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束沛德儿童文学批评的意义和价值——读《儿童文苑纵横谈》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朱自强  2023年01月09日16:36

内容提要:在近六十多年的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进程中,束沛德先生的儿童文学批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他以上佳的悟性,提出以“情趣”和“成长”为核心的重要理念,对儿童文学界树立纯正的儿童文学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专业而精到的儿童文学批评,论题丰富、视野开阔、论述丰赡,处于儿童文学批评舞台的中心位置;他不仅自身践行“坦诚”的批判性批评,而且,作为儿童文学工作的领导者,他也积极倡导、推动“讨论和争鸣的风气”,对于儿童文学批评的健全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束沛德 悟性 专业 坦诚 价值 贡献

束沛德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涉足儿童文学批评,至今已经长达66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除去历史原因造成的中断,束沛德先生一直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儿童文学批评文章,并结集成多种批评文集出版。我手里的《儿童文苑纵横谈》出版于2021年6月,应该是束沛德先生出版的最新文集。这部文集的特色,正如先生在《后记》中所言,是对六十多年间所作文章“选精拔萃”“去芜存菁”的一个“少而精”的选本。拜读这部文集(很多文章是重温),我陷入了深深的感念和思索。我感念的是束沛德先生对中国儿童文学事业矢志不移的挚爱,对后辈作家、学人(包括我本人)倾尽心血的关怀;我思考的是,对于六十多年来,特别是近30多年来的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进程,束沛德先生的儿童文学批评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专注于《儿童文苑纵横谈》,也结合束沛德先生的其他著述,我在试图描摹束沛德先生作为儿童文学批评家形象时,思绪中浮现出这样几个语汇:“悟性”“专业”“坦诚”。我相信,对于儿童文学批评者而言,集这三个语汇所表示的资质于一身,当是一种高远的追求。

悟性:纯正的儿童文学理念

儿童文学作家也好,儿童文学批评家也好,都有“娘胎里带来的东西”。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娘胎里带来的东西”具有巨大的能量和延续性。在我的经验里,看一个作家或批评家的本性,一个常常有效的方法就是看他的“原点”——其最早的作品。局限也好,潜质也好,一个作家或批评家的艺术本性往往蕴含其中。

束沛德先生的儿童文学批评的原点,就是儿童文学界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念念不忘的《情趣从何而来——谈谈柯岩的儿童诗》。束沛德先生本人也是将自己26岁时写的这篇评论视为自己的代表作的。198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刚进入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就在锡金、郭大森、崔乙主编的《儿童文学论文选(1949—1979)》一书中读到了这篇评论。这篇批评对初学儿童文学的我影响很大,可以说帮助我及时地获得了重视“情趣”这一重要的儿童文学研究意识。如今重读这篇文章,既倍感亲切,也发现了很多当年还没有眼力看到的东西。

《情趣从何而来——谈谈柯岩的儿童诗》一文如副标题所示,研究的是柯岩的儿童诗写作。这篇文章显示出,作为儿童文学批评家的束沛德先生,从一开始就拥有清晰而严谨的思辨力。他对儿童文学的“情趣”是这样阐释的:“从柯岩的诗里,我们可以看出她不是用轻佻的逗笑、油滑的噱头来廉价地博得孩子的笑声,而是用生活中真实的趣味来打动孩子的心灵的……离开生活的真实追寻到的离奇的趣味,或者是挖空心思编造出来的小趣味,一定是庸俗的、灰色的、没有意思、没有生命的。”1他辨析了两种趣味,表明了自己的审美价值观。

在今天,“情趣”已经成为很多儿童文学研究者的儿童文学美学观念的题中之义,但是在1957年,这样大声地张扬“情趣”,却堪称儿童文学批评的空谷足音。我这里想说的是,束沛德先生对“情趣”的重要价值的发现,主要不是来自于理论,而是来自于与心性、天性相联系的悟性。在文中,他称赞柯岩的《看球记》,在摘引了诗中的两节诗句之后写道:“当我读到这里,不禁失声大笑起来。这是一个多么富有喜剧色彩的镜头,里面洋溢着多少令人愉悦的情趣呀!”2 26岁的束沛德阅读写给孩子的诗能够“失声大笑”,而且用感叹号强化自己的赞赏之情,这充分表明,他的心性和资质,都是朝向儿童文学的。

我注意到,在讨论柯岩的儿童诗中的“儿童情趣”时,束沛德先生使用了“令人激动的儿童情趣”“令人喜悦的情趣”“令人着迷的趣味”“引人入胜的东西”这样的表达阅读感受的词语。从这些词语的运用上,我们既可以感受到束沛德先生的心性,也能看到他对“情趣”所具有的艺术价值的高度评价。

在《情趣从何而来——谈谈柯岩的儿童诗》一文中,束沛德先生不轻看儿童诗(儿童文学),不将儿童诗(儿童文学)视为只是属于儿童读者的,而是看作也能吸引成人读者的真正的艺术:“这段富有情趣的描写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它会使小读者感到很亲切,好像诗中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和他的同伴。诗的情趣会激起孩子们快乐的情绪,丰富他们的想象。而对我们这些大读者来说,它又把我们带回到童年时代,使我们好像也生活在孩子们中间,感到和孩子们是那么接近,甚至想参加到孩子们游戏的行列中去,和他们一块儿跳跳蹦蹦,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这可以说是诗中的儿童情趣唤起了我们纯真的童心。”3

由“儿童情趣”引出成人的“纯真的童心”,这是束沛德先生的儿童文学观念的一种升华。当然,在那个具有局限性的时代,束沛德先生也不得不压抑了歌唱“童心”的声音,然而到了今天,我们就可以听到他对“童心”的放声歌唱了——2014年,束沛德先生在评论赵丽宏的小说《童年河》时这样说道:“作者非常珍惜童年生活对自己的馈赠,永远保持孩子那种天真、单纯的心态。写儿童文学作品,一定要有童心,万万不能失去童心。保持童心、天真比富有天分、才华更重要,而丧失童心、天真比丧失才华更致命。童年生活的回忆给作者以天真、稚气、灵感、激情。正因为永葆童心和天真,才能在感情上、心灵上与当今的孩子息息相通。这是作为成人文学作家、诗人的赵丽宏,初次涉足儿童文学领域之所以能大获成功、赢得读者的奥秘所在。”4束沛德先生认为,“保持童心、天真比富有天分、才华更重要”,而且还指出“童心和天真”是一个成人文学的优秀作家为儿童创作取得成功的“奥秘所在”,这是多么透彻的儿童文学创作观,而获得这一发现需要具有多么好的悟性!

《情趣从何而来——谈谈柯岩的儿童诗》是抓住了时代脉搏的重要批评文章,显示出超越当时时代局限的端正、健全的儿童文学观。我在《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一书中就对此论述说:“柯岩的富于儿童情趣的儿童诗创作,给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者以珍贵的启示。评论家舒霈(即束沛德)紧紧追踪柯岩的儿童诗创作中的儿童情趣现象,在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后,站在儿童文学理论建设的高度,反对‘用功利主义的观点来理解儿童文学的教育意义’,认为,‘儿童文学是以艺术形象作为自己的教育手段,那么,一篇儿童文学作品的教育意义也只能在于借着人物形象的艺术说服力和感染力来帮助年轻一代形成共产主义的人生观。’怎样增强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说服力和感染力呢?束沛德先生说:‘在我看来,重要的关键之一是儿童文学作品一定要写得有趣,也就是要用有趣的形式揭示出有趣的事物。’这种‘强调儿童文学的趣味性’的理论观点,可以说是抓住了五十年代儿童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5

多年以后,束沛德先生在总结自己的儿童文学批评时,是将“情趣”排在首位的——“回望我的评论生涯,在儿童文学领域里,我一向着力提倡、弘扬的,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对儿童情趣的赞美和倡导;二是对艺术创新的鼓励和支持;三是对小读者的关注和尊重;四是对儿童文学走向的观察和把握”6。于此,我想纠正我在《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中说的话——束沛德先生“提倡、弘扬”“情趣”,何止是“抓住了五十年代儿童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联想到1980年代重视“文学”,忽视“情趣”的某些“探索儿童文学”,联想到新世纪以来的某些通俗儿童文学存在的“用轻佻的逗笑、油滑的噱头来廉价地博得孩子的笑声”这一创作倾向,我们不能不说,束沛德先生在65年前提出的重视“情趣”的儿童文学美学观念,对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始终有着启发和引领的价值和意义。

专业:精到的儿童文学批评

虽然束沛德先生常常说自己在儿童文学批评领域,是“打杂”的、“跑龙套”的,但是,这实在是自谦之词。事实上,正如我在前面论述束沛德先生对“情趣”这一儿童文学美学的核心构成的提倡和弘扬时所显示出的,束沛德先生的批评是处于儿童文学批评舞台的中心位置的。

束沛德先生的精到的儿童文学批评具有的是“专业”水准。也许,在一些不了解束沛德先生的经历的人眼里,他恐怕主要是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部门的一位领导,也就是说他的领导者这一身份,可能对他的儿童文学批评的专业性形成了某种程度的遮蔽。其实,束沛德先生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批评家。

早在大学时代,他就已经师事文学批评大家,打下了文学批评的基础,并有所实践,有所收获。束沛德先生回忆说:“20世纪50年代初,我在大学时代就涉足文学评论了。我读的是新闻系,但选修了中文系许杰教授的文学批评这门课。课余我试着写了一些评介性的文字。恰好我选修的另一门课现代散文诗歌,由唐弢先生讲授。他当时兼任《文汇报•磁力》(《文汇报•笔会》的前身)的主编。我最早的一些评论习作,就是经唐弢先生之手在“磁力”上发表的,如1950年写的《把文艺批评提高一步》《文艺漫笔二题》《笔与枪》等。这些文章后收入《束沛德文学评论集》。许杰、唐弢先生可说是我学习文学评论的引路人。”7

从事儿童文学批评者,应该具有文学批评的专业基础,没有这一基础的儿童文学批评必然是来路不明、言不及义。但是,儿童文学批评还需要在一般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再向前走一大步。在这一方面,束沛德先生的成长依然是幸运的。

赵景深是中国早期儿童文学理论、创作、翻译的拓荒者,而束沛德先生在中学期间就写文章投稿并发表于赵景深主编的杂志《青年界》,赵景深还不止一次地给他回信。更幸运的是,束沛德先生中学毕业,考中的是赵景深任教的复旦大学。他选修了赵景深的课。他回忆说,在课上,赵景深“推荐沙尔•贝洛、安徒生、王尔德、格林兄弟、

豪夫、科洛狄等儿童文学大家的名著。赵先生对我这个《青年界》的小作者并不陌生,似有一层特殊的感情,还按照我的兴趣和愿望,为我开列了一份参考书目。我从学校图书馆找到了《敏豪生奇游记》《鹅妈妈的故事》《荒岛探宝记》等书,在课余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使我对外国儿童文学增进了了解。对我的作文,赵先生也鼓励有加,经常给以88、90的高分,并写下‘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有熟练的文字技巧’‘文字明快有力,首尾完整’等评语。可以说,在我的文学之旅中,赵先生是第一个引领我向‘儿童文学港’靠拢的人”8。1952年,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作家协会,在创作委员会担任秘书工作。他回忆说:“儿童文学家严文井是我到中国作协后的第一个上级,张天翼则是创作委员会儿童文学组负责人,他们的作品和言传身教,都使我把理论批评的兴趣和热情日益向儿童文学靠拢。”9在儿童文学的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拥有如此优越的条件,是足以令多少人既望尘莫及又钦羡不已的。

上佳的儿童文学悟性,加上良好的学习、成长条件,使束沛德先生在儿童文学批评的起步阶段,就展现出十足的专业水准,显露出儿童文学批评的才华。作为代表作的《情趣从何而来——谈谈柯岩的儿童诗》,毫无疑问地已经成为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名篇之一。

束沛德先生的儿童文学批评的专业性表现在他所评论的对象,他所探究的问题,往往处于儿童文学批评的价值核心处,尽管他自谦地说自己是“在儿童文学舞台上跑龙套的”,说自己是儿童文学批评界的“散兵游勇”。除了我们在前面谈到的他对“情趣”“童心”这两个儿童文学美学的核心要素的倡扬,“童年生活的馈赠”也是束沛德先生的评论中反复出现的表述,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童年”的珍视。这些都既是心性所致,也是专业性表征。另一个能够证明束沛德先生的儿童文学批评的专业性水准的是他“对艺术创新的鼓励和支持”。他自己也很看重的这一点,将其排在自己的儿童文学批评特质的第二位上。

我所较为紧密接触过的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束沛德和高洪波两位先生都是以儿童文学批评的专业力为其领导力之核心的领导者。束沛德先生作为作家协会儿童文学部门的领导,在1986年于烟台召开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会议上,作题为“为创造更多的儿童文学精品开拓前进”的开幕词。这篇讲话和《情趣从何而来——谈谈柯岩的儿童诗》一文一样,也是把握了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时代脉搏和发展方向的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中没有用“创作”,而是用了“创造”一语,我想其用心恐怕就在于要强调“创新”。作为开幕词,束沛德先生提议会议将讨论的重点置于三个方面,其中第二个方面就是“创新”这一问题——“儿童文学创作如何更好地遵循自身的艺术规律,在思想、艺术上创新?如何看待创新与时代、创新与传统的关系?”他在讲话中具体指出:“我们要热情鼓励、支持儿童文学作家一切大胆的、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各种表现手法、风格——传统的写实手法或西方现代主义手法,富于哲理或长于抒情,编织故事或追求意境,恢宏庄重或幽默诙谐,在儿童文学中都可以探索、尝试。要进一步创造一种有利于艺术探索创新的和谐融洽、活泼宽松的环境和气氛。”10

其实在烟台会议之前,束沛德先生就有《关于儿童文学创新的思考》一文。他认为,“创作贵在独创”,并主张“创新”上的“拿来主义”——“继承、借鉴正是为了创新,为了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儿童文学。古今中外文学成果中,各种艺术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凡是有助于更好地表现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的,有助于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的,都应当采取‘拿来主义’”11。

值得钦佩的是,束沛德先生怀着开放意识所倡导、鼓励的创新,并不是一味地“新”,而是有条件的“新”。在对待“创新”问题上,束沛德先生表现出了他的儿童文学观的第三个方面,那就是“对小读者的关注和尊重”。他清醒地指出:在创新时,“只是有一点必须考虑:写出的作品要力求为不同层次的小读者所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淡化主题、淡化情节也好,空灵超脱、缥缈悠远也好,总要让小读者看得懂、喜欢看。如果多数小读者看后,莫名其妙,如堕五里雾中,这样的探求总不能说是成功的吧”12。我不知道,当束沛德先生提醒我们创新不能脱离儿童读者的审美趣味和阅读能力时,他的意识中存在着哪些脱离儿童读者的“创新”作品,不过,就在束沛德先生写作《关于儿童文学创新》一文之后,在同一年就陆续出现了班马的《鱼幻》(《当代少年》1986年第8期)、金逸铭的《一岁的呐喊》(《当代少年》1986年第5期)《月光下的荒野》(《儿童文学》1986年第9期)、鱼在洋的《迷人的声音》(《当代少年》1986年第6期)等让“多数小读者看后,莫名其妙,如堕五里雾中”的探索作品。在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束沛德先生是放出了具有先见之明的专业眼光呢?

成长书写是儿童文学艺术表现的命脉。由于“对小读者的关注和尊重”,束沛德先生的儿童文学批评一直关注着儿童文学作家对“成长”所作的艺术表现。在《儿童文苑纵横谈》一书中,仅题目上出现“成长”一语的文章就有8篇之多。他评论秦文君的《天棠街3号》、李东华的《焰火》等文章,都显示出对“成长文学”的深刻理解。

束沛德先生的儿童文学批评的专业性,来自于他对儿童文学批评的敬畏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他说:“我深切体会到,儿童文学理论批评是一项寂寞而艰辛的事业,必须潜下心来,下苦功夫,从学养、胆识、生活积累、文本阅览诸方面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才能在评论上取得一点收获和成果。”13他对作品的品评,一定是建立在仔细、认真、深入的阅读作品之基础上。特别令人敬佩的是,束沛德先生年过八十之后,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也必是仔细、认真读过整本书,并写出扎实严谨、富于见地的文章。他评论一个作家的某部作品,即使文章篇幅不长,我们也能感到里面有着对这位作家的创作的较为全面的了解,这往往使他的评论更为论述周到、切中肯綮。读《儿童文苑纵横谈》一书中对曹文轩、秦文君、郑春华、金曾豪等作家的作品的论述,我都深有上述感触。

束沛德先生的儿童文学批评在整体上论题丰富、视野开阔。虽然束沛德先生的儿童文学批评大多篇幅不长,但是,他是有作长篇大论的能力的。比如,2004年我主编《儿童文学新视野》一书,就承蒙束沛德先生赐稿,收入了他的《新景观 大趋势——世纪之交中国大陆儿童文学扫描》一文。发表于台湾的学术刊物《儿童文学学刊》之上的这篇文章洋洋万言,观察、把握儿童文学的发展走向,其视野之开阔,论述之丰赡,令人感慨。

坦诚:儿童文学批评家的可贵品格

束沛德先生温文尔雅、亲切和蔼、平易近人。不过,在儿童文学批评方面,束沛德先生葆有着作为批评家的一种可贵品格——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来自于束沛德先生人格中的“坦诚”。“坦诚”是直率纯真、诚恳真挚。因为直率纯真,就不会对看到的问题视而不见;因为诚恳真挚,就不会使批评变成意气用事、私利之争。

束沛德先生在他的儿童文学批评初期,就显露出“坦诚”的批判精神。束沛德先生的第一篇儿童文学批评应该是写于1956年3月的《幻想也要以真实为基础——评欧阳山的童话〈慧眼〉》。这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批评文章,显示了年轻时期的

束沛德先生的批评勇气、批判精神。《慧眼》是知名作家欧阳山发表于《作品》(1956年第1期)杂志上的幻想故事。束沛德先生的这篇批评性文章,引起了那场持续两年之久,有陈伯吹、萧平等人参与的关于幻想故事中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的讨论、争论,起到了活跃学术空气、推动学术研究的重要作用。

读《儿童文苑纵横谈》上的文章,可以了解到束沛德先生的“坦诚”的批评不仅面向所有的人,而且贯穿于他的儿童文学批评的始终。束沛德先生的批评既有对作家的艺术坚守不够坚定的批评,也有对儿童文学批评领域的不良风气的批评。在《心中有孩子,笔下有精灵》一文中,束沛德先生说:“在市场化、商业化大潮面前,在纷至沓来的约稿面前,要清醒、冷静,有自己的选择、决断,切不要来者不拒。创作是以一当十,讲究质量、以质取胜的,一本精品力作抵过十本、百本平庸的书。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写得从容些、精致些,把功夫用在提高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上,努力创造出具有永恒的思想艺术魅力、为广大少年儿童爱不释手的优秀作品来。这是作家的第一要务,也是值得毕生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14在《发出自己的声音——略谈儿童文学批评》一文中,束沛德先生基于对儿童文学批评领域的广泛了解、深入观察而批评道:“对儿童文学中的重要现象、热门话题,缺乏深入的探讨,没有更好地展开争鸣和论辩。有见地、有新意、有深度的批评文章不多,富有真知灼见的学术专著更是凤毛麟角。在市场化、商业文化语境之下,一味赞扬、充斥溢美之词、言不由衷的‘炒作文字’‘人情批评’俯拾即是。”15这样的直言不讳的批评,对于儿童文学批评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

令我深深敬服的是,束沛德先生于耄耋之年,依然保持着严谨的思辨之力,保持着活跃的批判精神。就在2020年,89岁高龄的束沛德先生不仅读下来王泉根教授卷帙浩繁的新著《中国儿童文学史》,而且为其写下了近四千字的书评。在文章中,束沛德先生称赞“王泉根教授是一位视野开阔、学养丰富的学者”,称赞他的这部《中国儿童文学史》是“一部卷轶浩繁、内涵丰富、富有学术底蕴和史料价值的专著”,并从四个方面梳理、论述了这部儿童文学史的成就和特色。在充分肯定之后,束沛德先生也放出了审视的眼光,指出这部文学史“……对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些年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的记述评介,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似失之过宽。因为这毕竟是一本涵盖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儿童文学史,它不是编年史,更不是年度创作述评。书中介绍的作品在思想艺术上达到的高度、水平,读者接受和喜爱的程度,都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沉淀一下,提炼一下,再决定它是否值得‘载入史册’,在文学史上记下一笔,这样才能更站得住脚,更准确可信”16。

由此,我不禁想起钱钟书对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评价:“文笔之雅,识力之定,迥异点鬼簿、户口册之论,足以开拓心胸,澡雪精神,不特名世,亦必传世。”17在我看来,今天的中国儿童文学史写作,缺乏明晰、稳定的价值坐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点鬼簿”“户口册”式的操作。所以,束沛德先生的上述儿童文学史“不是编年史,更不是年度创作述评”之论,可谓切中肯綮,对于中国儿童文学史的编纂是具有很大的学术启发意义的,值得我们治史的学者们认真记取。

值得注意和重视的是,束沛德先生不仅自身践行“坦诚”的批判性批评,而且,作为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工作的领导者,他也积极倡导、推动“讨论和争鸣的风气”,对于儿童文学批评的健全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1986年于烟台召开的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会议的开幕词中,束沛德先生作为会议的主持者给大会提出希望时,在提倡“团结为重”的同时,倡导“讨论和争鸣”,他说:“……要树立正常的、自由的、生动活泼的讨论和争鸣的风气,要有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希望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了不同看法和意见,就可以展开和风细雨的、充分说理的论争。我们都要有倾听不同意见、相反意见的气度和雅量。”182003年,束沛德先生为《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写书评,热情肯定这本书的作者之间的“争议、辩论”——“长期以来,我们憧憬、呼唤一种生动活泼、自由论辩的学术风气。从《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不无激动地感受、捕捉到这种良好的、实事求是的批评风气。不同观点、意见的交锋、碰撞,不讲情面而又与人为善的争议、辩论,在深入的探讨中,敢于坚持自己言之成理的、独特的见解,又勇于修正自己片面的、滞后的观点,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啊!”19

对儿童文学批评而言,缺乏批判意识,不开展“坦诚”的批判性批评,所谓“文学批评”是不能真正成立的。在谋求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的路上,束沛德先生践行批判性批评,倡导“自由论辩的学术风气”,为从事儿童文学批评者作出了表率。

结 语

在漫长的六十多年的儿童文学批评实践中,束沛德先生因其难能可贵的悟性,建构起了以“情趣”和“成长”为核心的纯正的儿童文学理念;经过得天独厚的成长影响,秉持扎实、严谨的治学精神,其儿童文学批评持续发出了专业、独特、重要的声音;以其直率纯真、诚恳真挚的“坦诚”品格,为儿童文学批评树立了十分珍贵的批判性批评精神。束沛德先生所做的这些贡献,已经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批评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祝愿束沛德先生在儿童文学批评的路上,鹤发童颜、老当益壮,继续焕发青春。

注释:

1 2 3束沛德:《情趣从何而来——谈谈柯岩的儿童诗》,《儿童文苑纵横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版,第217、209、207页。

4束沛德:《天真比才华更重要——读〈童年河〉有感》,《儿童文苑纵横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版,第323页。

5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第305页。

6 13束沛德:《倾情关注儿童心灵成长——我的儿童文学观》,《我这九十年——文学战线“普通一兵”自述》,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122、122页。

7 9《乐此不疲地鼓与呼——束沛德先生访谈录》,《儿童文苑纵横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版,第410、410页。

8束沛德:《涉足儿童文苑》,《我这九十年——文学战线“普通一兵”自述》,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71—72页。

10 18束沛德:《为创造更多的儿童文学精品开拓前进——1986年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会议开幕词》,《儿童文苑纵横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版,第90、91页。

11 12束沛德:《关于儿童文学创新的思考》,《儿童文苑纵横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版,第122、122页。

14束沛德:《心中有孩子,笔下有精灵》,《儿童文苑纵横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版,第370—371页。

15束沛德:《发出自己的声音——略谈儿童文学批评》,《儿童文苑纵横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版,第200页。

16束沛德:《一部完整厚重的中国儿童文学史》,《儿童文苑纵横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版,第189页。

17钱钟书语,见[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封底。

19束沛德:《〈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的特色和魅力》,《儿童文苑纵横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版,第183页。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网络编辑: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