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网络纪录片《这十年·幸福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诠释
来源:光明日报 | 王一川  2022年11月02日08:39

由国家广电总局策划,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北京市广电局指导,优酷出品的网络纪录片《这十年·幸福中国》近日正在热播。这部作品以系列纪录片样式,集中而生动地回眸过去十年中国社会发展带给人民的幸福感。一个个看似平凡而实则奇崛的案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来自纪实美学的有力诠释。

这部网络纪录片在艺术手法和传播效果上作了新颖的探索。每集以“20分钟正片﹢1分钟短视频”的融合传播模式呈现,形成长视频与短视频相融合、长短视频互动互补的美学构造。同时,在制作上注意将古代名人亦真亦幻的剧情与当代真实人物的纪实叙事杂糅,还在每集尾声处编配主题歌《幸福中国》以及与之几乎声画合一、包含丰富内容的短视频蒙太奇组接,共同烘托人生幸福氛围。这些艺术探索新鲜活泼,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可以起到增强全片代入感和与观众实现共情的美学效果。

从有关纪录片的纪实性美学设定去观照,这部纪录片选择呈现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特别是以普通人创业故事及其幸福感为叙述内容,体现了纪录片样式的基本美学追求。第一集先后叙述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种植户周德华从机械化向智能农业的转变,北京极星农业的徐丹运用先进的物联和计算机系统在无人温室蔬菜种植领域的开拓,山东惠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郭延良在“订单农业”上的成绩。第二集讲述黑龙江抚远乌苏镇文化站站长曹畅回乡发展赫哲族民族文化旅游业,广州增城女青年沈燕芬五姐弟以返乡新农人姿态建设农机队,自然保护工作者张海江以三年时间将杭州余杭龙坞水库转变成一类水源地并当上青山村001号新村民。这些普通人的创新与创造业绩本身,正富于说服力地诠释了人生幸福感来自奋斗的道理。

以前沿科技创新凸显“幸福中国”建设的动力源,是该片给人的又一深刻印象。首集叙述周德华成为七星农场第一批使用农业植保无人机的操作手之一,成立自己的无人机公司以满足他人的无人机使用需求,依靠农业科技现代化,成功改变水稻种植状况和创新农业观念,增强了当代农民的人生幸福感。

传统引导,也成为该片创作的指导思想之一。创作者探索出由知名演员饰演中国古代先贤、圣哲或文艺家的形式,让这些古代名人穿越时空风云,活灵活现地来到当代现身说法,与当代人形成一种奇妙的跨时空对话关系。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大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分别走进了第一集和第二集,为引领当代人建设智慧农业和实现耕读传家进行理念导引。这一点恰好可以视为网络纪录片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美学尝试。

作品还精选日常生活中多方面和多形态具体案例,展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感。无论是智能农业,还是无人温室蔬菜种植技术,以及“订单农业”等具体案例的采撷和叙述,都在强化一种理念: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正是人民幸福感的增强。为了渲染这一点,第二集开头回顾陶渊明对于“桃花源”的构想,进而虚构出武陵渔人邂逅这位诗人的情节,接着引出乌苏镇百姓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带来的巨大变化。到结尾再度让陶渊明出场,他目睹当代乡村振兴的新胜境,禁不住写下《新桃花源记》,发出“愿当下新农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的赞叹。这样做是要借助古人之口道出当代中国普通人的幸福感,这样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这部网络纪录片总共20集,从科技、社会、民生、体育、文化等多角度讲述当代中国各行业普通人工作生活面貌,涉及大国重器、科技探索、国际融合、创新经济、绿色生态、医疗救护、教育发展、社会福利、养老产业、共同富裕、文化自信等丰富的题材领域,由此全方位地勾勒一幅通往未来的中国人幸福生活画卷。

(作者:王一川,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