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来自所见所闻 诗意走入了更多人的生活 年轻人正成为写诗读诗绝对主力
来源:北京晚报 | 路艳霞  2023年01月30日08:08
关键词:诗歌

北京诗歌生活节日前在北京首创郎园park举办,连续两场诗歌冒险沙龙,让诗人、评论家和热爱诗歌的人们相聚。活动由郎园和《光年》诗刊联合打造,并与小红书深度联动。

活动展出了《诗收获》收录出版的小红书诗歌精选,并邀请西川、彭敏、老炮儿乐队等嘉宾现场联动。小红书已经成为年轻人阅读和分享诗歌的主要平台。数据显示,每周有超过2500万人在小红书上阅读诗歌相关内容,其中超过七成为3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诗意走入了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诗歌节现场,小朋友在气球上写下诗句。

读诗群体超七成35岁以下

“在小红书写诗这一年,像是有一丝光照进了我灰败的人生。”诗歌博主乔乌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近期,乔乌在小红书上创作的一首诗被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诗收获》收录。

在小红书平台上,如乔乌一样被发现、被看见的诗歌爱好者还有很多。据统计,小红书上的相关笔记已经超过两百万,这些诗歌来自近90万名创作者。在阅读诗歌的群体中,35岁以下用户占比 75.38%,19 岁 至 22 岁 用 户 占 比21.12%,年轻人成为小红书读诗、写诗的绝对主力。

为何有如此众多的诗歌爱好者?用户调查显示,小红书以图文为主的内容形式,天然适合作为诗歌的载体,特别是图片海报分享的方式,可以让好的诗歌创作为更多人所知,在泛诗歌爱好者群体中破圈传播。“这里的文化氛围挺好。”一位诗歌博主表示,自己从去年9月开始在小红书写诗以来,每篇笔记都有几千,甚至上万的阅读,“我的诗歌从前没有受到过这么多人的喜爱。”

有人写停电有人写周末

“短诗、生活化、真诚而自由的表达”,诗人李小建总结了小红书诗歌的几个特点,“这些诗歌很多来源于创作者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有人写自己的婚后生活,有人写自己的感情纠葛,甚至停电、晚八点、无聊的周末……这些诗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很真实,也很有烟火气。”

记者注意到,在小红书上,有人靠写诗治疗抑郁症;有人的诗被读者谱成了歌曲;有人在病床上坚持写诗……小红书不仅成为诗歌爱好者们分享、交流的平台,更通过一首首诗篇,将温暖与善意传递给每一位陌生人。

“小红书上的诗歌可以说是一种当代诗歌气象的表现。”《诗收获》上的诗歌精选让长江诗歌出版中心主任沉河印象深刻。他认为,这些诗歌创作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诗人,他们更为年轻,注重用诗歌表现自己、标记生活,语言和表现形式上也更为新锐,更加适应这个“快阅读”和“浅阅读”的时代,“也许在很久以后,网络诗歌可以进入传统诗歌的体系,成为传统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沉河还发现,作者因为更年轻,他们不在乎从当今新诗中汲取写作营养,更注重从古诗的语言中发现汉语的美。内容上更注重抒情性,特别是更为关注个体的细密情绪;形式上语言要么非常简洁明白,要么华丽夸张,充分显示出对个性的张扬。

网络诗歌从线上到线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年轻网络诗人的写作,已从线上走到线下,网络诗歌“破圈”让诗意走入大众,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文化现象。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小红书日益繁荣的诗歌爱好社群受到了平台的重视。去年7月,小红书联合“第三代诗歌”代表诗人于坚、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诗人欧阳江河、首届年度桂冠工人诗人大奖得主陈年喜、《诗刊》主编李少君、《汉诗》主编张执浩、长江诗歌出版中心主任沉河等共同发起了“小红书种诗季”诗歌联盟活动,超过150位诗人作家分享了自己的诗歌作品。

而将网络诗歌带到线下,通过正式的诗歌刊物出版发表,则是一次全新的“破圈”尝试。此次在诗歌生活节集中展示的《诗收获》小红书诗歌精选中,绝大多数出自平台上的诗歌“业余爱好者”。“媒介即信息,在当下的时代,纸媒主动与新媒体握手,是格局的体现。”作家萧深刻评价说。

这或许不是一个属于诗歌的时代,但仍然有热爱诗歌、渴望诗意生活的人,这引起业内人士热议。诗人戴潍娜在诗歌冒险沙龙分享道,诗歌广泛进入新媒体,如同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诗歌变成了自我疗愈方式。“因此,诗歌可以是人的命根子,也可以是人的日常,这也是诗歌的伟大之处。”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诗歌正走出围墙,走出纸张,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诗歌注定有了更多元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