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2年北京市青年文学人才发展研讨会线上成功举办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   2022年12月10日09:56

12月9日上午,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指导,北京青年文学协会主办的“2022年北京市青年文学人才发展研讨会”线上成功举办。团市委副书记钟棉棉,团中央社会联络部联络培训处处长、二级巡视员甘一辰,团市委社会联络部部长李磊以及主办方代表、北京青年文学协会会员代表、首都网络文学青年代表、网络文学评论家代表、高校学者代表等出席会议。

本次研讨会以“青春心向党·网著新时代”为主题,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积极引导广大网络文学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帮助青年作家更好地把握时代脉动,自觉承担起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用心用情用功为人民书写,助力青年作家成为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有生力量。

团市委副书记钟棉棉在讲话中表示:网络作家群体数量巨大,已成为新时代文学创作的生力军。做好新时代网络文学青年在内的新兴青年群体工作,是党中央和市委交给共青团的重要政治任务。她同时寄语北京青年文学协会及广大文学青年:要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激发向上的创作热情;要强化责任担当意识,聚焦协会主责主业,进一步增强对首都文学青年的凝聚力服务力;要坚持弘扬正道和守正创新,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奉献人民,服务首都发展。

活动中,团中央社会联络部联络培训处处长、二级巡视员甘一辰正式发布了《青“新”聚力 筑梦未来暨北京市百位新兴领域青年专访作品集》,团市委社会联络部部长李磊作了详细介绍。该作品集根据“北京市百位新兴领域青年专访计划”访谈内容结集成册,采访了一百位长期在北京工作的新兴领域青年代表,这十年里,他们有的人穿梭于街头巷尾,做人民的“寄送员”;有的人积极主动投身于新兴的艺术形式,有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的人耕耘新媒体平台十余载,让“大流量”持续澎湃正能量。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赋予青春以鲜活的印记,描绘了一幅由街舞青年、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音乐人、自由美术工作者、非遗传承人、网络主播、快递小哥等新兴领域青年群体构成的奋斗者群像,汇聚成一首首与时代同行的动人交响,展现了新时代首都新兴领域青年积极奋斗、锐意进取的新风貌。

作品集效果图

北京青年文学协会会长赵德志代表协会作了发言。网络作家、北京青年文学协会秘书长孙泽田宣读了《网络文学青年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倡议书》。倡议广大网络文学青年: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守正创新,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追寻青春梦想,激扬青春力量,让青春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在主题演讲中,书旗小说签约作家、《重卡雄风》作者晨飒,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许苗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教授胡少卿,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徐强分别结合各自经历和行业热点,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分享了他们对于“青春心向党·网著新时代”主题的理解,畅谈了对于青年文学人才培养路径的理解,积极引导广大网络文学青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书旗小说签约作家、《重卡雄风》作者晨飒以《现实主义网络文学迎来新时代的春天》为主题进行演讲。他认为,现实生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素材,而现实主义创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为现实主义网络文学的创作提供了肥沃土壤。他还围绕现实主义网络文学主流化、精品化、经典化的趋势走向,指出网络文学青年群体要在现实主义创作中基于生活进行积累,开展实地调研和采风,让自己的作品更加“接地气”“有人气”。

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许苗苗以《网络媒介与青年创造力》为主题进行演讲。她表示,网络媒介的发展激发了青年的文学创造力。青年人在网络媒介的促发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打破次元壁垒,通过文学创作向世人展示对世界性文化符号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宏大问题的具体考量,逐渐形成了一种“全民创作”的风潮。网络文学作品构筑了一个虚拟世界,也成就了一片精神土壤,滋养着青少年在这里种下对未来的迷茫和憧憬,开出异想天开的思维之花。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教授胡少卿以《文学的土壤》为主题进行演讲。他表示,一个作者的写作离不开前人的写作,如果文学是花朵的话,那么个人的才能、个人的经验、以往经典作品的影响都是它盛开的土壤。文学写作是在一个系统中进行的,常常会和过去的写作形成勾连。作为新时代的文学创作者,在文学创作中首先要了解前人的创作进行到了哪一步、自己在这个创作系统中还能做出哪些改变。一部优秀的作品是对既有优秀作品的吸收、转化和创新,因而通识教育对于文学创作者的写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以《青年·文学·世界》为主题进行演讲。他表示,青年人之所以叫做“青年人”,不在于年龄上的“青”,而在于精神上的“青”。长久以来,很多青年写作者将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困惑在写作中表达出来,留给世人诸多思考。面对庞大复杂的世界,青年人是不是足够热情、勇敢和真诚,是不是能像王蒙笔下的“林震”一样既看到自己又看到世界,是不是能够将对真实世界的困惑转化为文学世界的追问,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网络文学青年创作者要勇于反思青年与文学、青年与世界的关系,要积极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灵感,不断提高文学创作的质量,创作出独属于一代青年人的文学作品。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徐强以《破垒与融通:文学写作者的修养》为主题进行演讲。他表示,文学写作者要从容不迫地做到六大融通,即“艺文融通”“语文融通”“古今融通”“中外融通”“创研融通”“理实融通”,打破知识壁垒,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汲取知识力量,能够一通百通、无师自通,发挥丰沛的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积极投入、勇于探索,不断破除壁垒,达到“从通人到妙人、从妙人到创意人”的至臻境界,从而推动文学创作的主流化、精品化和经典化。

主题演讲结束后,北京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王虓,著名作家、中国女性写作领军人物赵凝,资深文学编辑、中文在线副总经理陈玲,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教师李强,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贺予飞,北京市青年文学人才培养计划优秀学员代表马奥,就“青年文学人才发展的新起点与新征程”这一主题,展开了圆桌对话。

王虓表示,青年作家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去中心化”、向城市文学靠近的局面,网络文学创作者要深入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与社会大众的情感共鸣,创作出既接地气又有人气的精品力作。

赵凝提出,网络文学创作包括多种题材,创作者不能闭门造车、禁锢自己的思路,而要把写作当作自己的生命,找寻适合自己的创作领域。

陈玲表示,网络文学创作正在向“轻量化”的方向发展,新时代的网络文学创作者要打开想象力,利用多媒介方式,从创新性、时代性和现实性三方面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付诸创作。

李强认为,青年人作为网络文学创作的主力军,要勇于观察,从个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磨炼写作技法,打造属于自己的写作根据地,力求写出人与时代巨变间的复杂关系。

贺予飞指出,年轻的精神状态是青年作家从事写作的宝贵财富,青年作家要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创作原点,将写作思维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立足本体,放眼世界,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用手中的笔去书写青年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新故事。

马奥认为,网络文学创作要回归现实,要将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融入到创作中,注重提升作品的精神内核,勇于攀登网络文学的高峰。

随着圆桌对话的结束,2022年北京市青年文学人才发展研讨会圆满举办完成。本次研讨会是北京青年文学协会正式成立后举办的第一场活动,也是首都网络文学青年群体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第一场学术活动。

北京青年文学协会将在团市委的指导下,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引领青年文学人才发展的实干实效,全面建设专业型、创新型、服务型协会,努力成为广大青年文学人才想得起、找得到、信得过、靠得住的“青年文学人才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