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既要写信史,更宜写心史——评温欣华长篇报告文学《红山口回响》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3年第1期 | 鲁太光  2023年01月31日16:34

内容提要:《红山口回响》是温欣华长期采访、精心构思后创作的一部反映乌兰察布市脱贫攻坚行动的长篇报告文学,不仅比较细致地描摹了该市脱贫攻坚画面,而且也比较生动地反映了全国脱贫攻坚精神风貌。更重要的是,由于作品回答了农牧区基层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和农牧民是如何形成脱贫攻坚合力与内生动力的这个深层次问题,因而其极具特色,让人想起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优秀作品,对于当前正在推进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也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温欣华 《红山口回响》 脱贫攻坚 转心 愚公移山

长篇报告文学《红山口回响》是一部凝聚着作者心血的作品。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温欣华深入乌兰察布市6个旗(县)、34个行政村(嘎查),走访了126位贫困群众、基层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掌握了大量素材。而后,经过长期沉淀、精心构思、反复修改,历时3年多,终于成书。全书用10章44节讲述了二十余位贫困人员战胜贫困的艰难历程,讲述了三十余位工作队员扎根农村、勉力作为,帮助困难群众摆脱困境、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进而提升农村经济力、组织力、生命力、文明力的感人事迹,特别是塑造了王平、韩国强、王世新、付秀梅、刘、井明、塔林夫、张粉云等多位不同层面助力脱贫的典型,通过他们的作为,把党和国家脱贫攻坚的初心、决心、政策、举措、作为、效果全面而又细腻地展示了出来。读后,不仅对乌兰察布市脱贫攻坚全貌有了深入了解,而且对内蒙古自治区脱贫攻坚风貌有了深切感触,甚至对全国脱贫攻坚精神也有了深刻理解。毫无疑问,这是反映乌兰察布市脱贫攻坚事业的一部“信史”,其意义自然重大。

同时,这还是一部有特色的报告文学作品。具体来说,它解答了长期困扰笔者的一个问题,也是我在其他同类题材作品中未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即,脱贫攻坚任务是如此之艰巨,要想顺利完成,不仅需要将党和国家的好干部、好政策、好资源、好经验带到农村去,而且还要使这些“外来”的资源、力量像种子一样落地扎根、开花结果,特别是要与“本地”的资源、力量有效对接,产生合力,进而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内生动力。那么,这种合力、内生动力是怎样产生的呢?更进一步说,那些在脱贫攻坚中脱颖而出的先进人物,尤其是那些被从各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派驻到农村的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经历了怎样的考验才成长为脱贫攻坚的“脊梁”的?或者,借用本书“后记”中王忠亮的话说就是:那些在原机关“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极普通极平常的干部”为什么“在扶贫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却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①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里边有什么奥秘、启示?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回答决定着书写质量。因为,对脱贫攻坚这样史无前例的事业的书写,不仅需要记录事实,更需要认知高度、理解深度、感受细度。只有这几方面完美结合,作品完成度才能够高。在《红山口回响》中,温欣华较好地思考、回答了上述问题,换言之,她不仅把乌兰察布脱贫攻坚的过程、面貌写了出来,而且把参与其中的人的心事、心思,特别是那些先进者的心事、心思细微地刻画出来,让我们由外及内地看到了脱贫攻坚的合力、内生动力是怎样形成的。

细品作品中人物的心事与作为,可以发现,那些“脊梁”式的人物之所以扎根乡土、倾情奉献,投身乌兰察布脱贫攻坚事业,大致有四种情况。最基础的,甚至是本能的动力,就是故土情怀、热土难离,这主要体现在那些乡村基层干部身上。第六章“忠诚察哈尔”就为我们再现了两位这样的好乡村干部。付秀梅是一位“生在三义村、长在三义村、嫁在三义村,在三义村当了一辈子村干部”②的模范人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她哥哥在为村里打机井时因井筒塌方而牺牲,为弥补家中劳力短缺,正上初中的她辍学回家,加入了村里的铁姑娘生产队,风风火火地投入村里的劳作之中。一次秋收,场院失火,为保障灭火用水,她坐在吊桶里沉到井底,人工打水,避免了火烧连营。由此,她将自己的命运紧紧地与村庄联系一起,由铁姑娘生产队队长干到村妇女主任、计划生育主任、村主任,从19岁一直干到62岁。现在,她正带领着三义村村民大力发展马铃薯种薯繁育事业,全力奔向小康。王仓是扎根三义村的另一位基层干部,他1974年初中毕业后就回村担任了农业社会计,1981年担任村委会主任,1992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19年年满60岁后从党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下来,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协助年轻的党支部书记,继续从事基层党建工作。由于一心操持村里的事务,无暇无力照顾家人,导致母亲带着7个兄弟姐妹举家迁往河套地区——巴彦淖尔盟,为当地牧场放羊养家糊口。直到卸任后,王仓才第一时间赶赴河套,接母亲回家。没想到母亲说的第一句话是:“仓儿啊,你当了一辈子村干部,为娘知道你不易呀,你可曾被骂过?被打过?”③一句话,令王仓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也令我们百感交集、唏嘘不已。做人难,做好人更难,做好基层干部难上加难。王仓母亲的一句话,道出了无数基层干部及其家人的心声,也委婉地点出了广大基层干部的辛劳。正是由于他们的痴情坚守,才使广大农牧地区历经沧桑而未疲敝,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

第十章“边关明月”中化德县长顺镇新富村党支部书记张粉云也是这样的代表性人物。她生在新富村,成年后嫁到外村,而且经过长年打拼已事业有成,创办的内蒙古蒙驼王服饰有限公司2013年就已年产服装53万件,产值1700万元,工人人均月工资达4800元,已进入良性运营状态。可就在这个时候,她以403票全票当选为新富村党支部书记。开始的时候,她很是纠结,企业正需要她,如果担任村支部书记,自然也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一心不能二用,她该何去何从?思来想去,她逐渐想清楚了:自己创办企业,日思夜想,劳心劳力,不只是为了挣钱,使自己过上好日子,更重要的是造福乡里;担任村支书,带动家乡脱贫,不是可以更好地满足自己这个心愿吗?想到这里,豁然开朗,她毅然决然把企业的事搁在一边,一腔热情投入到家乡的脱贫攻坚事业中。经过两年多艰苦奋斗,新富村彻底摆脱贫困,实现整体脱贫,村庄旧貌换新颜,村人也心舒神展、眉开眼笑。

读着这些文字,付秀梅、王仓、张粉云等人的形象时时浮现在眼前,有时禁不住想,如果能见见他们,看看他们的事业,听听他们的话语,该有多好!因为,他们是乡村发展的原生力量、最深沉的力量,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会为乡村发展沉淀更多经验、提供更多借鉴。或许,这也是作者书写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第二种情况,除了心系故土,即情感原因外,还有个人禀赋与家乡资源契合,可以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人生理想,即事业原因。这集中体现在第九章“新牧业雄风”中四子王旗的塔林夫身上。他是土生土生的四王子旗人,在阿木古郎草原上游动的牧群中长大后,进入内蒙古哲里木农业大学学习畜牧兽医专业。1990年毕业后,带着恋人回到家乡,到旗畜牧局兽医站工作。接受了现代专业教育、视野开阔了的他,发现由于无序发展,家乡的牧民陷入了“草越来越少,羊越养越多,人越来越穷”的怪圈,与发达国家比起来更是相形见绌。经过研究,他认为发展现代畜牧业可以改变家乡的低水平生产状况。但由于计划过高,特别是没有充分估计人员素质、生产条件等因素制约,虽然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却屡屡碰壁,不仅自己背上了一身债,还被一些人嘲笑蚍蜉撼树、画饼充饥,他和恋人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

痛定思痛,他决定调整思路,循序渐进,“要扑下身子向牧民探求适应于他们的生产方式,要向草原学习顺应它的环境规律,向牲畜学习适应他它们的养殖方式,向牧区学习组织牧民的工作能力等等”④。为此,他放弃了机关里的优越工作,做起了乡村兽医,骑着摩托车,跑遍了查干补力格苏木2739.82平方千米的草原,成了一名“钻到草原畜牧业的肚子里找到破解传统畜牧业迈向现代新型畜牧业发展的密码”的现代“孙悟空”。⑤由于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广袤的草原上,牧户之间相隔往往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一天只能跑一两家牧户,全苏木所有的牧户都跑完,需要几个月时间。但就是在这样的奔波中,塔林夫不仅摸准了牧区的真实脉搏,找准了撬动家乡畜牧业变革的发力点,而且赢得了家乡牧民的信任,在布和朝鲁等基层干部和朋友支持下,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改造终于成为牧户的集体目标。可仅仅这一件事就耗费了他7年时间,他也“被草原完全改造成了一位彪悍的牧民,黝黑的脸庞、粗糙的皮肤、健壮的身板儿,完全看不见一点知识分子的影子,当初那副英俊潇洒的大学生模样荡然无存”⑥。但也正是因为奠定了这样的坚实基础,塔林夫的事业才一步步走上正轨,家乡的畜牧业也一步步走上正轨,他们先是成立新牧业协会,后又公司化经营。目前,由塔林夫带领创建的内蒙古赛诺草原羊业有限公司不仅早已立足草原、名扬四方,而且在继续探索科学养殖规划和养殖方式,走生产效益与生态环境双赢的道路,从而保障草原能长远发展。

第三章“绿色乡村”中谷守江的作为与塔林夫殊途同归。谷守江是商都县小海子镇人。这个地方,由于196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北国江南》而闻名。也由于这个机缘,经历长期建设、调整,这里实现了人均两亩水浇地的目标,发展了规模化冷凉蔬菜种植,成了真正的“北国江南”,秋高时节,阡陌纵横,绿浪翻滚,一派丰收景象。然而进入1990年代后,市场经济普及,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农产品价格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决定农民收入的不再是蔬菜产量、质量,而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农民种地也像押宝一样,靠运气。

有一年,市场行情不好,虽然蔬菜长势旺盛,农民精心打理——将菜帮子除去,只留下鲜嫩的菜心,用纸包起来,装在精美的纸箱里,等待着菜贩子选择。但行情越不好,菜越多,菜贩子越不肯收购,一出现代版的“丰收伤农”的故事正在这里上演。经历了繁重劳作身体已经极端疲惫的农民,又经受着无尽的心理折磨,苦不堪言。更严重的是,秋风秋雨侵袭,这些蔬菜如果不能及时卖出去的话,就会烂在田间地头,发出刺鼻的腐烂气味,进一步加深着农民的忧伤与焦虑。由于雨水阻断了返程上班的路,待在家中的谷守江无事可干,就到地里帮乡亲们干活,目睹了农民在市场、天气叠加效应下的苦楚无奈,也跟着忧心如焚。接受过现代教育,又在县外贸公司工作,对市场经济有所了解的他,朦胧中觉得这种现象不正常,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经过反复思考,他认为走出去了解市场,是破解家乡蔬菜销售难题的第一步。于是,他联合村里6位农民,拉着一卡车蔬菜,跟着来收购蔬菜的外地菜贩子,到了河南省郑州市的蔬菜市场,进行市场调研。真是不走出来不知道,一走出来吓一跳:来自全国各地的蔬菜,经过长途跋涉,风吹日晒,两三天后新鲜程度就大打折扣,而商都县的冷凉蔬菜由于独特的品质,却新鲜如初,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人们的目光。在地里一毛七分钱收购的西芹,在这里居然卖到了七毛六分钱!

经过这次调研,他们不仅对市场经济有了直观体验,而且对家乡蔬菜品质有了准确定位,特别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蔬菜生产有了全新认识:市场经济下的农民不仅要会耕种,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而且还要顺应市场经济规律,会经营,特别是要打通生产、经营间的壁垒。全新的认识带来全新的行动,他们先是组织起了精干有力的蔬菜运输队伍,将堆放在村口地头的蔬菜全部运到了河南、河北、山西等省的蔬菜市场。那年,小海子镇的菜农第一次尝到了市场的甜头。随着生产、经营深入,他们进一步研究市场规律,明白了供需原理,明白了只有适度规模种植才能保证产品销量,明白了既要不断提高蔬菜质量,也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开发市场,更明白了农产品也是商品,要有商标、质量标识、专门包装等,这一切需要专门经营机构去组织。为此,谷守江和村里另外两个年轻人注册了“鑫磊绿色蔬菜合作社”,整合商都县蔬菜种植基地,科学规划种植规模,发展集约化生产,不仅继续建设、发展“北国江南”,而且将其与全国各地的市场联系起来,蔬菜生产、经营已经成为支撑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性产业。

塔林夫、谷守江的事例之所以有价值,给人以启发,或者说,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介绍他们的事迹,是因为乡村要想振兴,除了需要热情,需要感情,还需要知识,需要人才,需要把自己的故土情怀与现代知识结合起来,发掘家乡资源禀赋,以之为支撑,上下求索,创立事业,为农村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进而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如果说塔林夫、谷守江等人的作为主要是基于经济因素的话,则第七章“田野大舞台”、第八章“青春,青春”中的“90后”刘的选择则更多的是基于形而上的因素——尊严,如何让农民生活得有尊严。他的选择,首先基于切身的体验。无论从那个角度看,刘可以说是一个幸运、幸福的人。1991年出生于察哈尔右翼后旗大六号镇的他,聪明好学,积极上进,高中毕业后,顺利考上了内蒙古财经大学,实现了全家人的梦想。大学毕业后,又凭借着出色的能力,被录用到内蒙古自治区一家上市企业工作,领导赏识、同事支持,可谓顺风顺水。但慢慢地,出生于农村的他,发现了一个不正常的现象:不少人对农村有歧视感,认为农村就是落后、陈旧、愚昧的代名词,对农民缺乏起码的尊重,就是那些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也不自觉地怀有这种意识,一旦从农村走出去就不愿再回去,好像自己是从那里“逃”出来的。在生活和工作中,他因为自己的农村出身,有时也会被人无端轻视。

经过痛苦思考,他决定放弃城市工作,到农村去发展,探求一条让农村发展起来、让农民尊严起来的道路。没想到,虽然父母理解他,但村里大多数人却觉得他的选择是“小鸭子下河——不知深浅”。而且,一个严酷的现实问题也摆在他眼前:在家乡,他竟然找不到工作。于是,他只好走“曲线救国”的道路——以大学生的名义参军入伍,在部队接受了两年严格训练,于2015年9月转业后被分配到察哈尔右翼后旗财政局工作,而且,为了提升自己发展农村、服务农民的本领,他又考取了内蒙古财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2016年3月,察哈尔右翼后旗组织部选配机关干部到农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刘第一个报名参加旗财政局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被分配到大六号镇丰裕行政村做村主任助理。与村主任井明沟通后,他发现这里虽然物质条件差点,但却是安身立命之地,所以驻村第二天一早,他便带着眼睛和耳朵,挨家挨户地调查摸底,以一个村中晚辈的身份行走在街头巷尾。为了真正深入村民,他不仅积极主动,而且入乡随俗,有情有礼:他制作了“便民服务卡”,写明自己的电话,发放给村民,让村民有事联系他,他则24小时手机畅通,随叫随到。他发现有村民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就带着农具去帮忙。他带着二锅头去村民家里“蹭饭”。他发现有村民因为病重,心里苦楚,就反复探望慰问,最终帮他治好了病,恢复了生活希望……

经过扎实细致的工作,他不仅赢得了村民的信任,赢得了村主任井明的信任,甚至还赢得了大自然的“信任”、村庄草木的亲近:“他竟然可以清晰地分辨出风的味道,以及这个小村独一无二的情调。”⑦更重要的是,经过一番辛劳,他不仅将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写在了纸上,而且写在了丰裕村的土地上——由于调查深入、研究透彻、规划合理、方案可行,他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丰裕村乡村振兴规划方案》被村委会接受,成为丰裕村发展的蓝图,正从纸上变为现实。经过5年锻炼,刘也已成长为察哈尔右翼后旗乃至乌兰察布市优秀的年轻干部,目前他担任丰裕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丰裕村党支部书记、大六号镇镇委委员,继续向着让农村有前途、农民有尊严的目标努力。

刘的实践和事迹之所以非常感人、有代表性,不仅是因为他反映了很多人的心声,特别是那些有同样经历的人的心声,唤醒了他们的乡愁、乡情,唤起他们回家、爱家的心思,而且更是因为他敢于挑战陈规,闯出了一条虽然艰难但却有意义的人生路,因而从理念上、心理上打破了阻碍农村发展的桎梏——相比于经济上的落后,这可能更是一种痼疾。实际上,阻碍农村发展的原因不止是物质的、经济的,有时候也是精神的、心理的,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一个时期,人们有意无意地在理念上、心理中夸大、强化都市与乡村的对立,将都市视为文明的象征、农村视为愚昧的象征,不仅阻碍了资源——物质的、精神的、情感的——向农村流动,而且把农村的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都倒吸走了,使农村社会沙化、离心化。而刘的实践告诉我们,无论都市还是乡村,我们生活的都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家园,我们要互相沟通、互相关爱、互相支持。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才会更好。

最后,是置身农村,置身现实,切身感受到农民生活的困难乃至苦难后激起的同情心、责任感,进而激起的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感。这在第四章“阿贵庙传奇”中韩国强、王世新的实践中体现得格外真切。韩国强是乌兰察布市文联的一名普通干部,开始时对脱贫攻坚没有什么主动性,只是服从单位分配,才来到察哈尔右翼后旗三义村驻村。但随着工作开展,了解了村里那些贫困户的生活状况,特别是难题后,他开始慢慢转变了心态。李平老汉的泪水和诉说就深深地打动了他。

李平老汉的一生,是在愧疚中度过的。年轻时,由于没文化,缺乏科学生育观念,他和老伴生育了一个聋哑儿。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与别人差距越来越大,儿子心情越来越郁闷,他的心思也越来越重,尤其是在儿子过了成家的年龄却无法找到伴侣,依然孤身一人时,他的压力更大了——自己和老伴儿离世后,儿子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像一块大石头一样压在他的心底,让他时时喘不上气来,总觉得儿子来到人间是自己的错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在乡亲们撺掇下,他为儿子收养了个孤儿做养女。这个孩子的到来,为这个冷清的家庭带来了一线生机,儿子也重新燃起了生活希望,主动出去打工,挣钱养家。但好景不长。到孙女上幼儿园时,因为没有出生证明,不符合现行政策,不能办理户籍,无法到公立幼儿园上学。这可急坏了李平老汉,成了他的新心病,逢人便说,遇人就诉。当韩国强到李平老汉家了解情况时,老人无奈而又执拗的诉说,灰暗的脸上浑浊的泪水,震动了韩国强。他“猛然发现老人的眼光是如此的犀利,像把利剑直逼人心,强烈地撼动着他的心灵”,而老汉的诉说“更像一把重锤,声声敲打在他心上,重重地把他那扇关闭已久的心门撞开了”。将心比心,他突然发现,“现实中,在自己的生活半径之外,还有更为复杂、更为紧要的事情纠缠在那里。像乱麻一样缠绕着、悲伤着、痛苦着、无奈着、焦虑着……而这些就在自己的身边真切地存在着。尽管他们发出多少呼唤和祈求,哪怕是哀求,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他们的真情、他们的急切呢?”⑧而且,在外人看来,这些事情很可能是小事,在有的人眼中,甚至可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可对这些处于贫困中的人员来说,这就是天大的事情,很有可能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念及此,韩国强心里像划过一道闪电一样,豁然开朗,他也明白了自己(一名驻村工作队员)的责任:“要体恤这些依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户,帮助他们把各自‘急难愁盼’的事情梳理出来,通过国家的扶贫政策,对号入座消灭掉,早日让他们脱离苦海,奔向小康!”⑨

在笔者看来,这不但是本章最出彩的一笔,而且也是本书最出彩的一笔,因为,这一笔不仅生动地写出了韩国强“转心”的过程,而且极具象征意味,把所有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上的有志有识之士的心路历程刻画得纤毫毕现。正是因为能够将心比心,把广大农民的心事当作自己的心事,把贫困农民的难题当作自己的难题,他们才克服重重困难,不仅在农村驻扎下来,而且竭心尽力、任劳任怨地开展工作。

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率先“转心”,才换来了农民“转心”,取得了众人齐心、其利断金的效果,回答了我们脱贫攻坚胜利的深层次原因。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红山口回响》的主题就是“转心”。第一章“古道长歌”中王智的转变,最能说明其中的艰难与甘苦。没有谁一开始就甘于贫困,甘于陷落,王智原本是一个有作为的农民,为了与贫困做斗争,为了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为了让妻子衣食无忧,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他可以说是竭尽全力,在1980年代初从家乡商都县谢家坊村沿着张库古道,一路逶迤,南跨长城,最后把家安在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大湾煤矿矿区的矮棚子里,做了一名煤矿工人,一干就是14年。靠着警惕,也靠运气,他躲过了不计其数的危险,不仅保全生命,而且挣得一笔不菲的收入,满足了妻子、儿女及亲友的生活需要。以普通人的标准衡量,我们甚至可以说王智是一位成功者。但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妻子竟然背叛了他,与他离了婚,带着儿女离他而去。父母双亲悲怒交加,两年内先后撒手人寰。王智的生活世界轰然倒塌,他的心也跌入冰窟窿,对生活彻底失去信心。他一个人回到老家,日夜饮酒,醉生梦死,后积郁成疾,严重的肝腹水并发,体重增到两百多斤,变得没个人样了,一度丧失生活能力。他更加自暴自弃,不劳动,不能正常生活起居,更不肯配合村里的帮扶,成了谢家坊村脱贫攻坚中的老大难问题,也成了驻村干部的心病。

为了帮助王智,谢家坊行政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十几个人,不知多少次登门走访,但王智没一次像个正常人那样和他们交流。“每次登门,情况只有两种,不是喝酒就是昏睡。任凭你说、叫、劝、喊,甚至骂,都不管用,王智只有两种表情:低头不语,开口喝酒。”⑩真是哀莫大于心死,怎样才能把王智死去的生活之心唤醒呢?工作队只能更加关心他,更频繁地去看他,希望用自己的好意把他的心焐暖。

一年冬天,寒流来袭,夜里十一点钟,工作队员王平不放心王智,去看他,一进屋,满屋子煤气,王智却浑然不知,仍在喝酒。王平一下来了气,上去把酒瓶夺下来,摔到地上。没想到王智反应奇快,反手一把就把王平摔倒在地,没等王平抬起头,另一只拳头已抡到眼前……王平的心都凉了,心想只要这一拳打下来,就再也不管他了。时间好像停滞了,突然间,只听得嘡啷一声巨响,王平抬起头一看,发现王智没有打他,而是把靠墙摆放的小碗柜掀翻了,正蹲在地上无助地流泪。看着眼前的一切,王平一下子读懂了王智的不幸,“他的心也潮湿了,也蹲在了地上,靠在了王智的后背上,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由不住地也往下掉……良久,他点燃了一支烟递给了王智”11。

经过这次意外“冲突”,王平不仅打碎了王智手中的酒瓶子,而且打碎了他心中的冰疙瘩,进而打开了他的心扉,让他把痛苦宣泄出来,而后又安顿他住院治病,病治好后,又帮他规划未来的日子。现在,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王智贷款买了两头肉牛,发展起养殖业来。可以说,正是在驻村工作队知心、暖心的帮助下,王智迎来了新生。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正因为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驻村工作队员也赢得了农牧民的真心。想一想,他们刚到村里时是个什么状况?商都县医保局办公室主任高永强到商都县七台镇谢家坊村任第一书记,他原本充满信心,可当他带着4名队员热情地走入村中,进入一户户人家时,迎接他们的却是质疑、冷漠,乃至嘲讽。有的村民直言不讳,说他们就是走过场,有的村民怎么问也不说一句话,有的村民连门也不开,打电话也不接,大多数村民即使接受走访,也是浮皮潦草地应付。有一次,忙到晚上八点多了,看到村子东北角去了好几次都没人的人家灯亮着,就进去了。这家人正在吃饭,面对他们,男主人只顾“埋头苦干”,女主人撂下一句“你们能做成个啥”后就再也不搭腔了。这种状况,想想都尴尬。可日久见人心,经过长期工作,他们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绩,而且赢得了人心,成了村民的亲友。

第五章“火山风骨”中唐成杭的经历也印证了“转心”的可贵。唐成杭是福建人,从部队退伍后被分配到乌兰察布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工作,2016年被派到乌兰哈达苏木阿达日嘎嘎查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为了解决这里的用水问题,这年十一月的一天,他一大早就到察哈尔右翼后旗水利局协调打机电井的事宜,好不容易把事情办妥了,他赶紧驱车往回赶。没想到走到半路,骤然下起了大雪,刮起了白毛风,天昏地暗,道路颠簸,特别是积雪和沙尘形成雪埂,横在路上,遇到高的,汽车根本开不过去,只能用锹把雪埂铲开再走。更令人害怕的是,汽车竟然在半路上熄了火,怎么也发动不起来。这时天已黑了,手机信号也没有了,连求救信息也发不出去。他耐着性子在车里检查抛锚原因,一次次尝试着启动马达,可马达的电量越来越少,声音越来越弱,一种莫名的恐惧涌上心头。这时已过午夜,他已在风雪中被困了十二多个小时,他的车和他正在渐渐变冷、麻木。他强迫自己,一定不要睡着,一定坚持下去。他尝试着再一次启动马达,居然发出了轰鸣声,汽车居然动了起来!他马上集中注意力,驱车直奔前方,生怕再次抛锚,丢掉失而复得的生命机会。好不容易开到村中,他发现一团漆黑中只有一处光亮,而那里居然就是自己居住的院子。这个长久被困在黑暗、风雪、危险中因而极度渴望光亮、温暖、安全的人一下子被惊住了:这怎么可能?是谁开的灯?难道……

正当唐成杭百感交集而又满心疑惑时,听到车声,屋门打开了,原来是村里的毛那海大娘。她快步赶到车前,抓住唐成杭的手,用生硬的汉语焦急地唤着:“小唐啊,你可回来了,急死大娘了。”12说着,眼里溢出了泪花,拉着唐成杭进了屋里。原来,毛那海大娘见唐成杭没在风雪前回来,在草原上生活了一辈子的她,深知这风雪天的厉害,就急忙联系唐成杭,可手机手机信号中断了,怎么也打不通,又担心又无奈,她只好亮着灯,在唐成杭屋里等啊等,一直等到他回来。看到唐成杭回来后,毛那海大娘发现他身体没冻坏后,赶紧为他端上滚烫的奶茶,又从锅里端出热气腾腾的饭菜……柔和的灯光、跳动的炉火、香气萦绕的奶茶、可口及时的饭菜,特别是毛那海大娘那忙碌的身影、依稀的泪光、唠叨的话语,让唐成杭“感觉到隐藏在草原额吉身上的那份慈爱,是那样的宽厚深沉”13。回想下驻村工作队刚到村里时的情形,这是怎样的变化呀。这说明工作人员的心与村民的心连在了一起,融在了一起,正在生成一股无声无形但却深厚绵长的力量。经历了这惊险而又暖心的遭遇后,唐成杭在日记中写下了一句话:“无论你身在何方,总有一盏灯为你点亮。”14写得多好呀!其实,这盏灯不自是为他一个人点亮的,而是为所有真情付出、辛勤劳作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工作人员点亮的。这盏灯照亮了他们的来路,更照亮了未来。

正因为不仅写出了村民和工作人员的作为,而且还写出了他们的心思、心事、心声,所以,读这本书时,我常常想起中国现当文学史上的一些作品,想起了其中的人物。我想起了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想起了“老杨同志”,想起他一到阎家山之后,就一竿子插到底,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很快就摸清了村里假模范真落后的现状,帮助村民改组村组织,使村庄走上正轨,村民心神舒畅。我想起了柳青的《创业史》,想起了“梁生宝”,想起了他明明可以自己发家创业,把自己家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可他偏偏放不下村里的穷兄弟,一心一意组织互助组、合作社,带着大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还想起了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想起了“李月辉”,想起了他为了把乡村工作做好,是多么的耐心细致,以至于人们给他起了个“婆婆子”的绰号。

想起了这些文学作品,想起了这些人物,我又想起了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想起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艰难历程,想起了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闭幕会上的著名讲话——《愚公移山》。在讲话中,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做中国的现代“愚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工作,一定要奋斗不已,一定要感动中国的“上帝”——人民,一定要把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挖掉。这个讲话极其精简,但内涵却极其深刻,对今天也极具启发意义。实际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地进行生产关系方面的改变、调整、完善,其核心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目标。在这个意义上看,脱贫攻坚工作也是“愚公移山”,也是“愚公”感动“上帝”,使他们坚定信心,与自己同心同德,并肩奋斗,挖掉贫穷这座几千年来一直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温欣华的《红山口回响》写的是心史,或者说,这部作品是在赵树理、柳青、周立波等作家创作的延长线上。当然,站在这样的高度看,这部作品还有不足,特别是在部分章节中,书写细腻度不够,导致人物的心事、心思、心声没有很好地传达出来。不过,就这部作品展示出的叙事空间看,我们有理由期待作家写出更好的作品,把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心史”写得更丰满、更立体。

在更宽广的视野中看,刚完成的脱贫攻坚以及正在展开的乡村振兴,是文学创作的富矿,里边蕴含着无尽的人物与故事、生活与意义,真正躬下身子,深入进去,一定会有大的收获。目前,中国作家协会正在推进“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真心希望这一计划能够成功,出现一批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更真心希望新时代能够有自己的赵树理、柳青、周立波,有自己的《李有才板话》《创业史》《山乡巨变》。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1 12 13 14温欣华:《红山口回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52、188、204、280、283、297、229、128、129、32、33、168、170、174页。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本期责编:王 昉]

[网络编辑: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