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作家协会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系列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及中国作协十届二次全会精神,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加强高品质文化供给,打造一批彰显中国精神和岭南特色的扛鼎之作,不断凝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11月29日至12月1日,广东省作协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系列活动,包括广东文学评论年会、“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燕食记》《春天的前海》作品研讨会、重点工作成果发布等,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广东文学评论年会:开拓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研究和文学新境界
11月29日下午,广东省作家协会联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在广州举办广东文学评论年会。国内知名评论家、出版家、学者,以及广东省作家协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相关人员约60人参加会议。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肯定了近年来广东文学评论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强调广东文学评论应该是站在大湾区的、站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文学评论,应该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学评论。广东文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努力为建构中国批评话语和文学话语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指出广东是当代文学批评的重镇,老中青几代批评家曾经创造过令文学界瞩目的成就,创造形成了南方批评传统,当下青年批评家队伍也非常有实力,充满了生气和活力。尤其《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的创刊,为广东文学评论再创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相信广东文学评论事业在新时代一定可以大有作为。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认为,近年来,广东文学的发展引人瞩目,广东文学评论在全国号召力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杂志的创办为文学评论的工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有助于形成对话关系。”他还呼吁将“批评学”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发现好的作品并进行深入阐释,这既是一种学科,也是一种创作。
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指出,文学批评是文学事业的重要一翼,其自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齐心协力建设好这块阵地。要重视中华文化、岭南文脉传承,坚持国际眼光和本土意识相融、前瞻视野与务实批评结合,树立大湾区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审美和评价标准,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批评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宣读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首届双年优秀论文入选作者名单及优秀论文评语,丁帆、孙绍振、吴俊、李建军、陈剑晖、林岗等学者获此殊荣。
国内知名评论家、文学评论期刊主编和学者丁帆、吴志良、朱寿桐、李建军、蒋述卓、张清华、孟繁华、黄子平、吴俊、陈汉萍、张燕玲、杨青、王春林、韩春燕、丁晓原、彭玉平、林岗、贺仲明、陈希、纪德君等线上线下共聚一堂,围绕“加快构建中国文学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锻造成为新的文学增长点”“全媒体时代文学批评的传播、交流及接受”等重要论题进行研讨,为打造广东文学评论高地探索切实有效路径,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名刊建设建言献策。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构建富有湾区特色的中国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
11月30日上午,“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系列活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在广州举行。峰会以“全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粤港澳及全国知名作家、评论家约50人参加会议。
李敬泽作主旨演讲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不是一个纯地理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而且是一个正在生成新的意义与实践的空间。
“我们在这样一个新的空间、新的语境去观察人、想象人,去认识现实,去展望未来,为我们的文学打开新的天地、新的可能性。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觉得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才能够成为一个有效的概念和命题。” 李敬泽表示,中国作家协会也高度重视大湾区文学的发展,“我们也充分地期待着大湾区文学能够在广袤、辽阔、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学中,构成它非常独特的面貌,从而让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中国文学能够获得更丰富、更辽阔的可能性,展开新的更为广阔的空间。”
广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广东省电影局局长崔朝阳致辞。张培忠在致辞中指出,新时代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进行开放合作。一是把握机遇,提升湾区文学。二是突出重点,打造文学品牌。三是坚定自信,积极构建富有湾区特色的中国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要充分发挥文学独特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努力培育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工作的大格局,开创世界级城市群文学发展的“湾区典范”。
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表示,大湾区文学的含义渊远流长,其发展脉络蜿蜒多姿,大湾区文学必须是一种既承接岭南文化傅统又具有新质的文学,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学。如何通过文学笔触和多样式表达方式去呈现,是我们共同的课题。
澳门基金会主席、《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编委吴志良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轮廓已经初步显现,如何成为中国文学新的增长点?除了作品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还需要大胆创新。也只有创新,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在中国文学大家庭中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为中国文学的发展繁荣做出独特的贡献。
蒋述卓主持会议时表示,要充分认识和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港澳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融合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新增长点。
会上,围绕“全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的会议主题,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出版集团原副总裁潘凯雄,中国作协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贺绍俊,中国作协中国作家网总编辑陈涛,《当代》执行主编徐晨亮,人民文学出版社青年文学编辑室主任、社科出版中心主任付如初等专家学者,从如何发挥文学工作在人文湾区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如何繁荣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锻造成为新的文学增长点,如何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文学交流与对话、推动湾区文学走出去等方面展开探讨。
《燕食记》《春天的前海》作品研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当天下午还举行了葛亮长篇小说《燕食记》、李朝全长篇报告文学《春天的前海》作品研讨会。
《燕食记》是香港作家、广州市作协副主席、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葛亮潜心创作的长篇小说,先后入选中国作协颁布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广东省作家协会“2021年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项目,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界推动人文湾区建设的重要成果。
《春天的前海》是李朝全多次前往前海实地采访创作的最新力作,是一部真实记录深圳特区建设“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长篇报告文学,对前海在经济特区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新征程中的地位、价值和启示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生动展示。
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出版集团原副总裁、人民文学出版社原社长潘凯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白烨,《文艺报》总编辑、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梁鸿鹰,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文联主席南帆,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燕食记》责任编辑赵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黄平,《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黄德海,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主编贺仲明,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冰茹,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凌逾,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申霞艳,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唐诗人,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青年学者李德南等专家学者围绕两部作品,从思想性、艺术性、社会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创作技巧、艺术特色、文学价值等专业方面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专家学者们充分肯定了两位作者严谨踏实的创作态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同时,也对两部作品作出了高度的评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葛亮和李朝全也围绕自身的创作实际,畅谈了对湾区题材文学创作的认识。
张培忠作总结时指出,《燕食记》和《春天的前海》启发我们,面对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气势磅礴的湾区实践、丰富多彩的现代化生活,广大作家要善于发现创作的题材、捕捉创新的灵感,讲好湾区故事,塑造中国形象。同时,要以更为开阔的胸襟、更为高远的眼界、更为创新的思路,努力把更多优秀人才纳入视野,构建规模宏大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队伍。
7项重点工作成果发布:广东文学亮点纷呈、成果丰硕
12月1日上午,“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系列活动第二批广东青年文学粤军创作扶持计划青年作家“名家导师制”导师聘任仪式、第二届签约文学评论家、广东“三重”主题文学创作扶持项目签约仪式暨“大美南粤•文明广东”主题、“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主题创作成果、《广东文学蓝皮书(2021)》、《风起岭南—广东著名作家访谈笔记》新书发布会在广东文学艺术中心举行。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启宇,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孙爱群,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陈昆、苏毅,省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刘春,花城出版社社长张懿等约70人在线下线上出席会议。会议由蒋述卓主持,张培忠作7项重点工作内容发布。
2022年,广东省作协全面实施第二批广东青年文学粤军创作扶持计划,邀请吉狄马加、阎晶明、吴义勤、何建明、李一鸣、梁鸿鹰、陈晓明、孟繁华、徐晨亮、彭学明、何向阳、程绍武、徐坤、李朝全、陈东捷、孔令燕、贺绍俊、李少君、何弘、欧阳友权共20名文学成绩卓著、行业影响力强的名家担任青年作家名家导师制导师,以“一带二”的方式指导安然、施展、徐威、李钊、孔令滨、申文、余玉明、杨蓥莹、邹贤中、李楠、苏奇飞、罗小娟、张淳、莫华杰、李洽、邱婧、杨璐临、王金芝、林培源、张传奇、何星辉、巫宏振、邝美艳、杨芳、蒋双超、边晓琳、林家羽、何志军、陈润庭、黄厚斌、欧阳德彬、邹业本、刘茉琳、许国华、许泽平、孙怀强、陆露、陈小静、陈俊玮、李宇静等40名广东青年作家。
2022年8月,启动聘请第二届签约文学评论家工作。经公开征集、专家评审,评选出王洪琛、付祥喜、刘茉琳、李建立、李俏梅、李敏锐、林洁伟、林培源、林馥娜、胡红英、郑焕钊、郭冰茹等12人为广东省作家协会第二届签约文学评论家。
2022年6月至8月,广东省作协策划组织了“三重”(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点风物)主题文学创作活动。经专家评审,评选出长篇小说《受降地》(郭小东)、《东江纵队》(钟二毛),长篇非虚构《南海1号》(何向阳)、《南华禅韵——禅宗祖师和弟子们》(王心刚)等4部作品,作为第一批扶持项目。
“大美南粤•文明广东”主题文学创作活动是由广东省文明办指导、广东省作协具体策划实施的一项重大主题创作工程,于今年1月正式启动,由许锋、谢友义、黄国钦、姚中才、李迅5位作家,分别对张莹莹、赖宣治、陆建新、董淑猛、王治勇、张忠德、林鸣、廖聪济、何满棠、柯石磷十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等崇高荣誉的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进行采访。目前已完成报告文学作品15篇,在《光明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文艺》等报刊刊发。有关作品集结为《时代的追光者——大美南粤人物志》,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广东省作协、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社)围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重大民生主题,于2021年起策划组织“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重大民生主题纪实文学创作活动,共收到主题文学作品147部(篇)。经专家评审,确定对盛慧《粤菜记》、谢友义《焊花照耀世界》、聂怡颖《粤食记》、谢显扬《大湾恋曲》等4部作品给予扶持,入选项目将于2023年底完成出版。
《广东文学蓝皮书》由广东省作家协会组织省内文学评论家撰写,对年度广东文学创作、作家队伍以及文学现象、思潮、流派、事件等进行精心梳理和学术性概述,全面呈现年度广东文学的面貌、成果和发展变化,发挥文学理论批评的“镜子”“良药”和引领作用。《广东文学蓝皮书(2021)》于2022年7月出版,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
2022年9月,由高小莉编著的《风起岭南——广东著名作家访谈笔记》系广东省作协开展“广东著名作家影像拍摄”工作的配套图书,由南方传媒花城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汇集作家访谈实录,有关作家回顾个人文学生涯经历过广东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畅谈创作心得、理念和作家往来之间的难忘故事,客观评价广东文学成就,展望了广东文学事业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