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为了留给岁月长河而写作 ——访剧作家唐栋
来源:文艺报 | 路斐斐  2022年10月25日08:36
关键词:唐栋

2022年国庆前夕,由唐栋编剧,南京市话剧团创排的向党的二十大献礼之作、话剧《小西湖》在江苏大剧院首演。在这部受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邀约创作、反映南京“小西湖”风景区老街巷“微改造”项目的话剧中,剧作家从小切口聚焦民生问题,以富有幽默感的轻喜剧风格完成了这部“小”题材戏剧作品的创作。作为曾“以其宏大的主题叙事和文以载道的精神内涵著称剧坛”,曾连续五次获得文华大奖,多次获全国优秀话剧剧本奖、曹禺剧本奖等,已创作话剧、舞剧、歌剧剧本等几十余部的作家唐栋,再一次用作品践行了他的创作理念,“新时代我们的创作要在思想继续‘向上’的同时,目光继续向下,选题要更多触及普通百姓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日常生活与他们关心关注的问题”。这是唐栋在近年来的创作中感受日益深切的一个问题,他说,“民生的视角很小,但切进去展现的还是时代的大主题与大情怀。”

话剧《柳青》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选题”

“离开时代的宏大背景去认识任何一段历史,都不可能准确。”2020年,收录了30余部精品剧作的4卷本《唐栋剧作选》出版,与此同时,受《剧本》杂志邀约,唐栋亦连续撰写发表了12期创作谈。在这组写于疫情期间的文章中,他对半个世纪以来与文学、戏剧结缘的人生、写作历程进行了回顾。“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脚印”“河水流走以后,石头还在那里”……借助这些文章的梳理,他想着重思考戏剧与时代、戏剧与文学、戏剧与生活的关系,“这既是一个回顾,也是一个小结”,通过这些思考,“我想把对戏剧创作的一些感悟和具体创作的经验含蓄地表达出来”。

“任何创作都脱不开时代的干系,剧作家要主动与时代保持一致性。”回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放下枪杆子、拿起笔杆子”创作的《祁连山下》《岁月风景》等一系列当代军旅题材剧作,到新世纪以来创作的《天籁》《共产党宣言》等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新时代的十年,唐栋深感在对戏剧题材难度的攻克中,对剧本思想境界和艺术性的追求也抵达了新的高度。从2012年讲述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在同各种错误倾向的尖锐斗争中,锻造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话剧《支部建在连上》,到2016年话剧《杜甫》中对“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的中国知识分子人生理想的极致书写,再到2018年话剧《柳青》中对作家应如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彰显,到2020年话剧《路遥》中着力表现作家对苦难的理解,表现人在苦难当中奋发向上,改变生活、命运的精神力量……十年来,从表现“英模”的话剧《麻醉师》《呼吸》,聚焦科技领域的话剧《苍穹之上》《今夜星辰》,到跨越不同艺术门类的歌剧《天下黄河》、舞剧《沙湾往事》等,在唐栋看来,他把当下时代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和阐释写进了剧作,用作品真切诠释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选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叙述”。

“文学性是戏剧创作的至高境界”

2019年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为纪念柳青逝世40周年而作的话剧《柳青》,作为唐栋与西安话剧院合作的第二部作品再度获文华大奖。包括此前已获第十五届文华大奖的《麻醉师》在内,接连几部作品的创作创新被业界誉为“用小说家的笔触刻画戏剧人物,使其具有了油画般的厚重色彩和立体感”。而“文学性”也被认为是唐栋剧本创作的重要特质。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军旅文学创作,到此后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戏剧创作,在两种文体创作间的转换让唐栋感到,“剧本的文学性是制约当下有影响力的重要作品是否能诞生的重要因素,而作家或剧作家在艺术创作上能不能打破文学和戏剧的‘边界’,融会贯通,则是影响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他看来,尽管戏剧创作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创作难度要大于小说,但两种艺术形式的本质是相通的,“对每一个具体主题的开掘、对人物深层次的刻画和塑造、对文本创作诗意境界的要求”等,是唐栋自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剧本创作时就一直持守至今的理念。

“在这一点上,莎士比亚、契诃夫和老舍、曹禺等中西方作家的剧本创作给我很大启发。”中国老一代作家特别是老舍剧本中“对小人物的细腻刻画、对生活的本真描写”,更坚定了唐栋对戏剧创作“文学性”的追求与对文学创作的敬畏之心。于是在进入以当代作家柳青、路遥为主角的话剧创作中,他更加注重剧作在文学性上的成功,“首先要写真实,真实地表现出他们对文学的认识、创作与追求;还要写感动,写那些深深打动我的、与我同时代有着同样生活经历的作家对时代的精彩描述与深度表达;还要写体验,把我自己对生活、对文学创作的体验都写进剧作里”。在唐栋看来,这既是一种创作也是一种传承,“陕北文化的深厚、陕北人性格中的倔强好强都表现在他们的作品里,对我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于是,“怎样才能把他们写好?”成为唐栋在创作中不断苦思的问题,成就“一个大写的人”成为其在剧作中想表现的,由“柳青、赵树理、孙犁以及路遥等几代作家留给我们今天创作者的宝贵精神财富”。

“用作品挖掘生活内在的深刻”

“柳青的《创业史》不仅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那样的农民形象,也给中国文坛奉献了极其独特的写农民的文学语言。”从柳青到路遥,在作家对作家文学形象的塑造中,唐栋也愈发感到戏剧创作的至高境界是语言,“写到最后发现最难的就是语言”。从讲好一个故事到塑造好一个人物,从赋予人物的精神状态、内心世界以文化和哲学的内涵,到最后回归戏剧创作的根本,即对台词、语言的写作,唐栋感到,回归生活、回归文学才是剧本创作打开艺术之门的根本途径。

今年,由唐栋编剧、广东省歌舞剧院推出的舞剧《沙湾往事》演出已超200场,该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作为第十五届文华大奖获奖剧目,也是继小说《三家巷》改编同名舞剧并获中国舞蹈“荷花奖”后由唐栋成功编剧的第二部舞剧作品。“在剧本创作中,我强调了对人物的塑造,为舞剧赋予了文化的内涵”,在他看来,这是剧本创作的生命之所在。“无论舞剧、歌剧还是音乐剧的创作,剧本文学性的传达都是激发编导演二度创作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剧作最终能否打动观众的关键。”

2022年,唐栋编剧的作品演出超200场的还有江西省话剧团演出的《支部建在连上》、西安话剧院演出的《共产党宣言》等,此外,《麻醉师》《柳青》《路遥》等作为西安话剧院的精品剧目,自创排以来,也从未停下全国巡演的脚步。“要为岁月长河创作能留得下的好作品。”唐栋说,这正是他这十年来以及未来创作的目标与主动追求。反映在题材选择上就是还要“目光向下”。十年来,在与不同院团的合作中,他一方面感受到了剧目创作的繁荣与戏剧创作队伍的整体向好,另一方面也感到,精品力作的相对缺失依然制约着行业的长远发展。他认为,“对于剧作家来讲,一定要有自己的选择与思考”,要像《茶馆》《雷雨》那样,“多从生活本身去找”那些与创作者的生活积累接近、能调动共通情感储存的好选题。

“好的作品首先要能打动自己。”唐栋说。如讲述我国国产战机研制的话剧《苍穹之上》,又如从生活的原生态挖掘戏剧性、表现科学家奉献精神的《今夜星辰》等,还有“写进了我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对生活的希望的《小西湖》”,在看似并不那么“沉重”的主题下,“在展现生活的喜乐同时亦能以新的视角发现生活内在的深刻,给新时代的生活实践带来艺术的思考与启示”。“目光向下”让唐栋找到了未来创作的主题与方向,在他看来,身为剧作家就要“去掉浮躁心态,要怀着高度的艺术自觉对待戏剧;要好好地观察社会、体验生活;要写自己的生活感悟、思想积淀和文化思考;要写戏,在写戏中成长,心无旁骛,并且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