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激发科幻作品的原创力
来源:文艺报 | 李继勇  2022年10月28日08:36
关键词:出版 科幻图书

作为北京书香文雅图书文化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我和我的团队已经走过了22个年头。这20年来,公司发展日新月异。我和团队走出了一条策划﹑编辑﹑专家指导﹑营销﹑发行﹑深入实践的产品出版发行流程,并为读者出版了大量的优秀读物。我们一直坚守出版人应有的社会责任,坚持出版高品质图书的优良传统,以出版最好的图书给读者为己任,打造中国第一阅读品牌,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沉浸于出版行业多年,在当下的出版环境下,我认为单行本作品孤掌难鸣,系列书的长尾效应和影响显著。因此,为做好当今出版的策划工作,公司出版了多套大规模系列丛书:《儿童文学光荣榜》(76本)、《文学百年·名家散文典藏》(100本)、《童诗百年》(70本)等。这些丛书奠定了公司出版的基础,支撑起品牌的认知度。

缘于多年的出版经验和精心策划,2020年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联合其他科幻组织共同推出一套大型科幻书系《科幻文学群星榜》。本书系收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42位知名科幻作家的代表作400多篇。他们中有新中国老一代科幻文学奠基者,如郑文光、童恩正、肖建亨、刘兴诗、潘家铮、金涛、程嘉梓、张静等,也有改革开放后崛起的新生代作家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韩松、星河、杨鹏、杨平、刘维佳、赵海虹、凌晨、潘海天、万象峰年等,以及以“80后”为主体的更新代作家陈楸帆、飞氘、江波、迟卉、宝树、张冉、程婧波、罗隆翔、七月、长铗、梁清散等,还有在21世纪崛起的晚生代作家杨晚晴、刘洋、双翅目、石黑曜、王诺诺、孙望路、滕野、阿缺、顾适等,从而构成比较完整而连续的新中国科幻光谱,是对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历史的一次系统检阅。

2021年,趁势出击,由我们策划出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主编,全国少儿科幻联盟协助出版的大型科幻图书项目《百年科幻》书系推出。目前已收入叶永烈、刘慈欣、王晋康、杨鹏、何夕等14位知名科幻作家的众多优秀及获奖科幻作品。本套书系以世界百年科幻历史长河为线索梳理和编选作家作品,以不同历史时期产生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为对象,遴选经典和优秀之作。同时希望能够汇聚当下更多青年新锐作家的优秀作品,丰富和壮大科幻创作的规模。本项目工程浩大,计划将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国内外优秀科幻作品都囊括进来,打造成一个可持续的出版系列。以此为续,希望能够提振和鼓舞科幻作家的创作信心,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科幻读本,为科幻爱好者及理论研究者提供可资参考的文学样本,在促进中国科幻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方面贡献力量。

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阅读科幻小说则是抬头关注天空的一条重要途径。科幻文学是探索未来各种可能的最好形式,适合全龄段。给孩子看,既可以使他们为未来作思想准备,也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创造未来。孩子们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需要把问题放进他们的头脑里,让他们去思考。科幻小说则会把问题放进孩子的大脑,让孩子去主动思考,从而使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科幻作品是想象力和思考力的展现。不仅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更能给人们以深刻的科学启示,唤起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因此,科幻文学的繁荣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自2015年,科幻作家刘慈欣、郝景芳连续斩获雨果奖之后,迅速提升了中国科幻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科幻的原创作品和原创作家们渐为人所知,科幻文学成为一门显学。随之而来,知名作家的作品IP开发备受追捧。《三体》《水星播种》《七重外壳》等作品的影视化开发,由科幻作品衍生的游戏、剧本杀、舞台剧等如火如荼展开。科幻产业已经发展成为长长的利益链条。在这个产业链条上,科幻内容的孵化和出版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出版人,我一直关注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保持着对科幻出版的清醒认知,始终坚持内容创作和创新才是一切产业的基础和缘起。为获得源源不断的内容产出,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以人为本。人,既指科幻的创作者,又指科幻的读者。截至目前,相对于世界范围,中国的科幻创作者数量偏少,由此导致产出也偏少。我国拥有巨大的科幻消费市场潜力,需要更多的刘慈欣、王晋康们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来满足庞大的科幻消费市场的需求。政府部门应出台扶持科幻产业的利好政策,提供科幻创作的土壤,培养和吸引优秀作家加入科幻创作的大军,形成政策引导、出版支持、作家创作的内循环。而对于读者,更要培育和引导。科幻文学相对于其他文学作品,阅读门槛较高,因此在作品的出版过程中,作者和出版者(更多的是指编辑)要通过各种自媒体平台,以文字解读、视频讲解、动画等形式让内容变得好吸收。作者学会弯腰,编辑学会落地,科幻的读者大军就会赶来。

其次,科幻创作风格、内容产品、创作形式等方面要始终保持创新。当下,虽然优秀作品频出,但规模小,不足以满足如今的读者需求。科幻文学创作不仅兼顾科学逻辑和文学想象,还得要兼顾趣味性和通俗化。既要注重故事发展的逻辑,又要建设科幻世界的庞大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内容兼具预见性和审美意趣,读者观文字如同观电影,这才是科幻作品常看常新的魅力所在。

最后,出版人不要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东方不亮西方亮。科幻产业链条上,图书出版仅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环节,内容的孵化和IP的开发是一个十年树木的过程。科幻出版的黄金时代已然到来,要纵深开掘更多更好的作品。

中国的科幻基因亘古通今,科幻的指南针始终没有变更方向。走在科幻图书出版的道路上,我们希望能够挖掘更多青年新锐作家的优秀作品,真正丰富和壮大科幻创作的规模。让科幻文学领域永远闪烁着年轻的群星,让科幻出版的未来更加光明。

(作者系北京书香文雅图书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