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数往知来:网络文艺的赛博重构 ——《中国网络文艺的常识与趋势》读后
来源:文艺报 | 秦东旭  2022年11月29日07:41
关键词:网络文艺

由学者夏烈撰写的《中国网络文艺的常识与趋势》以作者近年来的三次演讲内容为核心,包括《新时代网络文艺的发展与趋势》《网络文学20年及“浙江模式”》《20年媒介环境与文艺批评》,较为透彻、生动、有趣地展现了其个人化的网络文艺评价叙事,显示出一种举重若轻、通俗与普及兼具的研究路程。

作为新世纪网络文艺的参与者,夏烈在作协、文联、高校学界和网络文艺行业的相关从业经验,使他更易直接介入其中,推动一些局部的重要工作。比如策划图书《后宫·甄嬛传》《芈月传》,创设网络文学双年奖、网络文艺评论奖,他还因此创作了纪实作品《大神们——我和网络作家这十年》。他将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类比于中国通俗文学传统、美国跨媒体写作、日韩轻小说,力图证明网络文学在受众、产业与青少年教育、国家意识形态的维护等层面的重要性。他用对时代文化场域的分析来为网络文艺研究祛除偏见。同时,文章撰述之余他还深入实践前沿建言、筹划地方网络文艺组织,在以杭州为地缘的在地文化实践中形成着对网络文艺学理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引导力。

20余年,于网络文艺是自我生长、蓬勃发展并试图获取认可的过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网络文学如今却成为了“新兴文艺”的代表,成为互联网举足轻重的细分市场,成为年轻人流行文学阅读的重要来源和IP改编的“头部”。一方面,网络文艺是大众文化,传统文艺的平台与评价体系已不能满足大众表达自我的要求,互联网则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拓展了大众自我表现的空间,提供了相对平等的对话渠道。与此同时,阅读网络文学作品成为了一种新的“乐活”方式,互联网用户成为了网络文学内容的生产者、接受者与传播者。互联网技术形塑的赛博空间在这里推动了大众的自我表达与书写狂欢,参与者不仅获得了创作权也拥有了批评权。

该书的三个板块中,前两个板块的核心是探讨网络文艺的“四新”意义与“四种力量”,书中从横纵两个维度架构了网络文艺价值与动力。第三个板块的媒介环境与批评则加入了更多作者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网络文艺的价值体现在其与“新”有关的诸多特性中,伴随其自身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业态,作者称之为“新型文艺”。“型”意味着规模化,意味着规范与秩序。恰如道格拉斯·诺斯所述:“文化赋予我们生活以意义,给予我们自身同一性,并从芸芸众生中理出秩序。”这也是书中传达的另一个重要信息。书中提出,要跳出思维定势,从文艺与人类的基本关系角度思考文艺依托互联网技术而达成的或正在发生的变化。依托这种创新性、整体性思维和方法,作者提出了影响网络文学的来自消费端、供给端、治理端、评价端的四种力量矩阵:受众、产业和资本、国家意识形态、知识精英。经由这一矩阵,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立体地剖析网络文艺的当下生长并研判未来。需要注意的是,在以网络文艺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崛起的背景下,知识精英的评价与选择。一方面,他们的在场丰富了网络文学作品的数量,提升了其质量,另一方面,由他们架构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本身在业内外认可度更高。

回到书中的论述,除了反思个人、强调知识分子的重要性之外,还包含了对知识分子的“召唤”。针对当下网络文艺的新形态,知识分子除了做好内容生产之外,还应做好批评工作。夏烈从个体出发,对照网络文艺批评的代表性事件,总结出新时代网络文艺批评主体需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方面,需要具有丰厚的知识,如文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等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并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通过认真观察、感知发现网络文艺的新现象,拉高视角、寻找规律。

该书还有三个附录:第一个有关故事的红利与网络文学海外贸易的探讨,第二个是新型文艺与国家人才观,最后是作者对个人与网络文学关系的再讨论。三者对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全书有较大参考作用,尤其是最后的“夫子自道”,使个人情感思想志趣与全书识见更为融会,充满了感性温度。这与夏烈的另一些学术、评论著述有一定反差,如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观念再造与想象力重建》、杭州出版社的《网络文学的新传统与未来性》等,体现出作者书写的多样性和互补性。研读此书,除了加深我对网络文艺的认知,也让我更理解了夏烈的“选择”,感受到他对网络文艺研究的钟情。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