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编后记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3年第1期 |   2023年01月31日17:44

新年伊始,2023年第1期如期而至。

本期“文学史研究”栏目中,吴晓东探讨了沈从文前期小说创作中抒情因素与叙述因素的关联,从诗学的角度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回溯性叙事空间中的诗性、作为叙事背景的抒情性、第一人称的抒情性等话题,挖掘出沈从文小说的诗学意涵,进而重估 “抒情与叙事的悖论关系”。张均论析了《艳阳天》中萧长春与小说原型萧永顺之间“公私之辨”的内在张力,重释了1950—70年代文学“新人”讲述的艺术经验。易彬通过对“孤岛诗人”辛劳诗集《木槿花》出版过程的钩沉,重现了边缘作家被“打捞”的全部过程,为文学史的解读开启了新的视角。雷鸣探讨了《暴风骤雨》如何借助“具身化”书写建构了小说的意识形态逻辑。程旸、陈宁、林秀则更具宏观视野,分别勾勒出路遥小说接受视野的起伏、“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多层化以及柳青传统在1990年代的嬗变。

“文学现象研究”栏目中,曾攀以细腻丰润的文本细读阐明了深具地缘政治、经济、文化涵义的“新南方写作”的新变与形式,并进一步探析了在汉语写作、海洋景观以及美学精神的多维探询中其如何构建出自身的地方性与世界性意义。傅书华的文章论述了山西非虚构写作的异军突起。

“梁晓声《中文桃李》研究专辑”中,梁晓声的创作谈从切身的疼痛出发讲述了这部作品的创作意图。张涛、周冉冉、席云舒、刘雨薇、张新等人的文章从人文精神、理想主义、生命哲学、浪漫意识等多维视域条分缕析出《中文桃李》的艺术特征及意义价值。

“张炜《河湾》研究专辑”中,张炜的创作谈将人生与社会、历史、精神、文化勾连,漫谈创作中人之存在。吴鹍、范伊宁、段晓琳从文本创作、空间叙事、“言说”“自我守持”等视角深入论析了《河湾》的精神内核。

本期“最新文本”栏目中,阎晶明以丝丝入扣又稳妥婉转的细读阐明了张哲小说的胜人之处。刘川鄂对罗日新《钢的城》、文红霞对房伟《石头城》的解读也都鞭辟入里,新见迭出。

“作家作品研究”栏目佳文云集。王达敏将李凤群的长篇小说《大望》与《罪与罚》作比较研究,吕周聚解析了渡也诗歌的智性基底,房伟对徐风散文“江南品格”的形塑,鲁太光对报告文学《红山口回响》中脱贫攻坚合力与内驱动力的挖掘,冯鸽对诗歌美颂传统的廓清,曲亭亭、马兵对王方晨城市题材新作中传统文化的辨析,以及方芳茹等人的文章均拔新领异,各具特色。

 

[本期责编:王 昉]

[网络编辑: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