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起新时代文学评论事业的青年力量 ——青年文学评论工作者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10月22日,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引起大家强烈关注。报告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出明确要求,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连日来, 广大青年评论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报告内容,共话文学评论事业的繁荣发展。大家表示,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要以更具整体性的视野体认时代、人民、生活、文学,努力汇聚起新时代文学评论事业的青年力量。
充分发挥文学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副主编崔庆蕾认为,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以及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同时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谋划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是指引前进方向、领航民族复兴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其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部分让他印象深刻。在他看来,文学事业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学,文学评论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文学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作为青年文学评论工作者,他充分意识到肩负的使命任务,今后将与各位同仁一道努力推动新时代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互动共生、两翼齐飞,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历史巨变,展现人民精神风貌的精品力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说,党的二十大报告解答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开启了面向现代化、畅想现代化的新文学。党领导下的人民文艺,记录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的“创业史”,激励中国人民在建设现代化道路上昂扬奋进。文学评论和创作一样,必须牢记历史,面向未来,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热情讴歌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推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新征程。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培浩谈到,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对于中国当代文艺而言,人民在哪里?如何建立人民性立场?如何表达人民的心声?如果写出人民的悲辛和喜悦?如何获得具有真正人民性的文学和思想品格?这些问题始终是不能放下、常思常新的研究课题,今后他将通过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来更好地回应“文学的人民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未来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暨南大学副教授唐诗人在聆听完报告后备受鼓舞。作为青年文学评论工作者,他认为今后的文学评论和文艺研究,应更加清晰地站稳中华文化立场,服务中国文艺事业。“报告突出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这是当代中国文艺批评和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有相似之处,差异也特别明显。”近几年,他侧重于研究中国城市文学,清晰地感受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不能简单对照西方的城市化历程,这类差异也表现在文学方面。对此,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学批评理论话语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唐诗人认为,这一概括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城市文学理论话语有很好的启示。文艺批评不仅要面对作家作品,更要面对社会历史和时代现实,要兼顾批判性和建构性。站稳中国文化立场,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内涵,可以形成更加辩证的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思维,这是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把最鲜活、正在蓬勃生长的事物和经验带到文学中来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坚持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批评标准。”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汪雨萌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并且充分肯定了党在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方面取得的成就。作为青年文学评论工作者,汪雨萌认为,文学评论作为引导创作的重要力量,同样不能脱离人民,应当坚持以历史为标准、以人民为标准,与作家共同塑造更多时代典型形象,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万千人民群众的风采;鼓励作家书写时代典型故事,结合自身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认知,创作出作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与中国国家建设的具象体现的中国故事,真正实现文艺作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青年文学评论工作者应当积极拥抱新产业、新渠道、新媒介中产生的文艺新作品和新形式,激浊扬清,褒优贬劣,关注这些创新产生的新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努力使文艺批评成为‘新文学’的方向盘,帮助、鼓励新的文学创作产生审美上的价值提升,力图使文化产业真正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高质量、高水平、有意义、有追求的文学产品。”
“一本刊物的十年史,也是国家十年发展的缩影。”《当代文坛》编辑部主任刘小波在比照自身的职业发展与新时代十年发生的巨变后如此感慨。他在《当代文坛》杂志社工作的十年,正好也是新时代中国蓬勃发展的十年。在他看来,编辑这一职业有如“为他人作嫁衣裳”。回望过去的编辑岁月,他由衷忆起诸多第一次:自己的名字作为责任编辑第一次出现在刊物上、第一次向作者发去约稿函、第一次收到回复、第一次策划栏目、第一次撰写《当代文坛》举办会议的综述……一切仿佛就在昨天。“十年来,这份刊物在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复兴发展的大环境中慢慢成长,进一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中国文学批评事业和学术话语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未来的蓝图已经绘就,道路会更加宽广。”他说,从懵懂的文学青年到走上文学批评这条神圣而又庄严的道路,得益于在编辑工作中不断与作者、读者交流切磋、不断成长。他期待下一个十年继续茁壮成长,“心之所往,无所阻挡,未来已来,人在路上”。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助理研究员刘诗宇对此深有体会,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文学工作者,他感觉重任在肩。“中国文学有着悠久而丰厚的文脉,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绩。”新时代文学攀登高峰需要新青年、新力量,青年不仅要在场,更要用自己的年轻和活力,把这个时代最鲜活、正在蓬勃生长的事物和经验带入到文学中来。“远景天相送,清风客自来”,他相信中国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大有可为,也将以自己的努力汇入到时代的洪流之中,既脚踏实地,也仰望星空,既着眼现实,也怀抱梦想。
《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张鹏禹印象最深的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相关论述。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由于多年从事编辑和记者工作,张鹏禹发现,不论是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永女书介绍到自己家乡的“90后”意大利女孩茱莉,还是扎根浙江余杭青山村学习油纸伞技艺的德国设计师克里斯,类似的新闻正变得越来越多,这些故事通过中国媒体的报道被更多的外国人知道。正是在这种日益频繁的双向互动中,文化成为连接中外的有力媒介。“中国故事的魅力正在海外读者中发出光亮。”在与不少中国作家聊天时,他惊讶地发现很多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十几种甚至二十多种语言。看着图书封面上形态各异的外文标题,他真切感受到辽阔的世界因文学而有了相互沟通的桥梁。与此同时,跨国文化交流借助互联网和在线视频软件变得越来越便捷。譬如在中国作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系列活动中,不仅能看到中国作家和译者、读者真切交流,还能听到海外读者脑洞大开的提问。“我被这种热烈的气氛感染,尽管一场活动直接参与的人数可能只有几十人,但我相信他们一定都是出自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热爱,与我们精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