者中间,书写丰富多彩的冬奥故事。李春雷的《士兵与元帅》(《光明日报》2022年2月18日),用深情的笔墨讲述了北京冬奥会崇礼赛区普通电力工人的感人故事。黄军峰的《三进崇礼》(《光明日报》2022年2月9日),以时间为轴,用散文化笔法讲述了作者三进崇礼的真切感受,通过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件,为读者展现出燕赵大地的喜人变化。大明的《热血图图》(《少年文艺》2022年12月)以儿童小说创作手法,讲述了参加冬奥会安保工作的警犬图图与涿鹿县公安局警犬训导员郭华之间的故事。

2022年3月,河北省作协、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联合组织了“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迎庆党的二十大全国知名作家河北行活动,徐剑、徐锦庚、纪红建、李春雷等省内外知名报告文学作家走进雄安新区建设现场,与各行业代表进行深入交流。其中,李春雷的《最后的小麦》(《光明日报》2022年4月1日)以小切口介入宏观叙事,结构巧妙,文本简约却不失厚重,为读者展现了雄安新区普通百姓在历史变迁中的新生活、新希望。河北基层作家在采风活动中与国内一线作家密切交流、探讨,为自身报告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心盈的《雄安摆渡人》(《当代人》2022年1月)以在场的笔触,讲述了雄安摆渡人的感人故事;其另一篇作品《幸福一座城》(《当代人》2022年10月)以女性作者的细腻笔触,生动描述了“80后”青年武芳芳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动人场景和诸多可感可触的生活细节。此外,河北省作协与河北经济日报社联合举办“非凡十年 燕赵新变”主题征文活动,共有38篇作品获奖,其中报告文学作品占半数以上。由此可见,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记录时代、讴歌时代,已经成为当代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

同时,河北报告文学作家多次深入塞罕坝林场,创作出一批有温度、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杨辉素的《好一座“望海楼”》(《光明日报》2022年8月19日)、尚未的《牵挂着那一棵棵树,奋斗在那片林中》(《人民日报》2022年8月31日),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摹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生动画面。冯小军的《塞罕长风》(《河北日报》2022年8月5日)从“塞罕坝精神”入手,展现三代塞罕坝建设者的精神世界。

总体来看,2022年河北报告文学重大主题创作切口新颖、角度独特、叙事沉实,尤其一些年轻报告文学作家的作品有了更为成熟的表现。

3

礼赞英雄人物,勾勒河北画卷

英雄是时代的闪亮坐标,镌刻着一个民族精神的高度。时代楷模、最美人物、道德模范等,成为报告文学作家创作的热门对象。2022年,关于英雄礼赞的书写依旧是浓墨重彩。

刘世芬的《将军台——“时代楷模”张连印》(花山文艺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讲述了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将军,退休不懈志,回到家乡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带领团队义务植树近二十年,使昔日的荒山秃岭变为绿水青山,书写了革命军人坚守初心本色、不懈奋斗奉献的动人篇章。作品语言朴实、叙事朴素,于平淡中彰显伟大。徐富敏的《谷文昌:人民至上》(花山文艺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既有新闻特性,又有小说手法,作品在真实反映社会人物、事件的同时,尽力展现较强的文学性。书中大量运用对话、环境描写,生动塑造出立体的人物形象和逼真的动态场景,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李春雷的《农民院士》(云南人民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真实还原了“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扎根脱贫攻坚一线,用科技力量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历程,讲述了他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果实结在天地间”的工作理念和带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感人事迹。李春雷的另一篇作品《庄严的军礼》(《人民日报》2022年4月11日)从细节入手,写出了一名退役老兵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梅洁的《奋斗者的精彩人生》(《散文百家》2022年10月)以平实、凝重的笔墨和散文化的笔法,致敬平凡的劳动者。黄军峰的《“半路”警察》(《光明日报》2022年11月4日)从多角度切入,为读者还原了一名基层警察短暂却又光荣的一生。陈晔的《那片金灿灿的大豆田》(《人民日报》2022年4月6日)讲述了河北大豆育种专家张孟臣的感人故事,《织造美好生活》(《人民日报》2022年9月26日)则把目光聚焦到大国工匠身上,他的作品叙事精炼,腔调大气,足见其在报告文学文本研究上的功力。

此外,关仁山的《爱心永恒》(《人物周报》2022年12月8日),李春雷的《一个人的山路》(《当代人》2022年2月)、《为国家保管好每一粒粮食》(《人民日报》2022年12月19日),周喜俊的《枣乡巨变》(《共产党员》2022年9月下),刘萍的《动人的民间“烟火”》(《人民日报》2022年6月11日),刘剑新的《德艺双馨的好医生》(《中国报告文学》2022年10月),杨扬的《缅怀文学宗师孙犁》(《莲池周刊·文学读本》2022年10月),高玉昆的《尧乡好人王小印》(《当代人》2022年11月),张国印的《寻找小多的灯塔》(《唐山文学》2022年第3期),米丽宏的《老梨园,新梦想》(《中国环境报》2022年11月16日)、《携手逆行》(《当代人》2022年12月),孟宪丛的《甜蜜的梦,从这个春天出发》(《水文化·大江文艺》2022年第1期),蒲素平的《播种绿色》(《河北日报》2022年12月16日),滕树海的《长情的告白》(《当代人》2022年12月),天晴的《奉献正当时》(《唐山文学》2022年6月刊),邢建军的《平山,这片红色的土地》(《河北日报》2022年9月30日),刘敬君的《诚信如山》(《唐山文学》2022年11月刊),宋华芬的《匠心之路》(《河北经济日报》2022年11月20日)……这些作品以丰富的笔墨,为读者勾勒出新时代燕赵大地绚丽多姿的画卷。值得一提的是,河北省作协组织百余名作家对全省道德模范进行了集中采写,作品集值得期待。

纵观2022年河北报告文学创作,高质量作品不少,题材广泛,叙事多样,文本处理也可圈可点。但是也应该看到,一些作品还存在素材处理不当、切口不准、叙述不得要领等问题,尤其对于文本的腔调还不能熟稔掌握,致使作品有脱离文本之相,这些都需要引起作者注意。我们也期待,广大作家能更多关注并参与报告文学创作,用手中的笔讲述更多更好的河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