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清辉:记忆流淌成河 ——读林白《北流》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清辉  2022年12月05日10:11
关键词:林白 《北流》

一本书要怎样才能装入作者全部的感受?莫过于回忆故土。在对故土的回望和打量中,日常生活的更迭与时代的辗转变迁成为留在记忆中的一帧帧画面和一段段心理意识,林白将它们编织在一起,细密扎实,我们不难从中看出生命的全貌,就像南方植物的生长那样丰饶、缠绕、扭曲、不断变化,而生命本身的样貌正是由这些缠绕变化构成的。当李跃豆四十年后再次回到玉林、安陆、六感……对故土北流早已不是回去或者回不去的一般感慨,而是在对自我的省视和追问中,对故土的或陌生或亲切、或怀念或疏远的感情,全部成为同样对自我的反省和反观。在这个意义上,故土的全部已经成为自我的全部。《北流》以丰沛饱满的感情,独特强烈的表达,读来非常吸引人,同时又并不十分容易读,因其写法特点不以讲故事为意。这部以故乡为题的大部头小说,与其说写的是一些发生在这座边城的人物和故事,不如说是对李跃豆个体生命的系统性阐释,同时也是林白数十年写作主题的一次总体性呈现。自始至终书中不着意交待人物关系,也不组织线性叙事时间,过往记忆与眼前经历,内心波澜与历史变化交相编织,就像序篇《植物志》里的数十种南方树木,枝繁叶茂,无穷无尽。

《北流》的写法特点首先是片段化、碎片式的。在我读来,碎片首先是个人化的:通过李跃豆的视线和意识活动,懵懂的青春时代随着记忆汹涌澎湃地来到眼前,她毫不费力地从所有人之中区分出一个特殊的自我,她甚至数度自己疏离出来,呈现出独特的个人印记。故事碎片和场景碎片不是灵光乍现,而是直接成为林白观察万物的独特眼光和敏感心灵,让我们看到经历、情感、创伤怎样成为文学中微妙动人的生长。用小说中的话来说:“那些深藏的簕,她的身体适应了它们,有的变成了血液和骨骼中的铁。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伤口有多深。她从不自我怜悯,也极少舔舐自己。”(林白《北流》,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7月,第58页。)成为碎片的正是那些深藏的簕,记录下来不是为了自我怜悯,而是一种为着升华的努力。借李跃豆之口,林白在书中直白地表示了对这种写法的极高期许:“答问,别人说自己琐碎怎么办?答:‘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琐碎,琐碎到底,将来琐碎会升华,成为好东西。写自己在意的东西。’怎么知道自己进步了?答:‘先大量阅读。隔一年再看自己的作品,如果觉得不好,那就说明你进步了。’是不是从一个词开始写作?答:‘从任何入口都可以,法无定法,要紧的是你要进去。’”(同上,第111页)当李跃豆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每一点细微的感觉,每一处晦暗不明的片段和枝节,都可以被无限地放大,感觉的触须以异常的纤细和敏锐,探向每一个幽深的角度。碎片式的写法不仅十分适合用来展现独特的个人感受,更重要的是,只有碎片才能够包罗万象,一直汹涌澎湃,永远无穷无尽。那些过往的疼痛,幽暗的现实,复杂的真相,共同汇聚成为女性的成长记忆,连同对生活的思考,一同融汇在这部磅礴的作品中,其中不仅充满着犀利的观察和看法,对书法、茶、香、乃至语言的思考也都一并纳入,无所不包。

注疏体是《北流》标志性的文体特征。无论是“从世界走回北流”的注卷,还是“出北流记”的疏卷,它们一方面也许得益于林白早年的图书馆学知识(这本身也成为记忆的标志),但更多的则是源于作者一贯的写作上的敏感,与对追溯往事的无与伦比的好奇心。除了注卷、疏卷,还有散章、后章、时笺、异辞、尾章,另附别册《织字》和支册《李跃豆词典》,以及被改掉的火车版和气根版,林白似乎要用文体上的发明向我们一再证明:小说没有什么固有的体例,或者存在着什么等待我们去记录下来的经验,而是存在着悬而未决、有待完成的诸多可能性。事实上,这些精心结构的体例与碎片式的回忆相得益彰:一旦唤起读者的隐秘记忆,一个时代的降临时刻就像一粒种子发芽生叶,就像河水顺流而下。

著名的理论语言学家洪堡特曾经说:“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李跃豆通过北流方言与粤语近似的发现,治愈了自己与故乡之间的紧张关系,将自己从英语和普通话的天然劣势下解脱出来。如果将普通话视为一种规训力量,在方言表达中获得的饱满蓬勃的能量,不亚于一个欢喜和自在的新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北流话就是北流,方言就是故土,就是被遮蔽的自我。这也是《李跃豆词典》不能称为《北流方言词典》的缘故所在。

小说作者不一定希冀对别人有所指教,但总会向读者(包括自己)寻求认同,这是文学存在的使命。《北流》以林林总总记忆编织的方式,通过完成自我、乡土、方言和经验的置换表达,展现了自己的美学抱负与追求。时光逝去如水滴汇入奔流的大江大河,悄无声息,潜藏在故土血脉中的北流河,在被阅读的无数个白天和夜晚,从南方密林、从方言土语、从边地数十年的历史中奔流而至,显示出夺目的光彩。

(本文系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特约评论)

 

个人简介:王清辉,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