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愿民族的血脉能呈超导态”
来源:文艺报 | 星河  2022年10月24日08:49
关键词:《超导》

20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三位量子科学研究者,让人们对量子科学的关注再度升温。其实还有一个物理学领域也被诺贝尔奖格外垂青,那就是超导。迄今为止,已有10位科学家直接因为超导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

所谓超导,简单说就是指在极低温下导体的电阻接近为零,这时电流通过导体几乎没有任何损耗。假如我们能实现常温超导,每年减少的损耗折算成金钱可以千亿计,所以各国对此项研究都非常重视。两年前的2020年10月14日,《自然》封面就登载了这样一条研究成果: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实现了0摄氏度下的超导。

其实早在1988年,就有一位作家在小说《超导》(《收获》1988年第5期)中,描写了科学家对于超导现象的前瞻研究,并在篇末以科幻的视角预言了常温超导的可能。这位作家就是钟道新。1997年,有着科研所背景的导演王冀邢将这部作品拍成同名电影,成为当时国内少有的描写科学家及其研究的电影。可惜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没有多少人记得。

在《超导》的故事里,作家描写了中国科学家与国外科学家之间一场互不知情的科研竞赛。其时中国的科研环境不尽如人意,没有人愿意支持过于前卫的超导研究,而想要独立研究却比登天还难。4名科学家萌生出有关超导的革命性思想后,不但要解决研究场所和经费等问题,还要面对来自社会的各种困难与障碍,甚至连料理老科学家妻子后事这样的问题也要想方设法自己解决……事事都很现实、很具体,而且以科研以外的麻烦居多。

与此同时,一名日本科学家和一名美国科学家也产生了同样的想法,但他们通过企业的高额赞助,得以在欧洲优渥的环境中安心踏实地从事类似的研究。每每看到这里,读者和观众无不为当年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艰难处境扼腕叹息。

在《超导》中,不但有精准写实的科研叙述,有细致入微的世俗描绘,也有用极为生动的语言所做的浅显科普。比如当科学家缺乏经费不得不去向私企老板筹款时,要向他讲清超导的概念实在太难,于是科学家拿起餐桌上的刀叉摆成平行线,介绍说这是一条马路,上面有拥挤的人群(电阻),(电流)想要通过会很费劲,除非让这些人安静下来;老板问用什么样的政策可以让他们安静下来,科学家回答说:低温,很低很低的温度,而这就需要很多钱——寥寥数语,就把超导的道理讲得明明白白。

即便是在这样极端不公平的比赛环境下,中国科学家通过独立思考与钻研,与美日科学家几乎同步登顶,可以说双方同时完成了完全相同的研究。但由于中国科学家的论文难以在第一时间发表,同时也无力通过实验予以证实,最终他们与诺贝尔奖擦肩错过……

同样遗憾的是,一直钟情于科技领域的作家钟道新,于2007年因病英年早逝,年仅56岁,也令人唏嘘不已。

如今中国的科研环境与投入与当初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各种先进成果也纷纷亮相世界舞台。但回首往昔岁月,却让人感喟不已,尤其是《超导》中科学家发自内心的愿望——“愿民族的血脉能呈超导态”,可以说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