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说吧,小说】——《燕食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阎晶明 潘凯雄 白岩松 杨庆祥  2022年12月05日08:00

“行进的风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特别栏目

【说吧,小说】之葛亮《燕食记》

 

阎晶明:读完《燕食记》,像吃了大餐般满足

我个人认为,《燕食记》是这一年来在长篇小说方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收获,我看完之后很震撼,也很意外。对很多读者来说,这会是一部具有挑战性的小说,它不是一个为迎合读者而去的作品,而是写到了极致。这让我想起来《海上花列传》,《海上花列传》是一个吴语小说,张爱玲后来还把它还翻译成现代白话文,鲁迅对《海上花列传》评价非常高,认为记载如实、平实自然,葛亮《燕食记》我觉得也可以这么讲,他确实做到了。《燕食记》有着我们当前小说非常需要的一种小说家的状态,就是你要用你的文化,用你的知识,用你的想象,用你的创造,带领读者走进一个世界。它不是那么轻松的翻翻随便就能进入的一次阅读,虽然说这对读者提出了挑战,但是,尤其在结束之后会得到一种满足,像吃了一顿大餐一样。虽然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个菜怎么做,甚至还不会吃这个鱼,但是经历了这么一场以后,一定会得到一种满足。

 

潘凯雄:一部《燕食记》,一句话说不尽

四十二万字的《燕食记》和我们现在的长篇小说不同,它一句话说不尽。要知道,目前很多四五十万字的作品,我们一句话就可以把它概括出来。而《燕食记》是一部一句话概括不了的作品。这部小说的内容是非常丰富、非常饱满的,我们看的时候觉得津津有味,完全不觉得苦恼。我们一边看,一边想怎么吃、怎么做,因为“吃”本身就是在这个作品里面是实实在在的一个组成部分。“吃”决定了既要有做菜的,也要有吃菜的,那就一定要有人物,这部小说里大大小小、有名有姓、读完能留下印象的人物就有近二十个。这一群人,写得这么生动,这么活,让人过目不忘,放在这些年的长篇小说中看,我觉得也是很难得的。那背后就必然还有一个更大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时代。《燕食记》里边的近百年的时间,不是硬贴上去的,里面每一个人物的命运,人生的变化,一定都和时代和和环境有甩不掉的关系。而在《燕食记》当中,葛亮就不动声色的在一吃一喝一笑当中全解决了,这确实是一个很浑厚的,同时又是很完整的,很巧妙的一部作品。

 

白岩松:中国人的饮食是和人生打通的

中国人是把饮食和人生联系在一起,比如说“酸甜苦辣”,它既是饭菜的酸甜苦辣,更是人生的,人生的种种触动,都可以用酸甜苦辣去描写。中国人把饮食跟人生之间完全打通了,《燕食记》正抓到了饮食和中国人心灵最贴近的地方。这部小说第一个打动我的是文字,葛亮文字的干净仿佛从遥远的地方来,文字耐读又克制。葛亮在中国文坛,他的文字的克制值得大书一笔。不煽情,不过分,不让人读了跳出来,点到为止,你才会掉眼泪。比如说小说里写戴凤行,由于在这个怀着孩子的时候,上一辈的人要动刀,结果她破伤风感染走了。按理说,这是一个如此悲痛和难过的时刻,但是你去看《燕食记》里葛亮的描写,他不这样写,而是非常克制。克制是中国文化当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现在已经快被淡化的一点,不含蓄不克制怎么会是中国文化?因此,《燕食记》中像这样的细节,我觉得是特别打动我的。葛亮是不断向前找,他不是把很多东西撕破了给别人看,而是在回望的过程中去捡拾中国人最好的规矩,最好的道德,最好的情理和情感。对,这就是葛亮。

 

杨庆祥:“吃”的背后是文化和乡愁

我认识葛亮是比较早,一直是他比较忠实的一个读者。《北鸢》曾被我当做枕边书来读,《燕食记》在《北鸢》的基础之上又向前推进。这本书它最早唤醒的其实是我的感觉,让我想到“吃”,而“吃”的背后是文化和乡愁。葛亮讲“民以食为天”,也就是说饮食,实际也是民生之本、性命之本。所以,《燕食记》里我觉得饱含着葛亮一个特别重要的文化自觉,因为最终历史是由普通人来书写,这里面实际上是写了一个普通人的不屈不挠的生命史。在某种意义上,通过饮食来写世情,这种小说的传统就是从《金瓶梅》开始,这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一个非常伟大的传统。但这个传统在整个“五四”文学以来,它是隐而不现的,只是这些年,我觉得它就像一个幽灵一样,又被我们召唤回来了。所以《燕食记》既是世情小说,又是文化小说,又是历史小说,很难对它进行界定。不过,具有高度的原创性的艺术品,往往都难以界定。

(视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