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朵琼花分外红 ——电影《红色娘子军》诞生记
来源:解放日报  | 马信芳  2023年02月07日08:59

1960年,一部讴歌独特女性群体“娘子军”的电影《红色娘子军》在上海诞生。

1962年5月22日,北京政协礼堂,第一届“百花奖”授奖大会及庆祝晚会在这里举行,十五个奖项一一揭晓。《红色娘子军》一举夺得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谢晋)、最佳女演员(祝希娟)、最佳男配角(陈强)四项大奖,成为大赢家。

中国文联主席郭沫若为此激动地叫好并作诗:出死入生破旧笼,海南岛上皆东风,浇来都是英雄血,一朵琼花分外红。

1995年,该片荣列中国电影90周年十大优秀影片。

六十年过去了,追溯这部经典影片诞生的前前后后,仍令人感动且赞叹。

最佳影片差点流产

以《大亨》《大班》《大世界》三大作品著称的沈寂,被公认为擅写老上海的作家。2010年,在上影公寓的寓所里他向我讲述了一段中国电影往事。

1958年,时为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编辑的沈寂接到厂党支部的通知,说他虽有错误言论,但性质不严重,不作处理。于是他继续在文学部工作,和其他编辑一起组织剧本。

1959年的一天,一本打印成册、封面题为《琼岛英雄花》、作者为梁信的剧本扑入沈寂的眼帘,打开剧本一读,他有些震惊:娘子军,新颖的题材;吴琼花,鲜活的人物。他不由被剧中人物的艰苦历程和百折不挠的牺牲精神所感动。凭着经验,他马上认定这是一部值得拍摄的剧本。于是他写好审阅意见准备呈报,这时有人通知他,第二天下农村劳动改造。

这让沈寂措手不及。他定了定神,准备将《琼岛英雄花》和其他来稿一起交给组里的同事,突然想起应先去向厂长陈鲤庭告别。不料,陈鲤庭提出当晚举行题材汇报会,请沈寂参加,也算与大家告个别。

那天晚上,所有导演、编剧和编辑都到会了。沈寂默默坐在一旁听各人汇报题材,不过他惦记着那本《琼岛英雄花》。想到这是直接向艺术家们介绍这个剧本的机会,他悄悄回到办公室,取出了剧本。当他回到会场时,正好谢晋在发言。谢晋说,完成了《女篮五号》后已无合适剧本,他准备下生活去。听到这里,沈寂递上剧本对谢晋说:“这里有个剧本,我刚看过,非常不错。”谢晋笑着说:“你的眼光不会错。”他接过了《琼岛英雄花》。

当晚,谢晋一口气读完了剧本,认同沈寂所说这是个好剧本。第二天一早,谢晋迫不及待地敲开了陈鲤庭厂长的门,推荐这个本子。厂领导商量后同意让梁信来上海修改剧本。

当沈寂夹着行李来到厂里准备出发去农村时,谢晋急匆匆赶到,请沈寂与作者联系。沈寂说:“不行,我要去劳动改造了。”“啊?”谢晋无奈地看着他。沈寂马上回到编辑室找出梁信的通信地址,交给了谢晋。

梁信,1926年生,1953年毕业于中南部队艺术学院,任中南军区专业创作员兼支部书记。1958年夏天,他为撰写反映海军军营生活的纪录片来到海南岛。当他翻看《琼崖纵队军史》时,意外发现了关于“女子军特务连”的记载:许多不堪忍受压迫和凌辱的海南妇女,愤而拿起武器投身到争取解放的斗争,由此诞生了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革命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三团女子军特务连。

这段历史触发了梁信的灵感,他第二天一早就行动,找资料,查档案。他很快寻访到健在的“女子军特务连”指战员,在她们战斗过的热带山岭里穿行,在她们驻扎过的贫穷黎村、苗寨中深入生活。

经过三个多月的调查和采访,他满怀激情地回到了海口招待所。在蒸笼般的斗室里,一个名叫“吴琼花”的人物在他脑海里活跃起来。

按照对敌斗争、自我斗争这两条线索和“女奴—女战士—共产主义先锋战士”的精心设计,四天四夜后,“娘子军”的雏形形成,以《琼岛英雄花》为题的电影剧本在梁信笔下诞生。

梁信带着剧本,回到广州向领导汇报。按照当时的规定,部队人员创作电影剧本必须先送八一电影制片厂。八一厂认为“很有基础”,有意拍摄。但因种种原因,剧本又转至珠影厂,久无结果。就在梁信无奈之际,广州军区文化部领导感到不能就这样埋没了一个好题材,于是商定,将剧本打印后分别改寄长影、北影和上海的天马、海燕、江南等厂。

此时已是1959年初春。分寄给全国电影厂和剧团的剧本足足打印了40本,有的退回,有的毫无音讯。就在梁信绝望之际,他接到了上海天马电影厂的电报,发报人:谢晋。

梁信来到天马厂后问起怎么看中他的剧本的,谢晋告诉他是厂文学部一个老编辑推荐的。梁信提出见见面,谢晋只好说沈寂出差在外。

粉碎“四人帮”后,沈寂才重新回到上影厂文学部。1979年,梁信编剧的《从奴隶到将军》在上影厂投拍,由汤晓丹导演。梁信再次来到上海,遇到谢晋,问起沈寂。谢晋马上在楼下高喊,沈寂匆匆下楼。梁信介绍自己:“我是梁信!”说罢上前和他热情握手。沈寂从未见过他,一时反应不过来。梁信却抱住他的双臂,满怀激情地诉说:“这二十年来我一直惦记着你,今天才见到你。”不等沈寂回答,他深情望着沈寂说:“我的《红色娘子军》全靠你推荐。我要感谢你。”听到如此真情的话,沈寂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只回答一句:“主要是谢晋拍得好。”

寻找火辣辣的大眼睛

1959年,在举国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为拿到《琼岛英雄花》剧本而高兴。6月,剧本修订稿打印出来了,经修改后定稿为《红色娘子军》。

剧本甫一定稿,摄制筹备工作随即全面展开。谢晋为选择演员煞费苦心,已从八一、北影厂请来王心刚与陈强饰演剧中两个重要人物洪常青、南霸天。为寻找吴琼花,他还在四处奔波。

自1986年我与谢晋导演相识后,曾多次与他谈到他的电影。当我问及《红色娘子军》时,谢导告诉说,吴琼花按梁信的描绘“有一双火辣辣的大眼睛”。“我万没有想到,要找这一双眼睛,竟是那么难。”他在给梁信的信中曾诉苦说:“为寻找这双大眼睛,我几乎寻遍了东西南北。”

机会终于来了。一次谢晋应邀去上海戏剧学院看学生实习演出的话剧《在和平的日子里》,一个名叫祝希娟的姑娘进入了谢晋的视线。在排练话剧时,她与一名男同学争论起来。这个男同学又高又大,可祝希娟在他面前一点也不退让。谢晋注意到她有一双火辣辣的大眼睛。为从各方面了解祝希娟,谢晋后来多次来到戏剧学院,看她上课,又看她弹钢琴。观察了一个多月,才选定了她。但按当时学校规定,凡在校学生一律不许外出接戏。几经周折,谢晋通过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才把祝希娟招至剧组。

祝希娟随剧组来到当年红色娘子军的根据地海南岛体验生活,参加军训,在最短的时间里褪去女大学生的书卷气,从外形和气质上接近农村女战士吴琼花。与此同时,演员们大量编排小品,构建人物关系,掌握表演分寸。

摄制组还专门请来了曾任“女子军特务连”连长的冯增敏,带领演员们重返当年的“苏区”,一边回顾苦难遭遇和战斗历程,一边下地参加劳动和训练。

祝希娟第一次见到陈强,尊敬地叫陈强老师,结果陈强来了句:“臭丫头!”祝希娟顿时明白,老演员已经进入角色,她马上接上:“老爷,尝尝奴才的子弹吧!”

1959年12月19日,影片正式开拍。在完成琼花受刑、常青被捕等内景戏后,全体人员旋即出发到海南岛拍摄外景。

在电影界,谢晋执导的影片一向以构思缜密而著称,他尤其善于通过特写镜头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和情怀。《红色娘子军》中,他采用了大量的近景和特写镜头来刻画人物内在的激情,通过人物眼神和表情特写来表现人物,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影片一开场,通过琼花那双火辣辣的大眼睛,将这个深受迫害、性情泼辣的丫头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对南霸天特写镜头的运用则把他恶毒凶残的本性暴露无遗。

拍那场枪击南霸天的戏,谢晋专门为琼花拟了一个她的家世:父亲被打死,还被南霸天把皮给扒了,她亲眼看到母亲哭瞎了眼睛。所以,当祝希娟一看到南霸天,父亲那个血肉模糊的尸体马上就在眼前跳出来,她完全进入了规定情境。谢导看到祝希娟那么愤怒,所以把镜头朝她眼睛推推推,推到眼睛大特写,琼花苦大仇深的命运和正直倔强的性格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是谢导在现场的即兴之作、神来之笔。

《娘子军连歌》永流传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这首已成经典的《娘子军连歌》唱遍全中国。创作这首歌的是作曲家黄准。黄准12岁参加革命。在延安,冼星海是她的音乐启蒙老师。今年已97岁的黄准曾荣膺2009年度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和第七届中国音乐家协会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2013年3月6日,黄准老师在华东医院检查身体时接受了我的采访。那天谈得最多的就是她当年创作《红色娘子军》主题曲的经历和体会。

1959年初春,当《红色娘子军》定稿后,谢晋要选一个富有经验的作曲家担纲影片作曲。因为他知道,插曲不仅能为电影增色,而且将成为影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剧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红色娘子军》是战争影片,插曲对于烘托气氛、点明主题尤显重要。

谢晋在电影厂找到了黄准,激动地说:“我拿到了一个好本子,你有没有兴趣为它作曲?”此前,黄准为他拍摄的《女篮五号》创作的插曲《青春闪光》很受观众欢迎。然而,黄准这次并未像谢晋那样激动,一边接过本子,一边说:“好啊,让我看后再说。”

黄准回家后,和沈寂、谢晋一样,也被剧中人物的命运和戏剧情节所吸引,当晚一口气读完剧本。第二天,黄准就找到谢晋,说十分喜欢这部作品,愿意担任作曲,但她希望早日去海南体验生活。

在最早的文学剧本中,剧作者选用插曲的本意是在娘子军连成立时由新参军的娘子军演唱队列歌曲。因此,讨论开始,有人提出《红色娘子军》是一部革命题材的影片,插曲以一首革命历史歌曲替代即可,这样能使整部片子更有历史感、庄重感。黄准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革命历史歌曲虽好,但没有本剧的特点,更没有海南特色。”因此她主张影片《红色娘子军》一定要有一支娘子军自己的连歌,并当众表示:“我一定要写出一首能够流传的、为群众喜爱的新歌。”

在众人面前“夸海口”容易,而真正要创作出这样一首能流传的歌并非易事。黄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她实在太喜欢这个本子了。黄准立即与谢晋、梁信一起乘坐小飞机来到海口。从梁信那里她了解到,1932年8月,刚刚成立一年零三个月的“女子军特务连”与红军一营奉命在马鞍岭进行阻击,迎来了最为惨烈的一战。战斗中,她们留下了一个班的十人打阻击,直至弹尽粮绝,全部牺牲。不久,海南红军主力作战失利,娘子军只存在了五百天即被迫解散,散落于民间。黄准深深为娘子军所打动。

当晚,他们观看了海南地方戏——琼剧《红色娘子军》。黄准看完演出,不仅对剧中人物、情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被剧中的音乐深深吸引。那优美而委婉的旋律,在别的剧种中很少能听到的独特而别致的乐器音色,还有那带有海南风格及特殊效果的打击乐都让她大开眼界,令她惊叹不已。由此她为影片定下了音乐的基调。

黄准前后三次来到海南深入生活,这是一般作曲者很难做到的。

一天,黄准访问归来,脑海中浮现娘子军战士英姿飒爽的形象,她开始了歌词的创作。“向前进,向前进……”然而只开了个头,她却再也写不下去,一连数日在这几个字前徘徊。她曾想放弃创作这首歌,但想到剧中的英雄人物,她又振作起来。终于有一天,黄准来到拍摄现场,当看到影片中党代表洪常青在烈火中英勇就义的场面,影片中洋溢着的仇恨的火焰和青春的炽热一下子就让她找到了歌词的内涵,创作灵感伴着以往的生活积累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向前进,向前进……”

经过反复试唱和修改,一段短促有力、浓郁深沉,且富有海南特点的旋律,出现在她的曲谱中。《娘子军连歌》终于诞生了。随着影片的播放,《娘子军连歌》传遍大江南北,成为电影插曲中的经典之作,为几代人所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