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奋进新征程 喜迎二十大 《天津文学》2022年第10期|杨伯良:那片湿地,那片水(节选)
来源:《天津文学》2022年第10期 | 杨伯良  2022年10月20日09:02

在团泊洼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匹御马违犯天规,到八宝琉璃井饮水,因井水太深,只好下跪,不小心蹬掉一块井台星石,星石从天而降,上面保留了御马跪出的碓形小坑,人们管这块星石叫石碓,也叫灵石。石碓遇水深而不没,遭大旱则不竭,碓坑里始终保持一汪清水,因此被当地人奉为神石。灵石给团泊洼带来神奇,千年传说,百年风华,滋养了天津之肺——水韵团泊。

从天津市中心出发,一路酣畅,大约几首歌的工夫便可到达团泊湖,这里在地理上紧邻都市繁华,心理上却远离城市。团泊湖,给你的感觉足够阔达、足够诗意,让你久待的灵魂与理想的生活方式不期而遇。目光随独流减河逶迤东去,直奔大海。站在亚洲第一斜拉桥——团泊大桥上,向东望,烟波浩渺;向西看,水天一色。独流减河,团泊湖,不负风光,相映成趣。蓝天、云朵,飘逸于梦幻,呈一派幽雅之韵,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从古流到今。

可以说,团泊湖里每一滴水的积聚与消散,都演绎着中华历史与文化的清音余波。团泊洼的魂魄既浸润在湖水之中又飘拂在湖波之上,滋润团泊洼精神的是团泊之水;喂养团泊洼灵魂的,是千年文化的精髓和血脉。无论是穿越津郊大地还是行走在团泊湖畔,只要暂时忘却尘间俗事,就会依稀看到远走的郭小川蘸着碧波在继续书写《团泊洼的秋天》。团泊湖是属于水的,是水的肌肤和血肉凝成的。团泊洼的灵魂,需要文化来呵护!

湖畔傍晚,一轮如血残阳,将要浸入远远的西半天,含情脉脉地收敛了那耀眼的万道金芒。落日余晖,渲染着烟云,染红了团泊湖的水,染红了大地上各种物象,一切都笼罩在一片橙红之中。天边耸起的云峰,就像燃烧的蘑菇云或像藏宝的金山,金光粼粼的湖面上游动着一只镀金的渔船,正缓缓驶进那些金色的峰峦,引人生发金山探宝的联想。几只被霞光染红的野鸭,扇动着双翅向太阳的方向飞去,渐渐融入那彩霞之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竟然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团泊湖更显得大气磅礴、雄奇壮美却又百媚横溢!它是独具一格的城中之湖、绿色之湖、魅力之湖、天籁湿地、休闲之都。

捧起团泊湖的一抔水,你可以感受到温暖的呼吸,撷取团泊湖的一朵浪花,你更可以领略到深沉博大,情意绵长。而循着绿色的召唤,环湖穿行或荡游湖中,你更恰似置于绿色林海之中,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片芦苇、每一座小岛、每一块湿地、每一个鸟巢、每一处园林,都散发着独特的风韵与神奇。

为减少人的活动对湿地的影响,通过植树造林打造环湖生态隔离带。西堤禁止汽车驶入,周边架起护栏。与团泊湖紧邻的团泊新城东区和西区,近在咫尺,绿树相隔,却是两样天地,城区的繁华与湖畔及湿地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大自然的美,在这里尽情摇曳其神姿仙态。宽广的水域、丰富的湿地植物、独特的沼泽草甸,群鸥嬉戏,树绿花红,处处如诗、如画,如语、如歌。看不尽的风光奇秀、流光溢彩,令人如痴如醉!

团泊湿地属天然内陆淡水湿地类型,因其面积较大,保存完好,不仅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目录,而且是华北平原保存最为完好的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因而被誉为天津之肺,犹如一颗明珠,璀璨耀眼。这是一个极为罕见的天籁之苑,湖水澄碧、百鸟歌唱、珍禽游弋、草木繁茂、鲜花盛开,好一派动人风景。

秋天是个有风的季节,湿地在风中坚韧而又凄烈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芦苇翻涌着绿色的波浪在风中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我们的目光,偶尔几只惊起的鸟从这片绿色深处蓦然飞出,在寂寞的长空留下一串若隐若现的鸣啭和翩然渐远的飞翔。众多的鱼虾龟蟹和逐水草而来的迁徙候鸟,为这里点染上美丽的记忆,带来生命流动的乐章,土地、水面和天空为它们营造了一个纯美的世界。远处,似乎永远都在沉默的大鸨安静地伫立在一旁,对现实的世界充耳不闻,坚守着自己的心事,活在那一份千年不变的情怀之中。笨拙的野鸭终于难以抵挡天空的诱惑,在夜晚没人注视的时候,带着自己的梦想,第一次“扑啦啦”扇动起沉重的双翼,在大地和天空之间找到了第二种生存方式……

这就是湿地赋予它们的幸福生活,而湿地也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生活有了柔美的意境,去除了最初的荒蛮和野性,希望风再起,共享心灵的“湿地”。一切的景象,都在记忆中重现,在湿地里得到重合,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湿地是一种向往;在风景旖旎的湿地,城市是一种憧憬。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文明?城市若象征繁荣,湿地便是心灵的港湾。

走进湿地,一片碧澄澄的湖水扑面而来。湿地内天净水碧,芳草萋萋,灌木丛丛,在草丛绿海中,群鸥嬉翔,野鸭戏水的场景时常出现,使游人驻足长观,留连忘返。

风中的芦苇声势浩荡地摇着,苇波的巅峰,闪电般刺眼的白,波的低谷,柔软的青,青里泛出的绿,站在土台上遥望四野,漫无边际的秋风呼啸而过,沐浴其中的芦苇发出快意而激荡的沙沙声,这里没有城市的车马喧哗,没有人间的处心积虑,生存回落到生命最初的澄明状态,自然与物种和谐的交融重新在我们的心中刻下深深的感动,随着风的脚步走入湿地深处,蓦然发现在精灵们生活的世界之中,早已被我们遗忘的一种生活。

团泊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东亚——澳大利亚和中亚——印度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时空交汇点和重要中转站,是众多珍稀濒危水禽的迁徙停歇地、繁殖场所和越冬地之一,每年有数百种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由此可见,团泊湖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鸟类保护的重要基地。

团泊湖以丰富的浮游植物、底栖动物、鱼虾资源和优越的栖息环境吸引着千千万万的鸟类来这里栖息路过,有的干脆就在这里过冬。许多难以谋面的国家一类保护鸟类如东方白鹳、黑鹳、大鸨等也成为这里的常客。冬季是不少候鸟迁徙的季节,它们自北南下进行着一场繁衍、生存之旅。白鹳、大鸨、灰鹤等珍禽在此驻足、嬉戏、觅食,呈现一方灵动的画卷。那些天鹅、灰鹤、白鹭、骨顶鸡、苍鹭、银鸥等或优美地在水面静立,或潜入水中捕鱼捉虾,或在水天之间展翅翱翔,呈现出一片和谐的生态景象。尤其是青头潜鸭在团泊湖的出现,证明了“自古鸟儿最聪明,偏向好山好水行”这一经典名言。鸟类保护区负责人颇为自豪地说。据专家介绍,青头潜鸭曾是亚洲分布广泛较为常见的鸭类,由于繁殖区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以及人为的捕猎,导致数量逐年下降,目前全球种群数量已经很少。青头潜鸭在团泊湖湿地的出没,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团泊湖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水质。

秋天的团泊湖,是白天鹅的家。清亮的空中,一群群白色的鸟儿在飞舞、盘旋。天空是净的,阳光是净的,鸟儿的羽毛也是洁白的,构成一幅幽静和谐的画面。一叶小舟驶过碧波荡漾的湖面,进入一片茂密的芦苇荡中,泛起的涟漪轻轻拍打着湖中的芦苇,水动、苇动、心动。两旁的芦苇碧绿青翠,它们晃头摆脑尽情地享受着清风的抚慰。

独流减河大堤也就是团泊湖北大堤直贯东西,堤坡绿树成林,似巨大的臂膀,遮挡、拢护着团泊湖,气势蔚为壮观。

北堤公路上,汽车飞驰,间或有人走过,显得那么悠长而寂静,踩着满地柔软的落叶独行,在时间深处,会有一抹纯净的夕阳如约而至,还有那些静静地停泊在岁月倒影里关于生命和光阴的故事。缘于一份心灵的牵引,让我们想到了当年的郭小川,他的著名诗篇《团泊洼的秋天》让团泊洼名扬海内外,成了这片土地的精魂,为团泊洼增添了无边的诗意。树影婆娑,斑驳着一首团泊湖独特的曲水流觞。流觞寥欢,勾勒天际,莽莽苍苍中,乾坤落落,仆仆尘月,多彩的遐思便蔓延在无边的苍茫之中。

进入湖区,然后绕湖而行,所到之处,满眼都是绿,环湖大堤形成了一道绿色长城,为团泊湖筑起了天然屏障。那些高高的白蜡、栾树、榆树绿意盎然,矮的金银木五彩斑斓。还有竹柳、柽柳和构柳等几十种树木和地被植物,形成高低错落和水岸交互映衬的景观。

团泊人追求和梦想诗意团泊。什么是诗意团泊?显然不是生活在冷冰冰的水泥钢筋筑成的小楼里,一日三餐,看日出日落。而是在生态理想的环境里,能够和历史、古人、文化、艺术等优雅地进行沟通、对话、交流,能够在超越功利目的,文化密集的精神家园里享受人类创造的浪漫和绚丽,从而真正提升幸福指数和生命质量。

文化源于生活,其宗旨是服务社会和大众。文化是有根的,根在民众和社会,文化又是开放、兼容的,贵在面向世界,突破地域的界限,封闭的文化没有生命力。文化又是创新的,魅力在于出奇制胜,墨守成规的文化没有生命力。

水,赋予了团泊大地生态灵魂,在无数生命的滋养下,团泊湖便成了一块真正温润的“宝石”。

……

(原载于《天津文学》202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