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结结实实的真实 认认真真的探问——罗日新《钢的城》速评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3年第1期 | 刘川鄂  2023年01月31日16:33

内容提要:湖北作家罗日新长篇小说新作《钢的城》,沉潜于钢铁生活的底部,在力求真实的描绘基础上,从人物的经历、性格和命运出发,探索国有企业公私关系难题的根因与应对,私营企业兄弟亲情与事业发展的矛盾与解决之道等世纪转型期具有普泛性代表性的问题。小说是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新收获。

关键词:罗日新 《钢的城》 现实主义

2022年夏天,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一部描写钢铁工人题材的长篇小说《钢的城》。作者罗日新,大半生与钢为伴。出生于钢铁之家,有在湖北大冶钢厂做技术工作和管理干部的经历,先后任钢厂技术员、分厂副厂长。1990年代末下海,从事与钢铁行业相关的生产经营。业余进行文学创作,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湖北黄石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炼钢、卖钢、写钢,是他生命中的三个关键词。

公与私

小说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临钢,一个临近长江边的百年老厂。原型是位于湖北省黄石市的大冶钢厂,最早叫汉阳铁厂,洋务运动期间湖广总督张之洞力主兴建,是当时清政府治下唯一的新式钢铁企业。后来盛宣怀任经理时,奏请清廷,合并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改为官督商办,成立了汉冶萍铁厂矿有限公司,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炮火洗礼,1949年钢厂重兴,位居中国八大特钢企业之首。航天、国防、军工的特种钢铁部分出自这里,人称“共和国工业摇篮”。“企业办社会”是中国的特殊国情,钢厂孕育了一座城,有数万名工人、数万个家庭,数万个服务行业:医院、学校、托儿所、菜场、商店、电影院、广播站、邮政所、银行、饭馆……钢厂于是成了钢的城。

上部从1995年的元旦写起。有三万多正式员工四万多大小集体厂工人的国营大企业临钢,在厂子最辉煌的时候,临江市的姑娘挤破脑袋找临钢的工人结亲。眼下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生产的钢材堆积如山,卖不出去,成了亏损大户。工厂隔三差五的停工,开始拖欠工人工资。工人阶级老大哥中的老大哥遇到了经济危机。就在这个时候,上级调来了四十多岁有魄力的实干家易国兴来做临钢总经理。

新厂长易国兴,山东人,当过炮兵。喜欢直话直说,敢用雷霆手段。摆问题正风气、统一思想、精简队伍。重用正派能干的干部,依靠新生代分厂厂长祝大昌、傅佳钢等有能力有担当的中层干部,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转型产品、更新设备,两个特种钢实验室被撤销,钢材生产全部转向民用。清理庸人废人,分流工人定岗定员,留下真正能干事的规矩人能干人。对那些上班迟到早退、打麻将、干私活、出岗炒股等懒散巧滑的工人,偷工厂零件在外私卖的问题员工,一律进行处理。面对优岗淘汰法的副作用、借用垃圾渣土贩卖废钢材的小算计、黑吃黑的险象,他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一系列改革很快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工厂面貌焕然一新。体现了一个世纪转型期改革者的“敢想敢干敢担当”的勇敢和智慧。

易国兴杀伐决断、雷厉风行,对人情不管不顾。对自己极尽苛刻,几乎没有休息过。扭转了临钢的颓势,但同时也也埋下了隐患,触动了老一代、保守派和非激进改革派的神经,引来了非议和反制。过于军事化的管理手段、他对下属的某些处理方式,显然只适用于战争年代,不适用于市场环境中的工业生产。在是否拆除西总门的问题上,矛盾集中爆发,祝大昌等一批骨干辞职。随着金融风暴对国内钢材形势的冲击,民用钢铁的春天很快过去,特殊钢材的需求与日俱增,使他捉襟见肘、首尾难顾,激进的改革遭遇了挫折。五年八个月之后,他离开了临钢。送别他的有一个特殊的礼物:花圈。挽联上写着:“改制改薪改产品,拆楼拆所拆总门。”横批:“千古罪人。”

小说下部,写新世纪初这个历史深厚的国有钢厂在新一代改革者俞钢等的带领下,从危机走向了生机。与军人出身的厂长相比,这一帮人更是技术型的领导,在高级学历、专业技术、法律知识、金融理念上更具有优势,更善于专业研判、理性决策。以市场为导向重视技术革新,老国企重新走上了的振兴之路。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原厂长易国兴也心服口服,为临钢走上了良性发展态势而高兴。

这部小说广泛涉及了19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问题。市场发育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与产品转型、产品质量与运输销售、市场与市长省长、大锅饭机制与积极性创造性的调动、公用事业管理与工人村建设、地方债务与现任效益、下岗工人的再就业与老干群体的工厂情、知识分子技术干部与一线工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治安等等关乎1990年代城市工厂并涉及民生的一系列问题,在作品中都有真切的铺陈。下部第3章交代易国兴决定辞职的心理动因,他看出了这个时代一个血淋淋的残酷的真相:“倒是那些自私自利、投机专营的,看准了时机,趁着改革开放之初,立法不健全,将国有资产变到自己的口袋里,如今倒成了万人瞩目的民营企业家。”作者对这个现象的直言面对,也是具有一种现实主义的勇气的。可以说,在表现世纪转型期中国工业尤其是钢厂相关生活领域,《钢的城》有非常全面细致真切的描绘,结结实实的展现,在当代中国同类题材的小说中是非常非常突出的。

但小说不是生产报告,不是拘泥于实事实情的报告文学。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重心在人,在世道人心,在于对那个年代的工人、干部及家属的性格和命运的悉心把握。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部作品触及最深的一个现象是,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家与工人的关系,即公与私的矛盾与应对,这是困扰了公有体制下当代中国人生活观念的一个核心问题。

煤气分厂的曾厂长说,临钢是国家的是人民的,不是哪一个个人的,更不是你易国兴的,临钢不是私人企业,任何人都不能独断专行。这样的干部,连国家和人民委托各级干部进行建设和管理这样一个基本的职能、权利义务都不明白,给改革设置了人为障碍。因为中层干部中有这样的糊涂认识,才进行了大换血。

国营厂养了很多庸人,懒人闲人。有一个干部就说工人有错可以教育,但不能下岗,当年毛主席领导人民闹革命,目的就是让老百姓有饭吃。毛主席还说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我们怎么能随便让工人下岗呢?那我们这样的大国企是姓资还是姓社?这个干部说出了1990年代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看法。易国兴慨然反驳:“都什么年代了,你还在讨论姓社姓资,毛主席说这话没有错,适宜是适宜,现在是改革开放的年代,发展是硬道理,我们不砸烂铁饭碗,养懒汉养娇子,那厂子只有死路一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厂都死了,工人阶级还领导什么?”被免职的鲁光明也认可易厂长的改革,他懂得换位思考,认为站在公司一把手的位置上,易国兴这样做是对的,这么多年来,厂子确实养了一批闲人懒溜子,还有一批不能胜任岗位的人,这样下去,再好的厂子也会被掏空。

一个搞宣传的秀才,分厂厂长批评他一头猪就画了一个上午,他还不高兴地嘀咕说,老子磨洋工又没拿你的钱,老子拿的是国家和工厂的钱。没拿你的钱,就是没有侵犯你的私。拿国家和工厂的钱,就是一个跟你的私人没相干的公。不拿白不拿,拿了你管不着。类似的思维和表达,在大集体大国企的时代司空见惯,屡见不鲜。有事无事捞一把,理直气壮提过分要求,已经成了一种社会集体无意识。

通过阅读中国思想史文献,可以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先秦、宋明时期强调以公克私,明末清初开始逐渐主张“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总体上都是强调公高于私。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公私观念开始被质疑。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中文名为明恩溥)在1882年所著《中国人的性格》(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一书“缺乏公心”一节中指出,中国的道路状况很能说明政府对公共事务的不重视以及百姓缺乏公心。①梁启超《新民说》“论公德”一节认为,中国人偏于私德而无公德,缺乏“一私人对于一团体”的道德。他们主要侧重讲“公共”意识以及“公共”德性的缺乏。②费孝通也分析过中国人不讲究公德,谁都想占“公家的”便宜。中国民间一直以来的思潮,公家便宜不占白不占,你不占有别人占,占了不吃亏,占公家便宜不是羞耻,而是本事。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从这些事上来说,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③可以说是一种很根深蒂固的传统了。

传承中国农耕文明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位。在这个单位里,那个力气最大最有生产劳动经验的男人,是绝对的中心。他为了失去劳动能力之后老有所养,制定了等级伦理。一切的中心是家,而不是个体。一切的权利在家长,个体只有听话服从的份,不需要积极的建设,不能有反驳诘难,更不能另起炉灶。久而久之养成一种依赖服从、不用负责、自我缺失的心理。相对于个人而言,家就是公。没有对真正个体、真正私有的尊重,没有尊重私人个体的权利义务意识,因此一到吃大锅饭的公共场合,就想到占便宜捞好处,而自己不用负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所谓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因为没有公平的、独立的私,就没有真正的私,也就没有真正的公。而所谓的公就成了一个可以自由进出的菜园地,先下手为强。

集体所有制也好,国有企业也罢,在大锅饭的工作分配和酬劳体制中,难以发挥出个人的创造性、体现不了个人贡献的差异性,公的好坏跟个人的劳动、贡献、效益、回报没有直接关系,捞一点公家的好处就理直气壮了。理直气壮地在“公家”“公社”“公司”等集体场所偷懒、捞好处、占便宜。“大锅饭”体制中变公产为私产、偷奸耍滑、混点磨洋工,是见怪不怪的普遍现象。偷懒也是一种占便宜,因为让别人有了更多的付出,节省了体力脑力却获得同样的报酬。这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剥削。

这是改革的阵痛。易国兴直言宣称临江钢厂不是养老院,不是福利院更不是民政局,必须大刀阔斧进行裁员,迈出国企改革的第一步,这是时代的潮流,任何人都阻挡不了。1980年代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1990年代工厂的优胜劣汰和分流,都在证明现代化的建设,就是要明确真正的私和真正的公,互利双赢。在大锅饭的体制内,理直气壮的损公肥私、化公为私的观念和做法必须摒弃。小说下部写的国有制的股份制改造,每一个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分子,每一个个人的贡献和创造都有集体的效益和回报息息相关,每一个明确的“私”都能够正效应的对应“公”,真正地做到公私分明,才有公私双赢,这才是时代的进步。作品通过钢厂改革这样一个线索,对这样一个时代课题,人性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寻。

兄与弟

这部书下半部分的主要篇幅是与上半部人物和钢铁相关的私有企业的深沉起伏,也有国企在新的少壮派领导下的成功转型。下半部主要人物祝大昌,在改革之初曾是易国兴的左膀右臂,临钢分厂的厂长。他沉稳、大气,在工友和兄妹面前,有大哥的风范和威仪。因为反对拆除老厂标志性建筑西总门无效,与易国兴产生不可调和的分歧,毅然辞职下海,创办自己的家族企业。

祝大昌是一个有事业心,有闯劲有能力的能人,创办的企业刚开始顺风顺水,效益颇佳。可是因为是家里的长子,在母亲强制性要求下,纵容了弟弟祝国祥的胡作非为,让他成为副厂长,给了他30%的股票。但祝国祥是一个品行不端的混混,陷入赌博的泥潭,借高利贷害得他哥哥的厂子为他赔钱,厂毁人亡。在事业和家族一步步下滑的过程中间。祝大昌不是没有警觉,他的好友俞钢、孙锦西也都多次提醒过他,不要因为兄弟情而耽误了企业的发展。妻子范小桃也认识到丈夫刚愎自用,对亲情和血缘毫无保留的信任都是他的致命弱点。可是在母爱和兄弟亲情面前,在儒家孝义文化的制约下,他还是一步步地败下阵来。

据有关统计,全球约80% 的企业属于家族企业,其中有沃尔玛、松下、正大等世界知名企业。截至2020 年底,中国民营企业四千多万家。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较为类似。由夫妻情侣或是自家亲戚、情投意合的三两个哥们姐们组成最初的草台班子,靠由一台机、一条枪开始创业。运气好捞到第一桶金就开始发展,运气不好赶快转向别的项目,偶然性很大。中国中小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为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为7-8年。每年倒闭的企业约有100万家。私人企业的家族主义的血脉可以追溯到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的负面影响。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儒家会使社会结构整体失灵,政治失控。“家族至上”的文化传统使得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家族群体利益,大部分都是家族式的排他性、专断性管理模式,行人治而非法治,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管理漏洞、财务漏洞、仓储漏洞等问题严重。有人研究过,江浙一带,许多企业实行亲亲管理都赔了夫人又折兵,企业没有章法和制衡机制。④下部第13章,易国兴与祝大昌把盏谈心:“私营企业一旦形成家族式能撑五六年就不错了,这几乎成了中国私营企业的定律,我这些年在温州这样的企业见得多了,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还讲了一个兄弟厂倒闭的例子,不争气的弟弟混进公司占据高位,吃喝玩乐,把哥哥的厂子搞塌了,几乎就是祝国祥的翻版。

儒家伦理道德,说来说去,说的不过就是人际关系。子对父(母)为孝,臣对君为忠,弟对兄为义,妻对夫为贞。从祝大昌与身边最亲密的四个女人,上一辈的老母、同一辈的妻子和妹妹、下一辈的员工林小艺的关系可以看出,摆不脱这种人伦关系的祝大昌的性格和命运。

易母慈眉善眼,烧香拜佛,话中带刀,以孝的名义威逼儿子服从。这个任性的老太太,干预儿子的家庭生活、干预他的工厂人事安排,强行要他重用品行不端早有劣迹的弟弟,他也不得不听母亲的安排,听任败家子弟弟败光了家产。导致祝大昌破产的不是产品定位不准,不是产品质量不过关,不是经营不善,是他的母亲强令他重用不仅蠢而且坏的弟弟祝国祥。

在中国的家庭结构里,男性是中心,妹妹是最不重要的角色,受委屈是家常便饭。祝大昌妹妹祝国英,在小说中常常就是一个受气包,哥哥的受气包、丈夫的受气包、母亲的受气包,受委屈也不敢说。

老婆范小桃也常说,和祝大昌结婚几十年了,但在祝家,她还始终是个外人。“丈夫本来知人善任,但亲情蒙蔽了他的双眼。”范小桃认为,造成今天这一切的原因都是丈夫的刚愎自用,丈夫对亲情和血缘毫无保留地信任,这是他的致命弱点,怨不得别人。眼见着凝聚了全家人心血的企业倒闭,范小桃的心也彻底伤透了,他不想待在江阴这个伤心之地,也不想再见到祝家的任何人。

朋友的女儿林小艺,美貌如花,冰雪聪明,以董事长秘书身份跟他同进同出。但他只是把她当作侄女和下属看待,内心没有丝毫的喧哗与骚动。这是为了反衬这个钢铁人的正直品行而塑造的一个角色。在第21章,林小艺这样评价她的老板:“别看他企业做得成功,其实他活得很累,在员工眼里,他想做个好老板,在母亲面前,希望做个好儿子,在弟弟面前,希望做个好兄长。一个过于追求完美的人,其实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忽略了自己真实的内心。”这话当然有美化之嫌。两个人工作分手的时候,林小艺是有过爱他的表白的,当然是一个过去完成时,也是美人爱英雄的路数。

与他平辈和晚一辈的女性,都被他忽略,可见他还是男性中心主义者。但是对他的母亲,无论她说的是否有理,都言听计从。祝大昌与他们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传统的家国天下文化在他身上留下的印痕,这也是企业破产悲剧的文化渊源。

从小说的描写可以看出重情义,讲忠诚的家文化、梁山模式,在企业初创阶段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企业的发展,组织建设必须变革。

事与人

一口气读完《钢的城》这部鸿篇巨制,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它靠结结实实、引人入胜的内容而非玄思炫技取胜。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在作者的掌握和引领之中,构成了世纪转型期的钢铁史诗。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结构匀整、浑然天成。避免了很多初写长篇小说者易犯地越写越松散、越写越粗疏,懒散拖沓、旁逸斜出、要么收不住缰、要么戛然而止的结构毛病。小说故事发展紧密紧凑,情节细节清晰干练,线性叙事,主次分明,精细恰当。文中也有对时代、钢铁、市场、生活、情感的一些感慨议论,但都自然而然地融入人物和故事之中,都成为精彩丰富的内容的一部分。

上下部的扉页上,都引用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的金句。从作者的创作谈得知,和1960年代初出生的很多人一样,他对那个时期流行的红色文学情有独钟。英雄情结、宏大叙事、平民情怀、伦理评价、善行恶意,都是他所特别钟情的表现内容。他努力书写上一辈、同辈和下一辈奋战在钢铁战场上的英雄和各色工人,在1949年之后70多年的共和国文学史上,《钢的城》无愧为钢铁题材的厚重之作。

把人物性格和命运置身于事件发展的过程之中,事件本身的真实度和说服力,决定了人物性格塑造的完形程度。其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自身经济发展的逻辑的必然延伸。特种兵出身的郑宏也曾经有过大工厂的经历,但是也犯下了报复伤人的罪过。郑宏丢枪寻枪的情节牵涉到大大小小十几桩故事,既惊心动魄又曲折自然。围绕着枪所展现的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是他整个人生的一个部分,也决定了主人公之一的易国兴的未来走向。易国兴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务,心怀歉意。远在家乡生活的妻子和孩子工作读书方面受到打击报复、同行为他走关系,他违心地默许。他在工作助手、大美人施萍面前的未暴发的冲动,招待所住枕头下水晶蔷薇胸饰,都显现了人性的真。小说中工友之间的互相帮衬、哥们义气、互相算计、面子斗气,都写得真实而精彩。在作者的笔下,没有圣贤完人通才全才,也没有完全不同的人性,恶贯满盈的坏人。

因为是以钢厂生活为轴心,作品中的很多人物,都有一种钢铁气质。小说中最具钢铁气质的人物是易国兴、祝大昌。作品中引用曾国藩名言,人不可无刚,无刚则不能自立;人也不可无柔,无柔则不亲和。实际上也是作家对他所欣赏人物的一种诠释和肯定。老成谋事的孙锦西,思绪周密的黄彦清、敏锐果断的俞钢是新临钢的三驾马车。他们在新世纪的临钢的产品转型和事业发展中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作者也写到了他们之间的分歧和性格弱点,包括情感纠结。这是真实可信的知识型领导者的形象。书中写到了很多普通工人,活宝、赖子、叶老实、毛仁银、吴回芝……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性格弱点。但作为上个世纪末的工人阶级的一员,他们具有抱团、仗义、打抱不平、帮贫扶困、坚忍吃苦等等优点,这也是一种钢铁气质。

很多评论家都指出了《钢的城》总体审美风格上属于刚性的写作,笔力坚挺、雄浑,当然,作者也有意刚柔相济、以柔抚钢,既有着大江大河的热情豪迈,又有小桥流水的曲折婉转。在紧锣密鼓的故事发展中,作品时时流出柔情蜜意。简明的景物描写,温情的人物对话,考量的生活细节,都增强了《钢的城》的柔性。用最原始的抓阄方式决定下岗犹犹豫豫难以决断的纠结、老国企业员工下岗后的身份不适、下岗工人在酒店里悲情地唱完“咱们工人有力量”后黯然散伙、老工人对老厂房老大门的特殊情感,是1990年代国企工人下岗潮的悲情记录。春寒料峭时分的钢城有情人难成眷属的人生遗憾、在知青点去隔壁农场借书的初吻、薛三妹和祝大昌的旧情新谊、吴回芝为她的恋人毛仁银治病作出的一种特殊选择,都增加了作品诗意的缠绵。

当然,作为读者,还要祈求更多的阅读快感。一个个血气方刚的男人,心理的生理的需求,没有得到常态化的满足的时候,内心里面真没有一点喧哗与骚动?男人的孤独,女人的空虚,感情的纠结,在工场、商场和官场,时时刻刻都是存在的,可是在这个作品中基本上被忽略或者一笔带过,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潜意识,基本上没有涉及。故事太多太密,免不了有的地方梗概式情节交代偏多、仔细玩味的细节不够、人物心理的探析偏少。不必苛责作者在谋篇布局、分部书写的时候,有平均使用力量之嫌。也许,作者的野心使他要大处着眼,不得不放开笔墨,包容更多的人物和故事。沸腾的钢铁生活、喧嚣的1990年代和新世纪,作家要关注的人和事太多太多,不可能在一两个事件上一两个人物上用太多的笔墨。

作者很自豪地说:“对我们钢铁人的说话习惯,我太熟悉了!工人们说话的语气和车间主任不一样,分厂厂长说话的腔调和公司领导又不一样。我在炼钢厂从技术员、主任、部长做到厂长,钢厂里各个层次的人说话时候的神态和语气,对我都是言犹在耳。在写作中,我把他们的对话尽量区别开来。从语言中赋予人物个性。他们大多是硬汉,铁骨铮铮。然而,在坚硬的背后,也有一颗柔软的心。百炼钢化作绕指柔,我尽力让这群刚柔并济的人在我的笔下变得鲜活,让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动无数读者。许多读者认为这本书的语言有玉的温柔与圆润。”⑤对一部有着60多个有名有姓人物的长篇小说,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也可以替作者自豪地说,小说基本上做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但是,如果要进一步的苛求的话,人物对话中经历、教养和性格的区分度似可更分明。

十余年的心血,认认真真的打磨,在细节表达上几乎挑不出毛病,这对于一个基层作者来说,非常难得。他的创作成绩再次启示我们,现实主义不只是对外部的展现,更是对问题的穿透。我对他今后创作的期盼,是在事与人方面,朝“人”靠得更多一点。大胆跳出生活的经验,展开更多的提炼和想象虚构;跳出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60后”出生作家所钟爱的苏俄文学,更广泛地向世界优秀文学吸取营养;更要跳出曾国藩之类传统中国圣贤文人的所谓金玉名言所谓警示格言所谓道德律令,展现更丰富的人文意蕴。

注释:

①参见[美]阿瑟•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徐晓敏译,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②参见梁启超《新民说》,宋志明选注,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③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

④翟玉忠:《儒家〈三字经〉批判》,http://www.xinfajia.net/3347.html。

⑤罗日新:《感恩“钢的人”——〈钢的城〉创作谈》,《黄石日报》2022年11月5日。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湖北省当代文艺创作与研究中心] 

[本期责编:王 昉]

[网络编辑: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