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刊物以外的文学人生 ——豆瓣与我的文学十年
来源:文艺报 | 邓安庆  2022年10月08日09:14

最近十年来,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相比较传统作家通过在刊物发表作品走上文学舞台来说,很多更年轻的创作者,都是在豆瓣网上被人所熟知的。他们在豆瓣上发表自己的作品,进而被“豆友”(豆瓣用户之间都喜欢如此称呼对方)看到和推荐,更进一步的,被入驻豆瓣的出版方看到,得到了出版的机会。这一批创作者,大家都称呼他们为“豆瓣作家”。他们成为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新生力量,逐渐走出了豆瓣,其中一些人在各大文学刊物、文学奖项等方面都有亮眼的表现,我个人也算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2007年大学毕业,由于毕业的院校不好,又加上学费未缴清,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导致找工作非常困难。到了2009年,去到一家木材厂工作,做的是不喜欢的事情,心情很苦闷。我从小就喜欢写作,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工作后。但是木材厂里没有任何同好,写的东西也没有人看,直到有了“豆瓣”改变了我的生活和写作。这个时候,朋友说有个豆瓣网,在上面有很多写文字的人。按捺不住好奇心,我也注册了一个豆瓣号。那时候没有想到,它对我的影响竟然会有这么深远。一开始,我把过去写的文章发在豆瓣日志上,可是没有人去看,也没有任何回复。这样的情形并不意外,我反而会去关注那些被推荐过来的“豆友”,他们写的文章一再让我惊叹,他们的讨论也让我学习到很多知识,甚至改变了我的写作方式。豆瓣上真是卧虎藏龙之地,很多才华横溢的“豆友”,他们在自己的日志里发表作品和评论,在日志下面热烈地讨论和探讨。他们的眼界、学识和个性,都不断打开了我的视野。慢慢地,人生中最重要的朋友都在这里认识,从线上发展到了线下。它也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平台,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刷豆瓣,睡觉前最后一件事情也是刷豆瓣。我有时候忍不住回复他们,跟他们一起就一篇文章进行切磋。他们也认真地跟我交流,给我很多建议,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逐渐地,在不断地碰撞中,开始知道自己想写什么样的作品。

不光是我自己,很多人都在这样的碰撞中,对自己的创作有了新的理解。比如作家沈书枝,她在豆瓣上写她安徽老家的生活,深受大家的喜欢。她笔下的乡村是真实可触的,有精确翔实的细节,这点远远把乡愁的牧歌书写甩得远远的。她的《八九十枝花》就是豆瓣文章的合集,其记忆力如此好,能把那些细碎的片段连缀成篇,又能跳脱出来,不煽情,不让人起腻。另外一位是胡子,他曾在南太平洋的库克群岛生活了两年,其间他用文字详细地记录了自己的生活。他是一个很有天分的写作者,细碎的生活和闪动的情感,很容易成为流水账,在他这里却自成一派,没有雕琢气。在“唠叨”的笔触后是无边的寂寞感。我尤其喜欢书中的风景描写。还有一位作者是有鹿,我非常喜欢她发在豆瓣上的小说,一晃神之际,是有鹿小说中迸发的美感。她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淡淡地扫过,无论是说话也好,做事也好,故事总是次要的,它只是为了让那种无以名状的心绪才存在。那些心绪,便在一晃神之际从日常的裂缝中逃逸出来,弥散在与故事无关的事物上。

包括豆瓣在内的一系列网络平台都具有类似的互动性,但豆瓣有一点非常难得:它聚集了很多出版界和期刊界的朋友。你只要在豆瓣上持续地写,且受到友邻们的喜欢,就会有发表和出版的机会。当时豆瓣推荐机制是:如果你的日志被很多人推荐,它就会把此篇日志置放到首页,这样所有使用豆瓣的人都能看到。接着,就会有很多“友邻”来关注你。随着关注你的人越多,你的文章被看到的几率就越大。就像是滚雪球一般,关注人数上涨,出版方也就会注意到你,如果觉得你写作的内容符合出版条件,便会来联系你出版。我在出版第一本书之前,已经有不少豆瓣友邻就是如此“出道”的。像上面提到的沈书枝、胡子、有鹿,也都是这样出版了第一本书。

豆瓣给了我发表和出版的机会。2010年,我写了一篇《村庄的时间》,被一个“豆瓣红人”推荐,紧接着开始有陌生的友邻来推荐和点评,随后又有很多人来看,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鼓励。以前在本子上写,写完后给老师和同学看,他们在文章后面留言;后来在博客上写,也只有同学和同事会来看看;现在好了,在豆瓣上写,会有特别厉害的老师过来说你写得不错,这个鼓励直接的结果是又继续写下一篇,下一篇大家又说不错,立马写第三篇……那段时间,完全沉浸在创作的愉悦中,每天都在构思之中,散步、吃饭、睡觉都想着下一篇可以怎么写。趁着这股源源不断的激励,我一口气写了十几篇,豆瓣的关注量也随之上去了。到了2011年上半年,收到某家出版方给我发来的“豆邮”(豆瓣上用来发邮件的工具),问我是否有意向出版作品。我当天就答应了出版方,整理好了过去创作的作品,发送给出版方的编辑。2011年年中,人生中的第一本书《纸上王国》出版。这在之前完全是想都不敢想的。

要知道,我之前不认识任何文学杂志和出版社的编辑,除了读书时在一些作文期刊上发表过作文,没有发表过任何小说,出版更是不敢想象。现在通过豆瓣,居然实现了出书的梦想。写作是需要鼓励的,如果你写了,发表了,有人喜欢了,对自己来说会是很大的肯定。朋友问:“如果当初你写的文字没有什么人去看,更别说发表出版的事情,那你还会继续写下去吗?”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我以前接触过四五十岁还在写作的作者,他们过得很苦闷,感觉是在一个黑乎乎的隧道里走了很久很久,开始前头还有一点点光在吸引着他,到后面这光渐渐地淡下来。一个作品,总是需要读者的,否则你不知道自己写得怎么样。但是很多情况下,作品写了也就写了,没有人看,像是野山坡上的一朵花,开了也就开了,谢了也就谢了,没有人知道。无人问津,但还想继续写下去,精神当然非常难得,可是实际很难有几个人能坚持下去。

而豆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通道。很多人通过它,走向了专业写作的道路。我还记得拿到《纸上王国》样书的场景:因为是周六,快递员没有把样书送到木材厂来,等得实在是不耐烦,便打电话问清楚快递点的位置,转了三四趟公交车冒着大雨跑过去,终于拿到了人生中第一本书。那一刻的激动和兴奋,至今难忘。十来年过去了,我已经出版了8本书,渐渐地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写作的道路。而这条道路的起点,是豆瓣给我的。

当然,不止像我这样的作者受益于豆瓣带来的机会,豆瓣也因为众多作者的参与,创造了丰富的可能性。一个网站的生命最初是程序员们设计出来的,它的活力却是由用户来维系的。如果不是一大批作者不断地来到豆瓣写作,也很难想象它能发展到今天。作者与平台互惠,好的作品会因此而更多地产生,最终读者也是受益的。通往文学之梦的道路有很多种,而豆瓣这些年来成为“文学新人”亮相的重要平台,其影响力不容小觑。期待更多热爱写作的人,可以在豆瓣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