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多元与复合的新视野:“现代中国叙事与世界华文文学”高峰研讨会综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邓瑗  2022年12月21日08:55
关键词:华文文学

2022年12月10-11日,“现代中国叙事与世界华文文学”高峰研讨会在南京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脉研究院协办,《世界华文文学论坛》编辑部承办,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福建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众多科研机构、高校的6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

会议开幕式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月清主持,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吉林大学教授张福贵,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分别致辞。张福贵在总结华文文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学科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从母国经验向世界文化转化、从家国意识向人类意识转化、从古典价值向现代价值转化、从普遍文化向审美文化转化。夏锦文在致辞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之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希望与会专家从多元交融的视野出发,进一步开拓华文文学研究的可能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贡献。开幕式上,夏锦文还为《世界华文文学论坛》编委会委员代表颁发了聘书。

之后,暨南大学教授蒋述卓、山东大学教授黄万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稀方、苏州大学教授季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定家、厦门大学教授朱双一、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方忠、南方科技大学教授李凤亮、南京大学教授刘俊分别做了主旨发言。

上半场主旨发言主要围绕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总体理论建构展开。蒋述卓从文化叙事视角、人物文化身份、文化话语等维度切入,结合具体作品,深入探讨了海外华文文学文化叙事的杂糅性。黄万华着重阐释了多种离散语境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寻求和表达及其在不同地域、时代的演变,认为华文/华裔文学的区域国别种族文化属性和他族文化相遇、对话,影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让中华融入了世界也影响了世界。赵稀方从安德森、萨义德以及少数文学等移民理论谈起,总结了华人移民的历史特征,提出重述中国性的必要。季进聚焦于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理论反思,从四个差异(观念错位、材料错位、方法错位、价值错位)、四个辩难(中国性的辩难、当代性的辩难、文学性的辩难、世界性的辩难)、四个路径(重视基础背景传播、译介本土研究成果、推动成果比较研究、深入追踪体制问题),探索了海内外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可能。陈定家以早期海外华文网络写作为研究对象,以《图雅的涂鸦》这部作品为例,探讨早期海外华文网络写作的文学史意义,认为早期北美留学生在网络上的自发创作,催促和引领了中华网络文学在北美的诞生,开辟出华文网络文学最早的写作模式。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及作家群体无疑是一片异彩纷呈的学术领域。

下半场主旨发言的重心集中于世界华文文学的学科定位与学术史反思。朱双一从学科定位、特质认知和重心选择等角度重新辨析了“世界华文文学”的概念,以此确定其本质特征,并提出学科发展与其强调经典化,不如强调脉络化,在资料搜集、作家作品发掘、思潮研究等方面深度开掘。方忠以台港澳地区、东南亚和北美为例,探讨了华文作家的中华文化身份认同及其区域性、历时性演变。李凤亮提出了考察海外华人学者现代文艺批评与理论建构的五个视角——现代、中国、世界、审美、文化,呼吁走向跨地域的中国现代诗学,重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地图。针对海外汉学受关注较多的研究现状,刘俊以本土学者古远清的研究为例,提出了立足史料、建构史脉、再现史境、留下史迹的方法,倡导华文文学研究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以此与海外汉学形成平等对话。

主旨发言后,会议围绕四个主题展开更深入的研讨。第一场聚焦于现代中国与华文/华裔文学。武汉大学教授赵小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重岗、厦门大学教授张羽、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徐秀慧、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刘丽、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倪颖玲等,从台湾地区文学文化活动探讨现代中国叙事的形成与建构。其中,赵小琪重点考察了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笔下旅游经验中的大陆景观;张重岗阐发了台湾学者吕正惠对作家陈映真的反省式诠释;张羽梳理了20世纪上半叶闽台诗社的三次以郑成功为诗题的大型征诗活动;徐秀慧考察了以书写台湾抗日民族运动史闻名的作家叶荣钟的文史书写与民族叙事。惠州学院教授颜敏、浙江科技学院教授刘红英、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戴瑶琴、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吴鹍、华南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徐诗颖等,分别聚焦现代中国作家的南洋叙事以及陈谦、李凤群、葛亮、周洁茹等华文作家对本土景观的在地化书写,以及从异域回望中国大陆时的感怀与反思。温州大学教授孙良好、闽南师范大学教授胡明贵,则跨越了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边界,既关注国人的异国想象,又在古今分野之下总体性地探讨了现代文学死亡介入的审美诉求。该组的研讨以区域的划分与整合为脉络,多元而复合地考察了华文文学与现代中国文化建构、发展的双向互动。

第二场研讨聚焦于跨语/跨界文学与中国叙事。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凌逾、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李诠林、徐州工程学院副教授赵皙、上海师范大学博士陆丽霞等,从学术史的角度探讨了华文文学研究的跨区域特征。其中,凌逾以赵稀方在后殖民理论、翻译文化和华文文学之间的跨界为例,提出了一种媒介、译介与域界相融通的研究方法;李诠林从价值、方法、关系影响、文类风格等方面解析了美国汉学家的台湾文学研究。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姚惠兰、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教授林祁、江苏师范大学教授王艳芳、华侨大学教授陈庆妃、广东金融学院教授贾颖妮等,从跨境角度考察了华文作家对母国和移民国的双重书写,其中既有早期华人移民文学的史料勾勒,也有对当代作品与现象的深入分析。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袁勇麟、东南大学副教授张娟则从文体跨界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当代散文的写作与新移民文学的非虚构倾向。此外,盐城师范学院副教授王晶晶论述了胡适英文著述中对理学的阐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邓瑗以《香港文学》为例考察了当代中国青年的写作状况。该组的研讨主要关注华文文学创作和研究中的跨语、跨界现象,充分突显了华文文学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言的差异特征,提供了开拓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路径。

第三场讨论聚焦于华文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朱文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庆利、湖南邵阳学院教授龙钢华、江苏师范大学教授王志彬、常熟理工学院教授计红芳、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乐琦、山西师范大学教授李奎在理论层面探讨了华文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的总体思路。其中,朱文斌重申了史料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沈庆利以柏杨《中国人史纲》为例探讨了史学著述与文学著述的可能途径,龙钢华、王志彬、计红芳、乐琦、李奎分别以华文微型小说百家创作年谱、欧洲华文史料搜集、早期海外华文报刊等为例,从方法和理论层面解析了史料钩沉与梳理。怀化学院教授董正宇、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程国君、暨南大学教授白杨、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张立本、广东工业大学博士王文艳等,则聚焦个案研究,通过发掘稀见史料,以新发现的报刊、档案、著作等重新勾勒了台港澳暨海外华文作家作品与思潮现象的面貌。其中,董正宇发现了洛夫早期在衡阳《力报》上的7篇佚文,程国君发掘了德国华文月报《出谷》的文学文献学价值,都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本场的研讨从理论与方法、个案与典型两个角度对华文文学史料研究进行了深度开掘,弥补了现有研究的短板,为深描华文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当下走向夯实了基础。

第四场聚焦于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张清芳、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光贞、浙江大学教授金进、宁夏医科大学副教授刘征、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刘江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刘月悦等,分别以吕碧城文学作品与思想、《藤井先生》在日本、五四新文学对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影响、东南亚华文女作家的长城书写、跨界的文学共同体、《天下月刊》与《雷雨》的首个英译本等为例,考察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情况,及其对日本、东南亚、北美、欧洲等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学的影响。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小新、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红林、南京晓庄学院教授杨学民、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钱虹、苏州大学副教授臧晴等则致力于理论探讨,既有对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图景的总体把握,也对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新动向进行了细致精深的观察。本场研讨考察了中国本土文学与海外在创作与研究方面的双向互动,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成为中华文脉传承、发展的另一种形式,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也反哺了本土视野,带来新的养分与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