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散文百家》2022年第11期丨孙远刚:独秀园记
来源:《散文百家》2022年第11期 | 孙远刚  2022年11月29日08:32

驱车两百多公里到安庆,只为拜谒陈独秀墓园——独秀园。

这是一个挂霜的秋日,晨雾依山轻起,山野横陈寂寂,草木回浆带汁,空气中弥散着故园老秋的气息。虽已深秋,独秀园里依然不减苍翠,细松如烛,侧柏蓊郁,微风过处,庭柯摇曳,清爽而又肃穆。

园门口的右首边,沿山体而筑的是一条高4米、长60米浮雕墙,麻灰色花岗岩石拼接,画面凹凸起伏,状若浩荡东去的长江。浮雕名曰《惊雷》,以时做序,分四个阶段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党的早期主要领导人陈独秀的一生。

该怎么称呼他呢?还是按墓碑所示,称“先生”吧。

先生生于1879年,清光绪五年,生肖属兔,是“北大三只兔子”之一(另外两只分别是蔡元培和胡适)。先生卒于1942年,客死于四川江津乡下,1947年,由其三子松年扶棺,顺江而下,归葬安庆市郊十里铺叶家冲。这也是先生遗嘱。为免除沿途可能有的麻烦,棺椁上刻名“乾生”,这个名字是先生参加科举考试的用名,外人知道甚少。墓碑也用这个名字,因此逃过历次“运动”,墓冢得以保存。叶家冲,今属安庆市大观区十里铺乡林业村,这也是今天“独秀园”的所在。

先生原名庆同,字仲甫,一字乾生,号实庵,安庆怀宁人,1914年在章士钊主编的《甲寅》上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时,始署名“独秀”。自此,中国有了“陈独秀”。先生少时曾游独秀山,自号“独秀山民”,“独秀”得名于独秀山。独秀山位于怀宁县中部,是县中第一高峰,海拔396米,《怀宁县志》这样记载独秀山:“潜岳(古南岳天柱山)绵亘,落平冈百里,顿起此峰,形势突兀。”登此山,可西北望天柱,东南眺长江。有人以为先有陈独秀后有独秀山,其实并非,仲甫当年因山取名,如今山声因仲甫而振,这倒是实情。独秀园背后也有一座山,此非独秀山,在独秀园里看不到独秀山,独秀山在陈氏故里的黄墩镇,离此地甚远。独秀山有峰无脉,或许预示着先生高而不远的一生。

看完浮雕墙,稍稍往左一转,便是园区正门。这是一座五楹六柱的汉白玉牌坊,坊额正中题“独秀园”三个大字,是赵朴初体,左右两边的题词曰“民主”和“科学”,是先生手迹。先生的书法,我从网上见过几幅,喜欢得紧,以为他和康梁、鲁迅、胡适等都是无意于书而达到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言的“人书俱老”这一境界的一类人。

走在园区中间笔直平坦的甬道上,翠柏远远近近,青草脚下依依,素洁而又不失温度。我不由地想:先生一生怕是没走过这么好走、闭着眼光着脚都能走的路吧。那是个新旧冲突厉害的年代,那是个新事物还很弱小稚嫩的年代,那是一间铁屋子里只有几个最早觉醒者的年代,那是个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地上本没有路”的年代。先生1896年参加怀宁县院试,考题为《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他考了秀才第一,所谓“案首”。1897年到南京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参加乡试,三场九天,结果落榜,后入杭州求是书院(浙大前身)学习,1899年因反清排满被书院开除。从1901年到1914年,先生五次东渡日本,求学或是避祸,结交同志,寻求道路,从而眼界渐开,科学和民主的思想逐渐成形,为后来发动和领导新文化和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甬道尽头,广场中央,是一尊青铜塑像。头顶蓝天白云,环伺苍山大地,高高的基座上,站立着一个发际线很高的男人,这是青年陈独秀,是“五四”陈独秀,是正在讲演的陈独秀。他西装革履,左手叉腰,右手握着文稿,头微微后仰,身体稍稍左倾,面部线条遒劲,眉宇间英气逼人。这是一个倔强、睿智和狂狷的形象,符合先生桀骜不屈的性格,也契合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他不愧是领军人物,站在台上,高出众人,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再往里走,上第一级台阶,前方正中间是一座“《新青年》”的书籍形雕塑,雕塑背面刻着“敬告青年六条”,宋体金字。这是先生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的六个小标题:“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就是今天看来,这“六条”也是有益于青年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进步的。青年是乐于进取和变革图新的,青年是国之锐器,族之希望,梁启超先生作《少年中国说》,陈独秀先生创办《新青年》,这些先一步觉醒的新旧民主主义者们,欲拯救危亡的国家和衰弱的民族,首先想到的是青年。唤醒大众先觉悟青年。《新青年》1915年创刊,到1920年,上海的发行量已达1.6万份,成了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

先生是个书生,有书生报国的一腔热血,也有文字生涯的天真烂漫。他的《实庵自传》是在南京老虎桥监狱坐监时写的,只写了两个部分,1.3万字,抗战爆发,他获释出狱,也就不写了。这让我等后世读者大呼不过瘾,若卒章,那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个人史和时代史,这也可以算作近现代史和文学史上的双重遗憾。他消遣为文却是写得极好,其中第二部分《从选学妖孽到康梁派》,写他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随师随兄同到南京参加乡试的情形:“献宝”“矮屋”“屎号”、一丝不挂、口中念叨“今科必中”的徐州胖子……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惟妙惟肖的晚清科考“百态图”,也让读者从字里行间瞥见了那个贫穷、破败、污秽的旧中国。这次科考落第,加速了这位秀才考试第一的安庆举子陈乾生在思想上发生改变,这个小时候读书再打都不哭的孩子,真的被“白胡子爹爹”言中做了“强盗”,在《实庵自传》里,他这样写道:“他们(母兄族人)想不到我后来接二连三做了使他们吓破了胆的康党、乱党、共产党,而不是他们想象的举人、进士、状元郎。”

先生是个报人。在那个民生凋敝、民怨沸腾、西风东渐、民智初开的时代,救国救民,莫过于启民智民,而唤醒民众,最好莫过于办学办报了。先生在《实庵自传》中也说过,自己的思想转变是受了梁启超《时务报》的影响。1903年,他在上海协助章士钊主编《国民日报》;1904年他回安徽创办《安徽俗话报》;1914年,在日本,他和李大钊协助章士钊创办《甲寅》;1915年,他回国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1920年,他在上海创办《劳动界》周刊、《共产党》月刊。

先生是个性情中人,一生有三段婚姻七个儿女。他于1897年娶清军安庆营统领高登榜之女高晓岚(大众)为妻,生下延年乔年松年玉莹三男一女。1909年,他和高晓岚同父异母妹、正在读北京师范学校的高君曼(小众)同居并私奔杭州,生下光美、鹤年和子美,引起一族哗然。1927年“八七会议”后被党组织撤职,又被国民党通缉,躲到上海弄堂里,结识小他29岁的烟厂女工潘兰珍,老夫少妻,一路搀扶,从上海到武汉,从武汉到四川,直至1942年生命终结。先生一生,率性而为,自由得干净彻底。

先生大部分时间是个革命者。1913年,他参加“二次革命”,平生第一次被捕,蹲袁世凯的大狱,此后又先后四次被捕,坐北洋军阀的牢,坐国民党的牢,革命坐牢,坐牢革命,出狱入狱,家常便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李大钊看到了中国的出路在苏俄,写《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欢呼十月革命的成功,陈独秀也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等文章,介绍十月革命,并由一个呼唤“德先生”“赛先生”的新民主主义者,自觉地转变成一个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为躲避北洋政府的抓捕,李大钊送他到天津,两人一路交谈,这便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始。在上海,先生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织工会,领导工人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他在缺席的情况下,当选为党中央的总书记,其后又连续四任党的最高领导人。他的两个儿子,时任中央委员的延年和乔年,被国民党杀害于上海龙华监狱,延年时年二十九,乔年时年二十六,年纪轻轻,就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27年“八七”会议,他被撤销总书记职务,1929年被开除党籍。1932年遭国民党逮捕。在南京高等法院受审期间,宋庆龄、蔡元培等社会名流发起营救,民国政府前司法总长章士钊亲自出庭为之辩护,爱因斯坦致电蒋介石“陈是东方的文曲星,不是囚徒”。1937年,日本人的炮弹轰塌了老虎桥监狱的监舍,先生被提前释放。1938年流落四川江津乡下,寄朋友篱下,穷困潦倒,靠友人和“北大同学会”救济吃饭吃药,从不关心米价的他开始谈论米价。在此艰难时日,先生拒绝昔日“五四青年”后来已是民国高官的罗家伦、傅斯年、朱家骅等人银圆法币的赠予,直至1942年去世。爝火渐熄,余烬微温,先生散入历史的云烟。

后期的陈独秀,可写的也很多。台下的陈独秀和台上的陈独秀,行动的陈独秀和思想的陈独秀,一样的特立独行,一样的一言难尽。前期的和后期的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陈独秀。“完整的陈独秀”是一个严肃而又庞大的党史命题,还是留给史学家来做吧。

“幸有艰难能炼骨,依然白发老书生。”这是先生《金粉泪》中被后人引用较多的两句,确也是先生夕阳孤松一般形象的写照。晚年的穷困对他来说,真算不上打击,什么样的境遇能摁下他那颗不屈的头颅呢?人孰无过?本色就好。先生所在的是个乱云飞渡、污水横流的时代,是个蹒跚学步、暗中摸索的时代,是个水深浪阔、百舸争流的时代。大浪淘沙,江河百代,铅华洗净,留与后人的还是书生本色。

在最高一级台阶上,环绕大理石覆盖的圆形墓冢一圈,我在“陈独秀先生之墓”的黑色大理石墓碑前停下,注目,行礼,“青山埋骨,勒石记名”,先生的身后配得上这八个字吗?!大地无声,这偌大而悄无声息的独秀园似乎已经做了回答。

抬头向园区后面看过去,杉木环卫,垂手肃穆。林子后面,山,只有一座,山峰的一半已被当地山民采石削去。

一峰独秀,半峰仍独秀。

孙远刚,安徽巢湖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巢湖市作协副主席。作品散见于《散文》《散文百家》《美文》《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选刊版》《当代人》《安徽文学》等期刊。2012年获孙犁文学奖(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