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部别具一格的乡村史、乡情志、乡愁录 ——彭东明长篇小说《坪上村传》作品研讨会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雅  2023年01月19日11:36

一个村庄的文化自信,为整个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了发展路径、内在动能和精神力量。1月18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办,作家出版社、《十月》杂志社、岳阳市作家协会承办的彭东明长篇小说《坪上村传》作品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出席并致辞,会议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主持。

《坪上村传》是一部新农村题材长篇小说,首发于《十月》杂志2018年第6期,2020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坪上村是作者的老家,作者十六岁离开这片村庄,村庄成了他整个人生的背景。在外漂泊三十八年后,他又回来修缮老屋。作者从尝试重建村庄一砖一瓦一泥开始,虚实相生,以书写打造了一个独特的乡村文化地标。小说以传记的方式书写一个村庄的人与事,讲述一个村庄的过去和现在,生动描写了坪上村近百年的变迁和发展历史,作为一扇窗口,折射出中国乡村社会近4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进步。

作品通过地域风情的描写和地域特色语言的表现,营造出一个具有浓郁地方文化、民俗文化特色的艺术世界。散淡如漫水般的文字,平静和诗意的中国本土文化构建的乡村文明,就像一幅幅风俗画、风景画和人物画裱成的连轴长卷,让人过目难忘。

李敬泽指出,彭东明长篇小说《坪上村传》书写的是一个村庄几十年的记忆和历程,但不仅仅只局限于传统的农耕文明与现代性等熟知的架构中,更重要的是将故事放在了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个巨大变革的背景下。《坪上村传》为一个村庄立传,写法上既有虚构也有非虚构的因素。由于有作者的在场,我们能够强烈地感觉到这个村庄不仅仅是被回望着,也是现在进行时的,是敞开的。它是一部面向过去,也面向现在和未来的作品。在乡村振兴、向着未来的大背景下写作,《坪上村传》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要在历史与现实变化的动态过程中去掌握乡村、认识乡村,同时也通过作家的书写在传统与现实之间,在已经逝去的与正在展开的生活之间建立起深刻的情感、伦理的关系。

湖南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胡革平认为,《坪上村传》凝聚新农村新气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在今与昔、变与不变的纠缠中串起了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这是一方土地的自信和坚守。作品深情讴歌了人民的伟大创造,展示了乡村的伟大变迁,讲述了动人的乡村故事,塑造了新时代乡村典型人物,展现了新时代乡村风土风情,描绘了新时代乡村精神图景。

为振兴乡村、重建乡村文明的书写提供新的经验

研讨部分由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李朝全主持。他认为《坪上村传》是一部虚实结合的创作,通过散文化的记叙还原乡土的人事、风土人情,同时也有面向未来的展望。作品大量用乡村语言和事物,每个章节的标题都是一个个乡村符号,词典式构造较为新颖。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评论家孟繁华表示,彭东明提供了另一种书写乡村中国的文学样式,散淡如漫水般的文字也延续了湖湘文学的现代传统。小说最大的不同在于他面对坪上村诚恳书写了他在历史理性和情感、愿望之间的内心矛盾,这一矛盾结构了貌似松散的长篇小说,也恰是这一矛盾,构成了小说动人的力量。他在实现了自己内心愿望的同时,也以文学的方式,表达了当下人们面对历史与现实的矛盾处境和心情。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评论家白烨认为,作品由点到面、以小见大,用一个村子、一个老屋写出了当代农民的劳作与生活,以及湖南乡村的民俗、民情,从作品可以见出作者丰厚的生活积累,丰赡的人生思考以及深刻的历史反思。在作品结构上,以老物件为线索,用串珠子的方式展开故事叙述;在人物描写上,作品写了坪上村的几代农人,栩栩如生;同时,作品还着重描写了几位背井离乡的打工者形象,表现了乡村变革的艰难过程。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表示,《坪上村传》是对中国百年乡村变迁具有历史纵深感的书写,横向上也写出了乡村和城市的联系。作品以村庄写人,以人写村庄,反映了时代的风云际会。作品对身为一个书写者,对于振兴乡村、重建乡村文明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对于文学在其中所负的责任,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

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胡平表示,这是一部真正的乡土文学,对家乡面貌、风情跟乡土的感情给予了充分表达。作品在写法和结构上独具特色,它的历史和文化厚度并非体现在创作中历史沿革的轨迹,而是通过一件件文物陈列起来的。作者善于汲取生活素材中的精华,以小说笔法,使之发出异彩。

虚实结合, 以小物件展现大时代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认为《坪上村传》是一部别具一格的乡村史、乡情志、乡愁录,作者通过一件件乡村风物和老物件带出一个个乡村人物、一桩桩乡村故事,然后再通过人物和故事来连接历史和当下,连接过去和现实。每个人物都是鲜活接地气的,有质感和动感的。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不是在唱一曲乡村农耕文明的挽歌,而是在其消失和延续之间接住和传承农耕文明的音符和旋律,谱写了一曲新的乡村现代文明赞歌。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认为彭东明的《坪上村传》最大的特点在于文体上的创新,它穿着小说的外衣,包裹着散文的身体,释放的是他对家乡十分虔诚的灵魂。同时,《坪上村传》是彭东明和乡亲们的一场叙旧,体现了作者对于乡亲们的理解宽容,也体现了乡村精神价值的闪光。

《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表示,《坪上村传》的写作是一种“纪录片式的线性叙事”,以片断、碎片来结构场景,每个故事采用线性平推叙事。作品刻画了现代乡土人物的图谱,同时也是现代的农事诗,是乡村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式的描写,也是对乡村文明的回望与反思。在《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刘琼看来,这种返璞归真的书写方式,具有人类学、田野笔记式的风格,这种散文化的书写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笔记写法。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介绍了《坪上村传》在作家出版社的出版情况,她认为这是一部难得的具有经典性和人文性的乡土小说,也是一部厚重的富有思辨精神的村庄家谱。《十月》杂志社执行主编季亚娅介绍了《坪上村传》在《十月》杂志的发表过程,她认为,这部书写乡村振兴题材的长篇小说,和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的计划同向而行,折射出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一个小小影子。

作者彭东明

作者彭东明是湖南平江人,199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现任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他在平江挂职四年,又用了五年时间,回老家去将一栋两百多年的老屋修缮成一座书院,几乎天天和乡亲们同吃同住,最后花了三年时间写成了《坪上村传》。他深有感触地说,是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文化,给了他力量。他的小说,每一句话都只有在这片灵动的土地上才能生长出来。

陈汉萍、宋强、王国平、宋嵩、舒晋瑜、舒文治等参与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