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个维吾尔族诗人的新疆表达——评狄力木拉提•泰来提诗集《一路向南》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李东海  2022年09月23日16:41

内容提要:诗集《一路向南》呈现了新疆维吾尔族诗人狄力木拉提,在当下新疆维吾尔族诗歌中所做的一种诗歌突围和诗歌探索的创作实践。在生活和文化背景的驱使下,诗人狄力木拉提为新疆维吾尔族的诗歌写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样本。由于在诗歌主题上的厚重和深刻,从而使诗人的表达方式,很自然地实现了一个新疆维吾尔族诗人对于新疆和祖国的诗意表达。

关键词:狄力木拉提 《一路向南》 诗意表达 当代性文化元素

《一路向南》是作家出版社2017年中国作协“民族作家出版工程”里的一本诗集,作者是新疆维吾尔族诗人狄力木拉提•泰来提。狄力木拉提是新疆维吾尔族诗人中直接用汉语,进行诗歌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诗人之一。狄力木拉提•泰来提的诗集《一路向南》,可以说是新疆当代维吾尔族诗人对于新疆情怀的一次具有探索性的诗歌表达。诗集《一路向南》选辑了诗人近年来所写的近87首诗,以《北疆篇》《南疆篇》《维度篇》三辑编出,比较集中和有代表性地呈现了诗人狄力木拉提对于新疆情怀的诗意表达和当下新疆维吾尔族诗人的写作水平。诗集以新疆北疆、南疆地理空间的分布转移为动态性轴,以自然风貌、人文历史的变迁内容为静态性的描述对象,对新疆大地展开了诗歌的文学表达和艺术描摹。诗集以诗人对于新疆大地的情感为主题,不仅讴歌了一个当代新疆维吾尔族诗人对于美丽新疆的挚爱,还深刻诠释了新疆人民在祖国大家庭里的自豪与幸福感。新疆,是一个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的地方,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维吾尔族文学是瑰丽的奇葩,特别是新疆维吾尔族诗歌,一直有着悠久的传统:诗人多作品多,内容丰富文化包容。

然而,今天新疆维吾尔族诗人的历史包袱也很沉重(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诗人也是如此),很多维吾尔族诗人依然沿袭古典的“格则勒”和“柔巴依”格律进行创作,再就是沿用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歌颂体”一味地抒情歌颂,诗风陈旧,诗歌的表达方式单一、固化,诗歌的内在韵致和魅力大为失色。但是,以狄力木拉提•泰来提、艾尼瓦尔•艾合买提等为代表的维吾尔族诗人,他们以汉语诗歌写作为特点,较早地吸取了当代诗歌的艺术表达和时代精神,将新疆的维吾尔族诗歌,进行了一次突围式的探索,让新疆的维吾尔族诗歌,有了一种实验性的样本。因此我说,诗人狄力木拉提的诗歌写作及诗歌探索,是一种有意义的诗歌创作的践行,他的《一路向南》是这种诗歌探索的文本呈现,下面,我就诗人狄力木拉提的诗集《一路向南》,做三个方面的阐述。

一、诗人狄力木拉提的生活文化背景

狄力木拉提20世纪60年代初,出生在一个维吾尔族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母是1958年西北民族学院同班毕业的大学生。诗人狄力木拉提的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在伊宁市的汉语学校学习,自小喜欢诗歌和绘画。中专毕业后分配去了哈密铁路局子校教学。再后来,由于诗歌写作与翻译的出色能力而调入新疆文联。近年又去南疆喀什的麦盖提县驻村工作组驻村三年。诗人狄力木拉提生活、工作的地域轨迹是:新疆西部的伊犁大草原伊宁——(出生地和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地)——新疆东疆哈密(最初的工作地)——新疆北疆乌鲁木齐市(新工作地)——新疆南疆喀什(驻村工作组的工作)。

从他生活和工作的地域轨迹可以看到,诗人是沿着一个“S”型的轨迹,走遍了新疆的天山南北。对于新疆是有心灵深处的感知。而他的写作又是经历了由汉语到维语的学习、写作的这样一个特殊过程,这是新疆维吾尔族作家和诗人少有的经历。狄力木拉提的阅读和写作,主要是汉语阅读与写作。他翻译过近年新疆大量维吾尔族作家、诗人的作品,还重新翻译了《福乐智慧》①,他了解维吾尔族诗歌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也了解世界诗歌与中国当代诗的发展现状。这为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探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背景,打下了深厚的语言文字创作的基础。他的文学实践,是一个维吾尔族诗人的汉语诗歌创作,再将维吾尔族诗人的维语诗歌翻译为汉语。在这样的诗歌写作和语言文字的翻译转换中,他悟到了当代诗歌艺术的表达方式与呈现风格。于是,他在自己的诗歌写作中,开始了有异于传统维吾尔族诗人的诗歌风格和艺术表达。他在《一路向南》的自序里说:“自幼学习汉语的我,很多年来一直在用汉文进行文学创作,力图用我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感悟,用朴实而大胆的创作手法,让我的个性在笔下的湖光山色里驰骋,创作出不同于他人风格的诗歌,这或许是我的材质决定的。如果说我的身份是维吾尔族,或者说我的血脉里流淌的是维吾尔人的血,但我兼容的内心世界和信马由缰于多重文化的软件系统,表明我肯定是一个除肉体以外的一切都是混血的杂种。当我的许多族人在竭尽全力试图找到自己的血统、历史、文化以及民族心理方面的纯正性的时候,我却发现我的情感、灵魂、智慧以及内存的历史文化、宗教体系、审美情趣和处世之道,都具有鲜明的多样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应该是一个复合体。”②

质言之,他的生活文化背景决定了他诗歌创作的风格和艺术表达,从而使诗人狄力木拉提在今天新疆维吾尔族诗歌的创作中有一种新的风格和探索。

二、《一路向南》的诗歌主题与文化元素

诗集《一路向南》的诗歌主题在整部诗集中都格外地凸显:一个维吾尔族诗人,出生在新疆、成长在新疆、学习和工作依然在新疆,因此从血脉里流淌出的那种对于新疆大地,新疆各民族人民的挚爱之情,汹涌澎湃,这是热血之爱!诗集中的每一首诗,都充满了新疆大地、民族交融、社会生活的文化元素。

诗集的第一首诗《我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首诗《美丽新疆》,像是诗集的门扉,它让我们看到了房间里典雅的环境和主题精神,它也非常具体和生动地表现了《一路向南》的诗歌主题。在《我与大自然的关系》一诗中诗人写到:

我想

用远山的矿脉

提炼我所需的钙质

用土地的容忍融合我的肌体

用荒漠与戈壁的粗矿合成皮肤

用岩石拼接我的骨骼

用纵贯天下的古道生成血脉

用岁月的沧桑催取软骨

站立出一个可以感知冷暖的躯体

诗人站在大自然的面前,面对新疆大地:那富饶的矿脉,那粗犷的戈壁与大漠,那夏日的骄阳与冬日里的皑皑白雪,让诗人站在新疆大地腹地,热爱新疆!新疆大地是生产诗人和养育诗人的母亲,这是做一个新疆诗人的前提和基础。诗人用诗向我们阐释了这一原则性的主题。

草原是我浓密的秀发

湖泊是我深邃的目光

四季是我的情感交替

昼夜是我的态度表白

阴晴是我的情绪波动

艳阳是我的笑容

明月是我的幽静

花香是我的心情

鸟语是我的心声

冷暖是我对世界的感知与体验

高耸的冰山是我冷静的头脑

这种自然的呈现,强烈的抒情,让诗歌的内涵逐渐丰厚和深刻。虽然诗人的喻体方式有点简洁,但没有减弱诗人对于新疆这种“母子”关系的诗意表达。这是一首45行的诗歌,以抒情和描述为主,也用了大量的排比,使诗歌情绪的节奏,步步紧逼。在诗中,诗人与自然的这种物我相溶的愿望,在诗歌文本中得到了生动体现。而《美丽新疆》一诗,又从渊源出发,向我们说明了诗人热爱新疆的根源:美丽壮阔的新疆。

作者在诗歌中以深情的笔调描写了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塔里木河、伊犁河,“你一路高歌是写在我心中的诗篇/一首古歌在祖国西边缠绵悠长”。

从那时起

缕缕春风自东方吹来

让这片土地在温暖中绚烂如花

俯瞰人间疆域辽阔

沸腾的群山驰骋在西部原野

横卧在大地的天山呦

你的冰峰雪岭,像一把天琴的主弦

弹奏出伟大时代的高亢旋律

横卧在大地的天山呦

你的冰峰雪岭,像一把天琴的主弦

弹奏出伟大时代的高亢旋律

巍峨雄伟的昆仑山啊

你的亘古谜团是千年胡杨的眷恋

深爱足下的春绿秋黄,岁月流淌

美如画卷的阿尔泰山

你的碧水清泉是天马神驹的摇篮

让阿肯的情歌在马背上传唱

悠悠长河塔里木呦

你的沧桑波涛激荡着萨塔尔的缠绵

维吾尔人的梦想不再是挂在墙上的壁毯

东去西流的伊犁河

你一路高歌是写在我心中的诗篇

一首古歌在祖国西边缠绵悠长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文化视野和地域元素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激发。三山夹两盆的新疆地貌,塔里木河、伊犁河的生命之源,诗人在讴歌大自然中将自己对于家乡新疆的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静静升华。诗人的叙事、抒情在一级级的情绪阶梯上舒缓地提升。因为谙熟故土,所以才爱的自然真挚。这就是一首诗能被诗人写好的内在诀窍。我们再看《美丽新疆》的下半部分:

源自天界的喀纳斯啊

你的一汪清澈洞穿我心灵的呼唤

让我的血脉里流淌着火红的血浆

横梗西南的帕米尔高原啊

响彻云霄的鹰笛让塔吉克的舞步

如风如电,蔑视苍穹

……

我爱你洪荒如宇的大漠

我恋你沧桑如歌的传说

木卡姆是我的纵情表白

刀郎舞是我的奔放情歌

天马用鬃毛洗刷天空

牛羊用乳汁哺育牧歌

我爱你阿肯的激情抒怀

我恋你长调的苍劲自白

我歌唱你勇敢的玛纳斯马蹄声声

我要舞动你花儿的四季盛开

我爱你,美丽的新疆

我爱你,迷人的天堂

这是一首52行的诗,作为讴歌美丽新疆的抒情诗,不算长。但由于诗人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想象,让这首诗激情洋溢,内涵饱满,抒情自然。这是“根性写作”的样本。由于新疆的美丽,一个新疆维吾尔族诗人,深深地爱上了新疆,这是新疆儿女对于新疆母亲的爱!而新疆文化元素的呈现,不是通过嵌入或后缀的方式,而是自然而然的涌现:如“壁毯、萨塔尔、鹰笛、唢呐、阿肯、牧歌、草原”等词的组织与造句,让《美丽新疆》生动具体,感人心肺。《美丽新疆》一诗的内在结构和逻辑推进,也是在这种对于新疆如对母亲一样的挚爱情感驱力下,一节节攀升。在新疆,每个人都会被它的博大和辽阔所震撼。爱新疆,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正如诗人狄力木拉提所说: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地球板块碰撞的声音,可以看到来自远古的故事演绎,可以触摸到风的足迹,感悟空旷带来的寂静。你可以用它们铸就你的体魄,完善你性格中缺失的部分,用以支撑你的灵魂,在辽远中拓宽你的胸怀。这里的豁达能让你学会开怀大笑,蓝天白云滋养你的热情与真诚,这里的辽阔让你无法笑里藏刀”③。

《我与大自然的关系》和《美丽新疆》是诗集《一路向南》的扉页或闪闪发亮的那双眼睛,当打开诗集,我们就看到了新疆美丽动人的那双眸子。《美丽新疆》一诗,在一定意义上说,可以算是诗人狄力木拉提的代表作。无论是诗歌的思想境界,还是诗歌的艺术水准,都代表了诗人这几十年的诗歌创作水平。

诗集《一路向南》是由《北疆篇》《南疆篇》和《维度篇》三辑构成,共编选了诗人狄力木拉提的87首诗。在此,我遴选一部分诗作及诗句,就诗人的诗歌艺术、主题表达和文化元素这三个方面做一浅显的阐述和解读。一个新疆维吾尔族诗人表达对于新疆大地母亲的爱,是诗人狄力木拉提的诗歌主题,但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诗歌的构思、意境的营造,诗句的提炼上,实现了自己诗歌文本的轻松自然,浑然天成,这让他的诗歌主题大放光彩。

(一)《北疆篇》以点布面,步步为营

诗人狄力木拉提对于新疆大地的讴歌,是从点出发,由具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策略方式,表达诗人对于新疆的挚爱之情。作为局部新疆的阿尔泰草原,他从禾木这个点出发,抓住禾木晨曦的那一瞬间的光芒,展开他的诗篇,“朦胧的晨曦/展开雾一般的羽翼/与我的意念相符”(禾木晨曦)这是诗歌表达方式中的“兴”,在《文心雕龙•比兴》中,刘勰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人在诗中是要通过“禾木”这个地理坐标,这个物象,表达新疆宁静悠然的美丽。在新疆北部阿尔泰草原,有一个叫禾木的村庄,它宁静得如若处子:“散落于山谷的木屋/仿佛酣睡的醉汉/不知哪家的炊烟袅袅/伸开懒腰缓慢浮起。”禾木晨曦的安然,在草原升起的“袅袅炊烟,安卧的奶牛,酣睡的醉汉”的景象里鲜活如初。这让我想到一个哲理性的句子:“爱,是静静的抚摸。”对于新疆的爱,这种静静抚摸草原,抚摸禾木的感觉,让诗歌鲜亮起来。诗歌的感情表达,不是通过大量的形容词和名词的烘托实现的,而是以动词和一些副词的情节描述实现的。在《阿勒泰》一诗中,诗人的情绪,由点(禾木)转入面(阿勒泰)的叙述、抒情:

相对停滞的时间

改变不了风的野性

它像一匹远古的野马,拒绝驯化

阿勒泰,从外太空陨落的天体

久远的乳名,漫长的延伸

有谁知道

白哈巴,还未出嫁的少女

她在民歌的溪流边饮马

和绵绵细雨探讨女性的温柔

——《阿勒泰印象》

作为行政区域的阿勒泰地区与作为地理坐标的阿尔泰山脉,在我们的视域里都是草原的意象,草原在新疆风吹草低,然后看到的是牛羊满山。无论是大山里的野马,还是白哈巴那未出嫁的少女,一片温柔的草原和森林,足以让你进入诗歌的梦乡。

《赛里木之韵》也是诗人狄力木拉提有代表性的一首体量较大的抒情诗。赛里木湖作为新疆西天山的高山湖泊,碧蓝如海。

我猜想

假如你是从天外陨落的钻石

你的蓝色该是哪般模样

或者说你是一滴天泪

你的咸涩又在哪里

……

我猜想

月亮或许是你梳妆的镜子

黎明时方显你俊俏的美

初升的太阳

在藏蓝的湖面划出一条发迹

燃烧的波光

犹如远行的驼队燃起的篝火

唤醒五月的山花在风中摇曳

——《赛里木之韵》

开头的这几节诗歌,由猜想来转入对于赛里木湖幽静和美丽的转喻之中:“天外陨落的钻石,拓疆者的银盔,远行驼队燃起的篝火。”作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这个坐落在西天山山腰间的神秘湖泊,被诗人以这些美丽的意象所比喻,诗人怀古望今,思绪万千:

赛过最美的瓦尔丁湖

里约的巴西也不过如此

木屋并非是你奇妙的点缀

湖光与山色或许是萨满的摇篮

如茵的绿草从远山流淌

野花与蝴蝶的婚礼热闹非凡

散落的毡房如雨后的草菇

古老的那达慕

被一层层涌浪推向岸边

阵阵清风

如马尾制成的琴弓

空灵而悠远的马头琴如痴如醉

赛里木湖的韵致,被诗人以“萨满的摇篮”“马尾的琴弓”等生动意象来表现。当我们乘车从G312连霍高速穿过果子沟段,就会与赛里木湖相遇。山间是中国西部最大最高的高架桥,山下是碧蓝如洗的赛里木湖。诗人的脚步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移向西部的西天山脚下,行走越远,诗情越浓。在《喀拉峻草原的山花》一诗里,这种对于大自然的歌颂,对于诗歌意蕴的提炼,诗人有着一种本能的嗅觉:

我选择一处平缓的高坡

低矮地站在野花丛中

看那漫山遍野的蓝紫、橙黄

想不出她们为何如此芳香烂漫

诗人在喀拉峻草原,被西天山高山草原上的山花迷醉,无论是追问还是感叹,都无法表达喀拉峻草原对于诗人的惊叹!其实这也是所有来到喀拉峻草原的人们共同的感受。大自然的那种亲近悠然,会使人们忘乎所以。生活的沉重,工作的压力,事业的艰辛,都会让人透不过气来。但是来到大自然中,无论是山地、草原、大漠、湖泊,都会使人忘记苦难和忧伤,忘记所有的苦闷和不快。

在《北疆篇》的这一辑中,还有《唐布拉的暗示》《北疆烽燧》《山北的泉》等篇目,也集中体现了诗人与新疆大地的这种母子之情,当然更是以大量的西部文化元素来呈现这种儿子对于母亲的深爱。天山以北的草原、牧场、山花、湖泊,让诗歌沉醉,那些充满泥土气息的词汇和语言,让诗人从笔中自然流淌出诗歌的清泉。北疆是诗人出生、成长和工作的地方,也是滋生诗人诗歌灵感的地方,北疆的地域风貌,文化元素,深深浸入了诗人的诗歌文本,这会让读者流连忘返。那么,新疆的天山以南呢?南疆,诗人在喀什的麦盖提县驻村三年,对南疆人民的生活了如指掌,也对南疆充满了诗人的真诚之爱,这也是诗人将诗集命名为《一路向南》的缘由。

(二)《南疆篇》由近及远,深入浅出

当诗人在2015年3月走进南疆,承担驻村使命的时候,南疆的一切就映入了诗人的眼帘,他的身心必须走进南疆。于是,他开始了他诗歌由近及远的书写、记录,这是他三年的心路历程。《走进南疆》是一首长诗:“初春,仿佛天刚黎明/我们飞跃群山/梦想的翅膀掠过大漠天空/南疆三月/黄沙还未落定,视野茫茫/羞涩的大地迟迟不肯露面。”这是长诗的第一节,其实这也是新疆南疆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幕。由于北面是高耸的天山,南面是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西南是绵延不绝的帕米尔高原,东面又是甘青荒漠,整个自然环境非常恶劣:降水稀少,荒漠千里,浮尘天气笼罩了南疆的大半时光。因此,生活在南疆的人民,生活环境是非常艰辛的。诗人在诗中说到:“三月的南疆,黄沙还未落定,羞涩的大地,迟迟都不肯露面。”三年的驻村工作和生活,让诗人更深地了解了南疆和南疆各族人民的真实生活。“我们走进乡村/弯曲的土路和树影交织/因为空旷,给足迹留下了空间/路边的水沟干渴见底/炊烟是村落与田野的分界。”新疆南疆乡村的现实生活,进入了诗人的视野,成为诗人的诗歌主题。南疆的自然地貌、民族风情和文化元素,不断地涌入诗人的诗篇。“我们走进田野/四月已在村头落户/小麦绿出了经验,能和人交谈/树木新芽讲述过冬的艰辛/眉飞色舞的小鸟四处报喜。”在漫漫风沙里,诗人的眼底是走进村头的四月,是露出田头小麦的新绿,是四处报喜的小鸟。热爱,是诗人内心深处永远的底色,歌唱美丽,是诗歌的永恒主题。诗人对于南疆的理性认识,在工作和生活的时光里不断提升。生活是诗歌的根本主题,也是诗人灵感的触发之源。“我看到五月蝴蝶翻飞/六月蝉鸣,七月啼鸟归巢/八月的巴扎翻滚热浪/艾特莱丝羞涩缠绵。”在写到南疆五月、六月、七月和八月的这一小节时,我们看到《诗经•豳风•七月》一诗的影子:“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④诗人在学习现代汉语诗歌的写作中,在不断吸取着《诗经》的营养。狄力木拉提是一个能够主动吸取各民族文化精神的维吾尔族诗人,兼容并蓄,文化包容使一个诗人的视野,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基点上。这种整合能力在《于阗后史》一诗里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于阗后史

和田人的语言像玉石一样

羊脂、青黄

柔润而光滑

短小的驴车穿梭行进

乡下路上

一群蚂蚁守着一团新鲜的粪球

它们的方言里也有“艾纳!”

墨玉河畔

一个古老乡村从山谷里流淌

我深信

那里有一条通天的土路

高大的桑树,宽阔的溪流

或许农家门前的烤馕炉余温未尽

一群失学的麻雀叽叽喳喳

谁家的少女该出嫁了

跨过火盆,红毯依旧完好

通向洞房的路上划过一条彩虹

或许,那是一片宁静的桃园

信守贞操的堡垒

不会因为棉花丰产

玷污灵魂的信价

我们依旧需要行使善良

迎接远去的燕子在屋檐下筑巢

无论我们是人是鬼

走出去多远

身后永远是家园

这首短诗,精致而丰厚,是诗人短诗的精品。结构自然搭建,句式油然而生。内容又以“于阗后史”的方式呈现,从而让我们看到一个现在进行时的“和田史”。“羊脂、玉石、驴车、桑树、烤馕炉、地毯”等词成为诗歌的一砖一瓦,将一部南疆和田的生活史,摆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亲切,更让我们感动。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三节,感情含蓄而丰富,使诗歌的语言节制而语境鲜活。《我的南疆》一诗的情感和思想,延续着诗人的这种情怀,让我们再看这首诗的前三节:

守望湖沼的渔夫抛出渔叉

收获了几条大河

渔网上晒着一团烈日

独木舟上却挑着一轮明月

夜夜篝火的日子被熬成了酸奶

比胡杨还要苍老的老翁

搀扶着门前的朽木

遍布塔克拉玛干的红柳

是从尼雅出逃的少女

织锦在茫茫原野上的艾特莱斯

小河村依旧在迁徙

我们只是在追赶岁月

就像滚滚流沙

顾不了身后的桑蚕时代

渔夫在撒网,胡杨在流泪,尼雅的少女穿着艾特莱斯绸在追赶着岁月流失的光阴。这也是一首短诗,但内涵是丰富多彩的。诗人的“南疆”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萦绕在诗人的脑际和眼前,他要把“我的南疆”刻入大脑的沟回,要把这种对于新疆大地的情怀,植入自己的血脉。

诗人狄力木拉提的诗歌地理,是从新疆的北疆、东疆,到南疆。北疆的草原、东疆的戈壁、南疆的大漠,三山两盆的地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蒙古族等各民族文化的元素,各地自然景观的风土人情,都让诗人乐此不疲写入诗中。

(三)《维度篇》远望大地观照新疆

诗人在诗集的第三辑《维度篇》里,收录了他写新疆地域以外的诗歌。诗人的行走不止在新疆,诗歌的写作也不止在新疆。诗人走过西藏、青海、厦门、上海等几乎所有的内地城市。诗人不仅在观光内地的风景和人文,也在思考和学习内地的生活和文化。他把这些汲取的精华写成诗歌,呈现给了我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维吾尔族诗人眼里的呼伦贝尔、西藏、青海、上海、北京和厦门。

第三辑里《呼伦贝尔的秋雨》像一首描写呼伦贝尔的小夜曲,轻轻的微风,含情脉脉的絮语,夜空里的月光。这是与新疆不同的地域,是漠北草原的城市,季风从草原上吹过,恋歌从呼伦贝尔唱起。“我梦中的呼伦贝尔/假如我是一只羽翼丰满的候鸟/迁徙或留恋/羽翼是下一首永恒的悲歌”,热爱大自然,也会热爱人类和我们孜孜以求的生活。诗人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反观我们新疆西部的草原。诗歌的语言,极为轻松自然,诗歌意象,单纯厚重。再看诗人的《青海湖》:

格萨尔王胸前的蓝松石

高原上的一杯波光圣水

天边的群山手牵手

它们的舞蹈,醉倒了青稞酒

格桑花该出嫁了

望不到边的神措

藏蓝色的波纹起起落落

高高的天葬台上经幡飘动

那是晨风在祈祷

荡漾在比天还要辽阔的湖面

初升的太阳是最好的导游

这是当年我们一同前去西藏、青海采风时诗人所写的一首诗。诗人在格萨尔王的故乡,在圣洁的青海湖边,在格桑花的高原,诗歌的泉水喷涌而出。当我们遇到美的时候,诗歌会自然从诗人的笔下涌流而出,成为感人至深的诗行。青海湖美丽动人,清澈无比,这被诗人用心地记下、写出,成为一首让我们诵读和记住的诗篇。这与诗人在第一辑里所写的《赛里木之韵》一脉相承。而《大海的回音》则是诗人面对大海,在大海的回音里诗人听到了俄罗斯、欧洲、美洲那文学和艺术的原声,被这文学和艺术的原声所振奋,油然而生写下了大海的诗歌。此时,我突然想起了普希金的《致大海》一诗。普希金写下《致大海》的时候不知是一种什么心情,但我们在诗人狄力木拉提的《大海的回音》里看到的,是他的思绪万千,感慨万分:

清晨,天边

一部蔚蓝色钢琴

层层海浪,跳跃的键盘

被一夜海风调准了音

月姑娘露出一丝弯弯的羞涩

坐在缓缓拉开的天幕下

《海鸟戏浪》是她新作的曲谱

满目红光的大指挥家

身着红色燕尾服,准时出现

一曲震撼世界的海魂曲奏响……

我静静地聆听那首天奏的神曲

凝望,凝望海天一线的辽阔

一只海燕,口中衔着高尔基

拿去喂养它在峭壁上的风巢

另有一只,名叫柴可夫斯基的信天翁

歌声悠悠,寻求一份孤独的尊严

一个被遥远了的遥远

一份被命运了的命运

从海的那边,洋的彼岸

一群不相信贝多芬死去的海鸥

吟唱着拉美的百年孤独

或许,加西亚•马尔克斯

此时,正苦闷地坐在安第斯山脉

无桅的云帆

高高升起在艾特玛托夫的木船上

或许,他们总想把他们的落日

重新升起在大海的晨曲中

大海会使一个维吾尔族诗人精神振奋,浮想联翩。高尔基的海燕、柴可夫斯基的奏鸣曲、贝多芬的《命运》、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都像海浪涌向诗人。诗人将这些浪花,编织成一束《大海的回音》的鲜花,敬献给热爱大海的人们。一个离海最远的诗人,写下了一首对大海最爱的情诗,这像一部摄像机的镜头,由远及近地定格了诗人的形象。诗歌是不容许诗人内心的虚情假意,诗人对于大海的爱,像一个初恋的少年。

《维度篇》就这样由远及近,远望大地,观照新疆。诗人把对新疆的爱,延伸到了内地。让一个维吾尔族诗人,把对维吾尔族的爱,深入到对中华民族的爱;把对新疆的爱,扩展到了对祖国大地的爱,从而让一部诗集,完满地落幕。

三、当下新疆维吾尔族诗人的诗歌突围

当下,新疆维吾尔族诗人依然是风起云涌,各显风采。由于我在新疆文联的《西部》和《民族文汇》两本纯文学刊物担任过诗歌编辑,在新疆作协创联部负责过创联工作,也编选过几部新疆当代诗人诗歌选本,对于新疆少数民族诗人还算了解,特别是维吾尔族诗人。活跃在20世纪50—80年代的维吾尔族诗人的诗歌作品,全部是由新疆的几位老翻译家翻译的,像老诗人尼米希依提、艾勒坎木•艾合坦木、铁依甫江•艾里耶夫、克里木•霍加等诗人,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以高昂的激情,投入了讴歌新中国的诗歌创作历程,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国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诗歌的艺术表达上,除了沿袭传统的“格则勒”和“柔巴依”格律诗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诗歌道路是他们诗歌创作的基本风格。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里,又一批为吾尔族诗人涌向潮头,你追我赶。但维吾尔族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诗歌风格依然是大多数诗人的模本,他们自然而然地走入旧有的窠臼,难以自拔。格则勒和柔巴依是在十世纪左右从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西域地区的一种格律体诗歌。格则勒律诗要求每两行为一组,形成双行形式,以五个双行或七个双行为多,头两行必须同韵,以后隔行押韵,最后一个双行必须出现作者的名字;柔巴依律诗也就是四行格律诗,也叫鲁拜,即绝句或四行诗,它要求一、二、四押韵,每四行为一个独立的诗篇⑤,在王虹翻译的《鲁拜集》里我们也能看到详尽的分析。⑥从沿袭和传统的继承方面,新疆维吾尔族诗歌,受尤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乐智慧》与阿合买提•玉格乃克的《真理的入门》的深刻影响,这就像我们的汉语诗歌深受唐诗和宋词的影响一样。汉语诗歌从唐诗宋词走过元曲,走过明清到了现代,最后被白话诗即现代汉语诗歌所突破。中国新诗一百年,在曲折的行进,特别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异军突起,改变了过去陈旧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而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反叛与革命,又让中国新诗,走在了文学艺术的前面,中国诗歌走向了与世界诗歌同步的快车道,无论是在艺术思想上,还是在表达方式上,都有巨大的飞越。维吾尔族诗歌的发展前行,今天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文学是生活和社会的,它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今天有许多的维吾尔族诗人在探索这个问题,有用母语写作的实践者,也有用汉语写作的实践者。在2000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飞石——当代维吾尔族青年诗选》,是对新疆维吾尔族诗歌的发展与成就所进行的一次展示,对于过去那种“空洞的说教、抽象的概念、劝喻性格言”的诗体进行了突破,但对于老一辈诗人作品中的那种长篇抒情和格言体的说教,依然没有太大的改观。用汉语写作的维吾尔族诗人,其代表性诗人狄力木拉提•泰来提、艾尼瓦尔•艾合买提、艾贝保•热合曼等对此做了很大的努力,成效也显著,在此,我就诗人狄力木拉提在维吾尔族诗人的诗歌突围与突破,做主题性的简洁阐述。

在中国诗歌史中,维吾尔族诗人用汉语写作的出色诗作有很多,譬如坎尔曼的《忆学字》《教子》;萧观音的《伏虎林应制》《绝命词》;贯云石的《采石歌》《思亲》;萨都拉的《山中怀友》《寒夜闻角》等,他们的诗歌水准,不差于当时代的汉族诗人。而在近现代用汉语写作的维吾尔族诗人不算太多,在当下,维吾尔族诗人狄力木拉提以汉语写作,在维吾尔族诗歌的突围中所做的努力和突破是一个样本。后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突破格则勒、柔巴依的格律诗

在狄力木拉提的《一路向南》中,没有格则勒与柔巴依的诗歌文本。狄力木拉提翻译过《福乐智慧》,他谙熟《福乐智慧》里大量的格则勒与柔巴依作品,也翻译过许多新疆维吾尔族诗人的格则勒和柔巴依,但他没有沿袭这种维吾尔族常用的格律诗体。在维吾尔族诗人中,用格律体写石榴的诗歌很多,无论情诗还是咏物诗,在《福乐智慧》和《十二木卡姆》的唱词里比比皆是。而诗人狄力木拉提的《南疆石榴》却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从季节的花蕾里

走向渐渐冷却的秋风

贪婪的婴儿

吮够恒星的乳液

多子多孙的家庭

过着冬眠的日子

热带丛林里的织巢鸟

倒挂在秋天的枝干上

喂养蜂蝶

没有语言,祈祷的眼神

挤坐在红顶寺里

一群透红的卵蛹

裹着厚厚的外衣

秋日里取暖

梦破碎了,她们撒落一地

最怕笨手笨脚的人

春情萌动的少女

一个个殷红的小嘴

吻一下,她们就泪流满面

这样的季节里

总该有人分娩

这种轻松自由的现代诗歌,文字清新自然,充满现代生活的艺术气息。这是诗歌的一种突围和进步。学习传统是为了更好的现在,我们从传统的格律诗中学得诗歌的意境和手法,在时代的艺术思想中反映生活的审美意象。

(二)放弃格言体和劝谕诗

在传统的维吾尔族诗歌中,格言诗和劝谕诗很多,分量很大。直白和过于理性的说教,让诗歌的感性审美损伤很大,因为它消解了诗歌的美学意义。在《福乐智慧》和《真理的入门》里,大量的说理,使诗歌成为了哲学的附庸。就是现在依然有大量的维吾尔族诗人在承袭这种以诗代理的写作方式,从而让诗歌失去了诗歌生动形象的艺术美。诗集中的《行走》一诗,本来也是一首哲理诗,它要说明的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靠彼此的相互扶持。但在诗中,我们没有看到他的直白说理、格言式概括和哲人的劝谕,他避免了这些:

从爬行到站立

我们改变了态度

直到学会行走

懂得旅行的意义

从黑暗走向黑暗

光明只是生命的过渡

终极行走

无论我们选择怎样的方式

还原方向

生与死

永远都是独来独往

只在来去之间

我们选择同行

——《行走》

(三)摆脱冗长的抒情与叙事

他的诗歌也摆脱了摆脱冗长的抒情与叙事,用意象、通感、拟人等多种表达方式,使诗歌生动、形象、让读者产生共振和共鸣。如《山北的泉》是一首描写景物的诗,按照传统的写法,可能就是大量的抒情和叙事,但在诗人的笔下,物我互换,人草互转,在意象的升华中,北山的泉,清馨诱人,自然亲近:

被云雾催眠的小路

风干的雨洗绿荒山

松柏踩在岩石上

无绳的攀岩

成年山羊把云挑在犄角上

倾听风吹的牧笛

碎石和小草

荒诞无稽的风雪

谱成小曲

涌出山谷

山下的溪流旁

一只小山雀

守在岩缝的清泉边

湿润歌喉

满身苔藓

出门的农家孩子

背一捆柴草

一座雪山

一顶毡房

一片柔情的白云

母亲挤奶的牛羊

把风唱成山歌

年幼的草妹

嬉笑离别

山谷里响起悠远的情歌

清澈的季节

白云是山泉放飞的信鸽

一棵迎风草

头顶插一朵失眠的兰花

潮湿的泪

清晨总挂在草妹的睫毛

总之,《一路向西》作为诗人狄力木拉提在维吾尔族诗歌中所做的突围和探索实践,是一次有意义的诗歌远行。这就像他在诗集《一路向南•自序》中所说的:“这些年来,我一直想倾力打造一本如意之作,但始终有一种并不尽兴的感觉,这也难怪,就算有神来之笔一说,但凡人毕竟是凡人,我也一样。”诗歌之路是没有天涯海角的,我们每一次的诗歌远行,都是一次尽心尽力的梦想之旅。诗歌艺术就是在这种诗歌的行走中创造文本,打破文本,提升诗歌的美学意义。诗人狄力木拉提做了,虽然不算一种成功的努力模式,但它却是一种努力的方式。

注释:

①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狄力木拉提•泰来提译,民族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

②狄力木拉提•泰来提:《一路向南》,作家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

③狄力木拉提•泰来提:《自序》,《一路向南》,作家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

④陈子展:《诗经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94页。

⑤新疆人民出版社编写组编《维吾尔族古典文学作品选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5页。

⑥[波斯]莪默•伽亚谟:《鲁拜集——世界上最美的诗歌》,王虹译,花城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页。

[作者单位:新疆文联]

 

[网络编辑: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