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海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导方针的思考
来源:文艺报 |   2022年11月17日08:35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心任务的同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也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报告在第八部分专门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目标、要求和指导方针。影视工作者应该深刻领会其中要义,在艺术实践中深入贯彻。

理解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导方针是领会报告中文化建设论述的核心问题。报告中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问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明确创作导向问题等,是文化建设中的原则问题,也是指导方针和指导理论问题。

现代化的道路问题是贯穿整个中国近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根本问题。1840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和先驱进行过艰难的探索、艰苦的奋斗和殊死的斗争,到建党一百年之后的今天,形成了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和理论,来之不易,必须坚持。但同样存在着宣传教育群众、统一思想,甚至是开展斗争的问题。与之相应,文化发展也存在着道路问题。因此,报告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是指导方针问题。

现代化建设以什么理论为指导,同样是根本问题。百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概括,很好地回答和解决了中国近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各种代表思潮提出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百年来,最有代表性的是中西文化之争、冲突和互文。从民族复兴的角度看,老一代知识分子大概还记得中西学体用之辩,记得张君劢先生的《儒学与民族复兴》,记得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引发的争论。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明确地提出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二部分中,专门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也代表了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报告阐述了与世界文明和不同文化的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二部分指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十四部分专门论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八部分专门论述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问题。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早在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进而推动了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的合作,再到全球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价值观的提出、实践和传播,反映了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和新视野、新境界。这应该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文化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历程的发展,会日益显现出其精神价值。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立场和本质问题。报告把这一思想写入,进一步强调了其重要性。

以上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问题、指导思想和指导理论问题、以人民为核心的立场问题,需要我们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到文艺创作的全过程中去。

(作者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编剧专业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