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民文学》2023年第1期|颜桂海:兰生幽谷亦芬芳(节选)
来源:《人民文学》2023年第1期 | 颜桂海  2023年01月28日07:06

颜桂海,广西梧州人,主任编辑。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梧州市作家协会理事。作品见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广西日报》《四川文学》等多家报刊。报告文学《“空军”甜蜜产业》获得二〇二〇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征文大赛一等奖。出版图书有《寻味广西》《保住血汗钱》等,其中《保住血汗钱》入选二〇一〇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农家书屋”重点推荐图书。

 

兰生幽谷亦芬芳(节选)

颜桂海

初夏时节,茶香缭绕,芬芳醉人。在峰峦起伏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这一瑶寨村落,我被一位女支书的故事深深感动着。女支书叫祝雪兰,从二○○八年至今,一直担任六堡镇山坪村党支部书记。

“祝雪兰支书既是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又是新当选的党的二十大代表,是一名心里装着群众的共产党员,是一位为民履职、敢于担当的人大代表……”那天,同搭一辆车前往山坪村的六堡镇镇长苏虹萍微笑着告诉我们。

山坪,顾名思义,就是到处都是山峰,只有一处是稍为平坦的草坪,所以历史上村民就把小村子取名为山坪村。那处草坪,就是现在的村委会办公楼所在地。山坪村地处六堡镇边远山区,全村山峦起伏,每天清晨和傍晚,云雾缭绕,景色迷人。湿润的气候,特别适合茶树生长,于是造就了村民世代种植六堡茶、用传统技艺制茶的传统。这里,是广西六堡茶的核心产区之一。

六堡茶属黑茶类,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种植历史。山坪村是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散居的居民有一百多户,均是瑶族同胞。他们把祖祖辈辈留下的制茶技艺发扬光大,靠种植六堡茶走上了致富路,六堡茶产业使村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这项特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村支书祝雪兰对六堡茶的情怀、坚守和引领。

兰生幽谷亦芬芳!孔子曰:“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淮南子·说山训》中有云:“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从古到今,兰花都有“花中君子”的美誉。它,高洁典雅,气、色、神、韵俱佳,静心怡人。在大山深处的山坪村,祝雪兰俨然一株芬芳的兰花,坚守着对六堡茶的那份深厚情怀,经年累月,持久地散发着独特的馨香。

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祝雪兰,祖辈四代都种茶制茶,传承制茶“三炒三揉”技艺,她耳濡目染,成就了心底的茶香芳心。

舍小家担重任,顾大家显情怀。祝雪兰用坚守与执着,展现巾帼半边天的力量与担当。村里六十多岁的村民黄雪清炒制出来的六堡茶,要么不够火候,要么炒焦,制作出来的茶叶很难卖得出去,因此整天愁眉苦脸。看到别人家的茶叶那么好卖,黄雪清十分羡慕,但也十分无奈。虽然她向村民请教过,但却依然很难掌握炒茶的技术要领。

有人说种六堡茶能增收致富,谁知道自家花了那么多劳动力,种出来的茶叶却无人问津,真想马上砍掉茶树,种上速生桉树。如果种上速生桉树,三年多就可砍伐卖木材了啊!

“雪清阿姨,你千万不要砍茶树!自治区、市里正在开展六堡茶种植大会战,要把六堡茶产业作为广西茶产业的‘半壁江山’去打造。如果你现在砍掉茶树,就太可惜了。来,我教你如何炒制六堡茶。但你要认真学习,多练多炒,一定能炒制出好的茶!”祝雪兰在黄雪清一筹莫展的时候来到了她家里,真是雪中送炭,令黄雪清十分感动。

祝雪兰走进厨房,向老虎灶添加柴火,灶火十分旺盛。大镬头的那锅青绿茶叶在祝雪兰双手熟练的搅动下,均匀翻滚着。窄窄的厨房里,茶香满屋,水雾、烟雾、茶香缭绕……

“火不能太猛,也不能太弱,要不紧不慢。其实炒茶很有讲究,只要正确掌握火候,熟悉炒茶的功夫,经过三炒三揉的茶叶就一定是好茶!”祝雪兰蹲下来,手把手教黄雪清掌握炒制茶叶、揉制茶叶等方面的技术要领。“手工炒茶,只有掌握了炒制技艺的功夫,才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茶,这一点是现代机器无法取代的。”祝雪兰把祖传手艺无私传授给像黄雪清一样的村民。

“我打算把六堡茶制作工艺传授给村民……”在饭桌上,当祝雪兰说出自己思考已久的计划时,全家人都愣住了。儿子说:“我们家制作六堡茶的‘传家宝’技术,你却想拱手让出去,我们家以后怎么办?”

儿子继续数落母亲:“只有家里继承手艺的传人才有资格写入传承谱系里,如果把手艺传授给村里人,是要把全村人的名字都写进自己家族的族谱吗?”

“老百姓都眼巴巴看着我们村干部呢!我应该为父老乡亲做点儿事……我是村支书,是人大代表,就必须要考虑全村特色支柱产业的发展。”祝雪兰回答。她说,种茶、制茶是条好路子,我们不把制作工艺传授给大家,全村人靠什么能增收致富?终于,祝雪兰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一杯清茶问古今,两袖清风为苍生”。六堡好茶,需要制茶人怀揣“匠人精神”,从茶青采摘到炒制、发酵等,每个步骤都需要精益求精。二○一六年之前,村民都是各自为战,各家各户制茶手法不一,炒茶的技艺参差不齐,导致炒出来的茶有的焦了有的煳了,严重影响六堡茶的价格。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六堡茶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的祝雪兰,觉得很有必要把这门手艺传授给更多村民,让大家都能炒出好茶,卖得好价钱增加收入。于是,她在村里办起了“茶园讲堂”,不定期开设培训班,把六堡茶制作技艺无偿传授给村民。

在茶园讲堂,她献出了制作六堡茶的祖传秘方。“只要有人来学,我就愿意教。”祝雪兰用自家炒茶的小平房当教室,因陋就简开设技术培训班。

山坪村和周边村镇的茶农都慕名来讨教,人多的时候,她的父亲和儿子也一起当老师,示范“三炒三揉”等制茶技艺。从此,祝雪兰又多了一个称呼,“祝师傅”。

通过传艺送教,全村整体传统制茶工艺水平逐渐提高,大大提升了当地六堡茶的质量。近年来,祝雪兰先后培养出三十多名专业制茶师,近千名茶产业从业者掌握了传统的六堡茶制茶工艺。“瑶族的六堡茶制作技艺一直是不外传的,想不到祝支书能把这门技艺传授给群众。这件事,我很佩服她!”村民盘进东说。

那天,到达山坪村时,祝雪兰热情地招呼我们在茶桌前入座,等待品尝她亲手制作的明前茶。她动作娴熟地把烧开的一壶山泉斟到已经放有六堡茶的壶里,顿时,茶香悠悠然飘出来。很快,六堡茶的红、浓、陈、醇迅速出现在我们面前。她轻轻地捧起茶壶,把汤色深红的六堡茶斟出来,逐一端到我们面前。

轻抿一口,我发现六堡茶的香气似槟榔香,浓醇爽口,沁人心脾,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六堡茶如果经过若干年陈化,内质更显醇浓、甘爽、嫩滑、油润,极具陈韵,这是六堡茶的独特韵味。如今,六堡茶正越来越受人喜爱。我要与村民们一起,把家乡的六堡茶做优做强!”祝雪兰高兴地向我们介绍六堡茶的特点,诉说着她心里的目标意愿。

往事如烟,愿景美好。

祝雪兰清廉刚正,对村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发展种植六堡茶有着浓厚的兴趣。她的言谈话语间,总是自然而然地透露出清新别致的格调。茶,成了她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祝支书,可以指导我家种植六堡茶吗?”二○一三年腊月时节,在广东佛山市打工的村民盘月梅回到村里过年,请求祝雪兰帮助他们家。盘月梅和丈夫外出打工好几年了,却没能挣得多少钱,也顾不上家中的孩子。

祝雪兰微笑着对他们说:“你们夫妇俩还是留在村里发展吧!你只管把茶种好,如果你们种出来的茶叶卖不出去,我可以负责收购。”在祝雪兰的鼓励下,盘月梅夫妇留在家乡一心一意种植六堡茶。此后,夫妇俩从早到晚都在茶园里忙碌,种茶、除草、施肥、采摘……短短几年时间,盘月梅家的茶园逐渐发展起来。二○一九年,仅是种茶收入就超过十万元,盘月梅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正是心底无私的祝支书,无偿把本来秘不外传的祖传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授给村民,并发动村民成立六堡雪茗茶叶合作社,带动村民种植六堡茶,让山坪村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从二○一七年的七千元提高到二○二一年的一点二万元。

在梧州市,各级各部门都重视发展六堡茶产业,又出现一批像祝雪兰这样扎根深山、情系“一片叶子”的乡村振兴领头人,六堡茶产业迎来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目前,全市发展茶园种植面积超二十万亩,年产六堡茶二点五万吨,综合产值约一百一十亿元。全市有六堡茶从业人员超五万人,入股或合资种植六堡茶的行政村二百一十二个,受益村民超二十四万人,其中脱贫人口约三点五万人,带动脱贫户平均年增收三千元!

六堡茶,清淡、幽雅、隽永、悠远……

山坪村的茶园,就在连绵起伏的峰峦之间。而那些峰峦,好像一群绵羊,隐身在雾气朦胧的崇山峻岭中,让人感到这些沐浴着清风雨露的峰峦神秘又圣洁。祝雪兰对传承发展六堡茶产业,就有着如这些峰峦一般的崇高情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历多年发展,六堡茶成了广西特色农业产业,成了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支柱产业。目前,六堡茶公用品牌价值三十二点三四亿元,居广西茶叶第一位,获评为二○二二年中国茶叶最具品牌传播力品牌。

随着六堡茶影响力不断扩大,由此带来的行业“内卷”和文化侵权现象日益突出,因此,茶农对加强保护茶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祝雪兰和多名人大代表一起,从茶农所思所盼着眼,多渠道收集民意,为加强茶文化保护发声。市人大常委会顺应群众所思所盼,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立法全过程,广开言路汇聚民智,制定《梧州市六堡茶文化保护条例》,并于二○二二年一月一日起施行,成为广西首部茶文化保护地方性法规,为六堡茶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法治保障。

基于六堡茶产业发展蕴藏的前景,有投资者看中了山坪村的六堡茶。“你的制茶技艺、你的茶园、你村的茶园,甚至是整个六堡镇的茶园,我们可以用收购的形式全部买下来!要多少钱,你们开价吧!”前不久的一天,一名公司位列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家全然不顾崎岖的山路,请人带路来到山坪村,找到了祝雪兰,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说道。

有的村民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主张卖给这位大老板,坐地收“金”,那是一件多好的美事。对此,祝雪兰没有立即给出自己的意见,她考虑得很多、很远。

卖,还是不卖?企业家和山坪村代表双方洽谈了几天几夜,依然没有丝毫进展。“这不是多少钱的问题。六堡茶是一种无形财富,是一种家乡茶文化情怀,更是父老乡亲赖以生存的饭碗。我们不卖六堡茶园,更不会卖掉六堡茶的制作技艺!”祝雪兰代表村民,最终还是坚定地拒绝了对方的收购要求。她,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传统制茶手艺,成了制茶工匠,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祝雪兰用“匠人精神”传承茶精神和制茶文化,坚守初心、坚守六堡茶的这份真挚情怀,更显难能可贵。几十年对于漫漫时间长河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一个人来说,那几乎就是生命的全部。

“要建起山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才能达到脱贫村的标准,但究竟建在哪里呢?”二○一五年间,梧州市、苍梧县两级人大常委会领导到山坪村调研时,多次提到这个问题。

历代以来,村民的房子都建在山岭上。如果要开山辟岭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上级财政的拨款可能连挖土方的费用也不够开支。这事,让许多人犯愁了。

山坪村是“十三五”时期的贫困村,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是整村脱贫摘帽的硬指标。眼看着项目迟迟不能开工,祝雪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到山坪村调研,走进那叫大田山的山梁,看到在崇山峻岭间采茶的辛勤的瑶族姑娘,山岭间点缀着分散的民居,炊烟袅袅,缥缈变幻,绿茶树、黄墙壁、黛黑瓦相映成趣,一幅南国茶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这块地是哪家的呢?如果能在这里建一座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是合适的。这里地处村地理中心位置,可以辐射全村,建起来可极大方便村民啊!这块地的户主会不会让地出来呢?”调研组领导问道。

“这块地是我家的!”陪同调研的祝雪兰坚定地回答,“……如果认为合适,我可以无偿捐给村里盖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当晚,祝雪兰在饭桌上抛出白天的话题时,当场遭到儿子、儿媳的反对。儿媳说:“不要那么傻!那是多好的一块地,留着以后我们自家建房也好。你也知道,我们村到处都是山岭。我不同意!”

咽下一口饭,祝雪兰放下筷子,微笑着说:“我是共产党员,是村支书,也是全国人大代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在大田山梁那位置建起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是合适的。我说话要算数啊,否则就没有威信。要是建起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对于全村都有很大帮助,不要一味计较自己小家的得失嘛!”

但是儿子、儿媳有他们的打算。他们认为,既没有得到经济补偿,又没有得到其他好处,坚决不答应让出这块稍为平坦点儿的山地,不然以后要是自家建房,再也没有合适的地了。

祝雪兰三番五次做儿子、儿媳的思想工作:“我们先把地捐给村里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吧!况且土地是国家的,只不过是国家交给我们种植和管理而已。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家的得失,也要想想村里的困难。毕竟我是村支书,在整村脱贫攻坚摘帽的关键时候,不能拖整个山坪村的后腿……”

经过祝雪兰多次耐心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几天后,儿子、儿媳对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一致支持母亲所作出的选择,决定把那一亩多的山地无偿捐出。

不久,推土机、挖掘机就开进了这块并不宽阔也不平整的山地,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很快就建成了。村里增添了这个硬件指标,有力地助推了山坪村的脱贫攻坚工作。

后来,有关部门按照征地的补偿标准,拟补偿祝雪兰户六点二万元。

“当初又说是无偿捐地,你们现在看吧,祝支书得了一大笔征地补偿款!”一名村民到六堡镇赶集,道听途说后,回到村里便迅速把小道消息传开。

一夜间,祝雪兰的权威和名誉一落千丈。不管她怎么解释,村民们都认为她从中得到了不少好处。

不久,市、县人大和纪检监察机关陆续收到同样内容的匿名举报信。信中说:“祝雪兰以公济私,借捐地之名,瞒着村民供地,领了一大笔征地款,还以权谋私,获取工程利益。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大楼建设项目中,利用自家的施工队建设,赚取大额利润,严重损害全国人大代表的光辉形象……”举报人强烈要求人大、纪检部门严肃查处,信末用了十几个感叹号。

接到举报后,市人大常委会、市纪委监委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派出工作组深入山坪村调查。“这块地的确是我无偿捐给村委会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大楼的,我早已承诺不要征地款。据说这块地的征地款等各种补偿是六点二万元。我与家人已商量并一致决定,如果有关部门给我这笔补偿,我也会兑现承诺,将钱捐给村委会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资金。请组织放心!”祝雪兰一肚子委屈,流下了苦涩的泪水。

究竟有没有这回事呢?市人大和纪检监察机关经过多次深入调查,走访党员、干部、群众代表,确定举报的内容纯属子虚乌有。

“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优良干事的创业环境,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我们在山坪村召开澄清会。经查,二○一六年山坪村公共服务中心大楼的项目,申报建设程序合法、手续完备,由第三方中标实施,未发现祝雪兰与中标施工方存在任何利益关系,举报反映不属实,现对祝雪兰受到不实举报的问题予以澄清证明。祝支书是清白的……”纪检监察机关派员到山坪村开党员大会,公开给祝雪兰澄清正名。

祛邪必须扶正,激浊方能扬清。为澄清事实,市人大常委会、市纪委监委会同县、镇有关部门特地在山坪村开会,郑重通报有关情况,为受到不实举报的祝雪兰正名,消除不良影响。

澄清会邀请了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参加,当听到“举报反映不属实”时,祝雪兰的眼泪一下子决堤般流出来。遭受委屈的她,哭泣过后,终于露出了舒心的微笑。

这笔征地补偿费用二○一八年划到祝雪兰的账户,她马上把这笔钱转交给村委会负责财务的同志。这笔钱成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用它建起了一个六堡茶储存仓库,助力壮大村集体经济,每年为村集体产生一点五万元经济效益。

…… ……

(本文为节选,完整作品请阅读《人民文学》202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