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诺奖十年,从莫言主题展走进莫言的文学王国
来源:澎湃新闻 | 罗昕  2022年12月08日09:03
关键词:莫言

2012年12月7日,作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57岁的莫言走进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现场,发表演讲《讲故事的人》。

2022年的12月7日,“大言莫言·诺奖十年”纪念展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五层开幕,首次展出莫言代表作《红高粱》全本手稿、《太白若来》书法长卷等珍贵展品。展期延续至明年1月19日,邀请广大读者走进莫言的文学王国。

12月7日,“大言莫言·诺奖十年”纪念展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开幕。 若无说明,本文图片由澎湃新闻记者罗昕拍摄

“上海图书馆的读者朋友,你们好!我是莫言。”莫言特别为上图读者录制了问候视频,表达他对此次展览的期待和对读者的感谢,“我在网上看到了我们上海图书馆新馆的照片和视频,感觉到确实是非常地明亮、温馨,真的是一个读书的好场所,希望将来我有机会能来这里看书、学习,跟大家交流。”

莫言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从1981年秋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发表至今,已经走过了41个年头。2009年12月,他的长篇小说《蛙》出版,并于2011年8月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翌年,莫言因“将迷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以及当代社会现实相融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到2022年已是整整十年。

得知自己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莫言正在他的故乡山东高密。这个从高密走出来的作家,在以自己的故事不断扩充“高密东北乡”的地图后,终于在这片沃土上迎来了自己收获的季节。当时莫言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父亲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他说,莫言是个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前是农民的儿子,得了奖之后依然是农民的儿子。”

本次纪念展主体设于上图东馆五楼中庭的两座白色展馆内及周边场地,展出了《红高粱》全本手稿,《太白若来》书法长卷,莫言的童年、军旅、家庭生活照片,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作品出版节点。

莫言在视频中提到了写于1985年的《红高粱》手稿。那个时候他正在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那一年也恰好是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如今回看手稿,他感慨良多:“第一是感慨时间过得很快;第二感慨当时我写字还是蛮认真的,那么小的格儿,能够规规矩矩地在格儿里边写字。现在上了年纪,眼睛也不行了,手也抖了,所以很难再在那样一种局限里写字了。所以,看作家的手稿有时候就可以看到作者当时创作的一种状态,是吧,我也希望大家能在看《红高粱》这个手稿的时候,能够想象到当时我那样一种写作的状况。”

至于《太白若来》,那是今年夏天他跟书法家、好友王振同游湘西后,回来有感而写。他坦言自己的打油诗水平有限,书法的水平也有限,“但是我对大好河山这种热爱是真挚的,我对这种用毛笔书写、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也是非常真挚的。”

除了欣赏展品,读者也可以在展览中获得一些特别的体验。比如一侧的多媒体区再现了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盛况,另一侧的互动区则让读者通过一段前往“高密东北乡”的文字冒险游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莫言作品。

同时,在上图东馆七楼,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莫言作品全品种无塑封展出,读者可直接翻阅、试读。2017年,《莫言长篇小说全集》十一部出版,后来又陆续出版了包括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演讲、剧作等在内的莫言系列作品七十余个品种(版本),“莫言作品全编”系列、“莫言作品典藏大系”系列、“莫言短篇小说精品”系列等陆续上市。《红高粱家族》《蛙》《丰乳肥臀》《酒国》《白狗秋千架》等经典畅销作品不断加印,获得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的这十年,也是互联网技术更新迭代的十年。无数年轻读者通过网络、视频等全新途径开始认识莫言,进而走进莫言的文学世界。莫言读书会、莫言公众号,甚至莫言的超话都陆续上线,B站以及微信视频号等平台的视频也获得大量关注。除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这个标签之外,莫言幽默、可爱的形象也在年轻的读者中深入人心。

展览现场因此特设“给莫言的信箱”,邀请广大读者给莫言写一封手写信。幸运的读者将会收到莫言的亲笔回信。

“给莫言的信箱”,邀请广大读者给莫言写一封手写信。幸运的读者将会收到莫言的亲笔回信。

展览开幕这一天,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孙甘露,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巴金纪念馆馆长、巴金研究会副会长周立民与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出版人曹元勇共同回忆了他们与莫言的相处,与读者分享他们眼中可爱又可敬的莫言。他们每个人还分别对《红高粱家族》、莫言戏剧作品、《蛙》《天堂蒜薹之歌》做了推荐。

本次展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图书馆主办。据悉,展期内将举办包括专家对谈、读者夜读、莫言戏剧作品表演在内的丰富活动。贴纸、冰箱贴、纸胶带等最新限量款周边也将作为此次展览的奖品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