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宋庆龄诞辰130周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
来源:上观新闻 |   2023年01月28日09:42

宋庆龄是上海的女儿,生于斯、长于斯、工作和战斗于斯,大半生在此度过。在宋庆龄诞辰13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我们既缅怀她作为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的功绩,又钦敬她作为新中国儿童福利事业先驱者、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国福利会主席的大爱。

把最宝贵的东西给儿童

检索有关宋庆龄的传记或书信集,“儿童”是最为耀眼、出现频次最高且贯穿其人生始终的关键词。她的名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者应知应会的常识理念。

宋庆龄站在历史、未来和国家、民族的高度关爱少年儿童的成长,要求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在她的心中,可爱的孩子犹如充满生机的小树苗,要像爱护幼苗一样爱护孩子,不仅在物质上做好少年儿童的保健工作,更要给孩子们提供有益的、健康的精神食粮。

1946年至1947年,宋庆龄带领中国福利基金会在上海贫苦儿童集居的地区创办了三个儿童福利站,分别位于胶州路、许昌路和乍浦路。那时的上海贫苦儿童,不仅得不到读书的机会,而且吃不饱饭。为此,宋庆龄将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导的“小先生”制引进福利站,将儿童组织起来成立“识字班”,由福利站的教师或附近公立小学的学生担任教书先生,以此培养出了一批“小先生”。然后,这些“小先生”带着小黑板走街串巷,教授更多的失学儿童识字,教唱进步歌曲,传播革命思想。

宋庆龄认为,“小先生”制是当时最经济、最有效的消灭文盲的方法。到1949年5月,三个福利站共培养出170位“小先生”,开办了数百个识字班,有近5000名失学儿童到识字班学习。

1950年8月,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宋庆龄将中国福利基金会改组为中国福利会,成为专门从事妇女儿童工作的人民团体。由此,中国福利会在儿童福利事业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实验性、示范性工作,开创了多个“第一”。比如,新中国第一所妇幼保健院、第一家新型幼儿园(托儿所)、第一座少年宫。

值得一提的是,1953年6月1日,由宋庆龄创办的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正式成立。为了找到合适的场地,她经过多方打听,得知位于延安西路64号的英籍犹太富商私宅“大理石大厦”一直空着,便赶紧将其租了下来。她把“大理石大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们,修建了科技楼、游艺楼、小剧场和天象馆等,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宋庆龄还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本综合性儿童刊物、第一家儿童艺术剧院和剧场。由此,不仅一步步改善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各种条件,还有力地提升了孩子们的自信心、独立性。

在一封致外国友人的信中,宋庆龄自豪地说:“脸颊红扑扑的孩子们见到这些外国陌生人时现在一点也不害羞了……过去他们会一面喊着‘外国人’一面逃开去。”

增强抵抗力 提高辨别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宋庆龄十分清楚,狂风暴雨、病虫害、环境污染,都会危害小树苗的成长;坏思想、坏作风、坏的习惯势力,也会危害和污染孩子们。因此,更需要认真学习、接受教育,“增强抵抗力和提高辨别力”。

宋庆龄认为,关心儿童身心的进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原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每一位父母、教育工作者、儿童保育工作者都应拿出更多的精力去培养和教育孩子,帮助他们正确地形成观念、行为和性格的基础,使之成长为栋梁之材,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定接班人。

1947年4月,在中国福利基金会第一儿童福利站成立的日子里,宋庆龄陪同外国友人走进福利站阅览室。她轻轻地坐在正津津有味地看着图画书的小朋友吴方身旁,亲切地问道:“书上画的是什么?认不认得画下面的字啊?”吴方轻声回答:“有些认识,有些不认识。”宋庆龄便认真地教吴方认那些不认得的字。

这次特殊的经历,成为吴方日后刻苦学习、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后来,他成长为中国航空工业领域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为祖国的航空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60年1月27日,是农历的除夕。这天上午,宋庆龄在时任上海市副市长金仲华陪同下来到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兴致勃勃地与孩子们一起欣赏节目。

当最后一个舞蹈节目《给毛泽东绣像》表演结束后,她带头为孩子们鼓掌,并招手示意他们过来。台上的孩子们飞快地拥入她的怀抱,依偎在“宋奶奶”周围。她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道:“你们这个舞蹈很有意义。我们祖国是个民族大家庭,是一个团结的家庭,各族人民都热爱毛主席。”许多年后,少年宫的孩子们才意识到这一天也是“宋奶奶”的生日。

宋庆龄在胶州路第一儿童福利站内指导孩子们读书。

从各方面给儿童做榜样

宋庆龄主张把少年儿童培育成“既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又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身体健康的新一代。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她深刻地提出,既要反对片面强调政治而忽视科学技术,也要反对只讲科学技术而忽视革命理想信念的教育。

宋庆龄一贯主张身教重于言教,呼吁从各方面给儿童做个榜样,让儿童在多样化的榜样身上找到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精神,找到智慧和经验,找到道德标准。

1947年4月,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剧团在上海兰心大戏院表演了一个剧目,即由鲁迅翻译、董林肯改编的苏联儿童剧《表》。当时的上海还没有解放,国民党政府严禁表演任何与苏联有关的作品。宋庆龄冒着巨大风险,坚持把《表》作为儿童剧团的首演剧目。

《表》的主人公是一名流浪儿,名字叫裴七。由于生计所迫,他偷了酒鬼顾大爷的金表,被警察送进保育院。经过保育院的教育感化,裴七的思想发生巨大改变,主动将金表还给顾大爷的女儿,最后被选为模范儿童。

1950年4月,宋庆龄创办《儿童时代》杂志,开辟了新中国儿童文学的崭新载体。然而,如何通过这一载体使少年儿童对光荣的革命传统喜闻乐见?时任儿童时代社副社长孙毅等人,来到宋庆龄寓所当面请教。

宋庆龄微笑着说道:“孩子毕竟是孩子,大道理怎么让孩子懂呢?要按孩子们喜欢的搞。比如我们这儿有个小时候是放牛娃参加革命的,可以叫他讲讲童年故事嘛!”

之后,杂志编辑们特意邀请被誉为“中国保尔·柯察金”的抗日英雄、工人作家吴运铎,在《儿童时代》上举办“红色少年讲座”,讲述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把“跟着共产党走”的坚定信念、“一切献给党”的革命精神传递给全国各地的孩子们。

关于“少年宫”的题名问题,宋庆龄认为毛主席是最合适的题名人。由他为少年宫题名,会极大地激发孩子们学习成长的动力,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1954年6月,毛主席应宋庆龄之邀,为中国福利会少年宫题写了“少年宫”三个大字。

从模范儿童、革命英雄到人民领袖,孩子们从多样化的榜样身上学到了共产主义的思想、作风、道德标准,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学到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夫人及其随行人员来到少年宫。孩子们用美国童谣《草堆里的火鸡》热烈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活泼开朗、热情友好的精神面貌给尼克松总统的夫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的孩子们,依然在不断向世界述说鲜活的中国故事、传递友好的中国声音。

尽量努力地保卫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和平是人类社会最高的物质幸福。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就要尽量努力地保卫和平,以使儿童在母亲怀里香甜睡眠,使儿童在学校里安心读书,使儿童纯洁的心灵没有痛苦的记忆。

1947年春,宋庆龄批准中国福利基金会作为国际救援机构——“战灾儿童义养会”的中国代表,并促成在上海设立战灾儿童义养会中国分会。到新中国成立前,有5000名儿童获得战灾儿童义养会的资助。

1952年5月,宋庆龄在《儿童——世界之宝》一文中援引维也纳世界人民和平大会报告中的一句话:“我们已发现了一座桥梁,可以沟通环境、种族、宗教和政党方面的分歧。这座桥梁就是儿童——我们的儿童。”她指出,儿童是全世界追求和平的立足点,而解决的办法首先是母亲们要联合起来采取一致行动反对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先后担任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执行主席、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世界人民和平大会执行主席等职务,利用自己的特殊影响力为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1952年12月12日至19日,宋庆龄率中国代表团一行59人出席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并发表《人民能够扭转局势》的演讲。她呼吁,停止一切现有的战争和战争准备,强调“联合起来了,人民就能扭转局势,走向和平”。是月,宋庆龄还出席了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民主妇联理事会,号召“全世界的姐妹们和我们站在一起”,呼吁“起来保卫和平”。

总之,在宋庆龄诞辰130周年之际,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她的大爱精神,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把最好的东西给予儿童,让“祖国的花朵”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的辛勤劳动是伟大而光荣的,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作者: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曹东勃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王瑞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