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生活、生命与精神——论晓风长篇小说《湖山之间》的思想蕴含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刘璨 刘家思  2022年09月23日16:40

内容提要:小说《湖山之间》既表现高校内部的复杂生活,又展示校外广阔的社会生活,承传了“五四”文学和1980年代知识分子小说的创作传统,思想意蕴非常丰富。小说描写融入了作者强烈的生命体验和终极关怀,深刻地表现了个体生命中爱与崇高、爱与宽容、爱与奉献以及自强自立、独立自主、自信自尊的重要意义,赋予作品很强的哲学意蕴。小说具有很强的正能量,显示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精神。

关键词:晓风 《湖山之间》 思想蕴含

新世纪以来,涌现了许多学者型作家,他们以自身十分熟悉的高校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一大批描写高校知识分子人生的小说,形成了一个创作热点。这些作品将现代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推到了一个新阶段。晓风就是这方面重要的代表作家,他创作了《职称》《开局》《第三种人》《岗位》《回归》《课题》《换届》《事故》等一系列作品,以独特的艺术眼光审视了社会巨变中的高校现状以及高校教师的人生状态,反映了高校乘着时代巨轮震颤前行的状态,显示了强烈的担当精神。这些作品深深地感染着读者,给人深刻的启迪。晓风2021年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湖山之间》,则刷新了作者以往的创作的面貌。这部作品虽与其以往聚焦高校内部生活的创作有承接关系,但其发展变化更加明显。他将眼光从“墙内”的高校延伸到“墙外”的社会,既表现高校内部的复杂生活,又展示校外广阔的社会生活,从大兴安岭林区写到美丽的江南西子湖畔,从杭州写到了武汉,其表现视阈十分宽广,这就比之前的创作更有深度,思想意蕴也更丰富。吴义勤对这部小说有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小说体现了作家更敏锐开阔的艺术触角,更热切的现实情怀,更大的文学野心和更自由的驾驭题材的能力,语言干净雅致,有古风诗韵,又不卖弄、不做作、不炫耀、没有学究气,小说有着非常丰厚的知识性和思想容量,也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1

一、展现人民百年生活史

《湖山之间》以主人公杨小倩在985高校——东海大学求学和做辅导员的人生遭遇与其母亲张大凤的人生历程为线索,双轮推进,在时空交错中集中描写了大兴安岭林区一家四代人的奋进史,生动典型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百年生活史,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百年来的心路历程,折射出了中华民族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与时代主潮。可以说,这既是一部家族史,也是一部民族史。

《湖山之间》的历史记忆与现实书写,是在时空交错的两个故事文本中完成的。小说的主体文本是两个,一个是张大凤的故事,一个是杨小倩的故事,这两个文本有时交织融汇。正是这样,小说完成了意义的预设。英国学者巴特勒说作家“将文本置于一个为我们认可的世界(即所谓‘真实存在的’)中,方法是为它建构一个语境,它使明显荒诞无稽的东西富有意义”2。围绕张大凤讲述的故事与围绕杨小倩讲述的故事,在历史与现实的纵横交错中构成了一个语境——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演变的语境。正是在这个语境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真实的世界——我们国家近百年的沧桑巨变,让我们洞视了中国人民近百年的生活史。20世纪30年代,张大凤的爷爷为了生活,十几岁就闯关东,从胶东平原来到大兴安岭林区,成为伐木工人。但他壮年时为救误闯山林的牛犊被刚锯断的大树砸断了腿,成了残疾,奶奶又瞎了眼睛,一家人的生活非常艰难。于是,他们一家只能再往大兴安岭深处的林区去讨生活。1977年,大凤父亲张土根带着双亲和四个儿女再往大兴安岭深处走,成为国营林场有编制的伐木工人。一家八口的生活开始稳定,蜗居在一间低矮的平房里,两个大炕用一道土布帘子隔开,外面的炕上睡着爷爷奶奶和她的两个弟弟,里屋的炕上则睡着父母与大凤三姐妹;餐桌上唯一的菜肴是炕边大缸里腌着的酸菜,日复一日的高粱面、窝窝头和苞米茬子粥,连餐桌与凳子都是父亲就地取材自己制作的,生活仍然非常艰苦。然而,搬到林区的第50天,36岁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了,一家人的生活再次跌入痛苦的深渊,没有工作的大凤母亲担起了赡养一家七口的重任。后来,在伐木五队的队长和林场厂长的帮助下,大凤母亲顶替成为林场的职工。大凤家这种困苦的生活,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民生活的基本状况,也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基本现实,显示了很强的典型性和历史穿透力。

然而,晓风的小说创作总是以一个学者的理性和公允的态度去感应现实,体验人生。他不是以挖掘社会的阴暗面或落后面为能事,而是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精神,与时俱进,“以客观的立场逼近现实、描述现实”3,显示了纯正的现实主义立场,也许这就是他更大的文学野心所在。正是这样,他在长篇小说《湖山之间》中通过对张大凤与时代同步的命运史和心灵史的描写,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张大凤就是踏着这种改革开放的时代节拍成长起来的,她家的困境也是随着国家的发展而改善的。1981年,大凤中学毕业考上银行学校,立即改变了家里的生活,毕业后回到林区工作,每个月将工资拿给母亲,卸下了母亲沉重的负担。她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代潮流中发奋读书,不断进取,克服了重重叠叠的阻力,健步走出苍莽林区,最终实现了人生三级跳,成为金融系统的一位标杆白领,而她的家庭及家族也踩着改革开放的鼓点,在艰难曲折中渐次摆脱了命运的拨弄,走向和谐与幸福。

小说在跨时空的艺术架构中描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波澜壮阔的历程,而且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表现了国家组织管理的水平和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卓越能力。杨小倩是喝着改革开放的蜜汁成长起来的现代青年知识分子形象,是张大凤一家发展水平的标志,不仅从大兴安岭的林区来到了有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的西子湖畔,在国家顶尖的学府东海大学求学和工作,置业落户,实现了从闯关东的流浪者、林业工人到美丽江南的东海大学工作者的身份转变。小说透过她的人生遭遇和心路历程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从物质到精神的日新月异的面貌,反映了国家繁荣昌盛的景象。杨小倩作为张大凤的女儿,之所以从小能够接受很好的教育,中学毕业后考入东海大学这所著名的985高校,从北方林区小城来到自古繁华的江南西子湖畔,毕业后又留校工作,就是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普惠到了中国人民,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存环境,激活了人民的精神,形成了一种敢闯敢拼、创新发展、团结奋进的现代精神。小说描写了迎战新冠疫情的动人场景,表现了中国人民东西响应、南北协同、积极奉献的感人事迹,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在高速发达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主人公精神,展现了国家在各种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中的卓越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和谐友爱的亲密关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力量。

小说是一种艺术符号,是一种隐喻,其思想意蕴埋藏在文本的巧妙组合之中,需要我们去揣摩和品味。2009年,陈思和在给人作序时指出:“我以为,以家族史的斗争兴衰来折射中国现代史的多重理解,是近二十年来中国长篇小说的一大特征。《白鹿原》首创民间证史的模式,以后这类题材及其创作方法上是沿着这个传统而来。”4这个论断似乎可以借用来审视10年之后问世的长篇小说《湖山之间》,不同的是《湖山之间》没有写斗争史,但是以家族史来反映社会历史是异曲同工的。虽然《湖山之间》的用力似乎不在展现民族发展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但是在主人公的人生历程中巧妙地埋设,展现湖山之间的壮丽景色,这是祖国大地的诗性隐喻,因此它在描写人物命运遭际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百年的生活史和民族发展历程。正是这样,小说释放出很强的社会正能量,显示了一位踏着改革步伐成长、成才、成就事业,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政策实惠的学者文学家持重的姿态与阳光的品格。

二、守望民族精神大厦

文学是人学,是关于人类的表达和书写。这种表达,是发出人类的欲求、理想和希望;这种书写,是记载人类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印迹。卢梭指出:“人类的第一法则就是关心自身的生存,最需要照料的就是人类自己。”5我觉得,这里的生存应该包括人的精神。如果人不能拥有一种精神,就没有活气。一个优秀的作家,在书写人类生存状况时必然会展现时代精神,表现人的精神状态,寄予着主观的理想与期待。晓风是一个学者文学家,对于时代的思想精神是执着关注的。《湖山之间》在描写中国人民近百年的生活史的同时,也对当下民众的思想精神状态进行大胆而冷峻的审视和表现,深切地守望中国人民的精神大厦,显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精神。

晓风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又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创作传统和1980年代知识分子小说创作传统,高度关注国民精神状态,总是怀着一种热切的理想,以精心的艺术构思描写国民精神,给人们以警示和启迪。这种思想指向融入了双线并进、交叉融合、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段运用之中,也表现在巧妙的诗性描写之中。如前所述,小说的故事情节是两条线索推进的,但这里的双线并进只是叙事上的外在形态,对比反衬则是思想精神上的粘合点,这是作者的叙事策略。在这里,作者埋伏的思想取向——对于民族精神的强烈关注和热切呵护,是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张大凤堪称精神模范。她虽然出生在一个物质生活十分贫困的家庭,但是精神却不贫困,反而闪出耀眼的光辉。她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努力前行。她从大兴安岭林区小镇一路走来,从小经受着饥饿、疾病、丧父、辍学、强凌的苦难,但不管什么时候,都坚忍不拔,奋发追求,不断进取。对待工作,她恪守职责,一丝不苟;处事能够公私分明,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待人总是宽厚温婉,不偏不倚。在她的人生历程中,主题词就是方正守则、克己奉献、淡泊自守和知足常乐。所谓张大凤,就是张展翅膀奋飞的高洁的凤凰,是不同凡俗的。同时,作者以诗性化的艺术构思表现了这一点。当张大凤去银行学校读书时,她的母亲就将家里一只笨重的方木箱子给她带上。这个方正的木箱子,就是一个意象,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品格的象征,又是张大凤精神品格的暗喻,也是她如何养成这种精神品格的意象表现。她带着这个方正的旧箱子在身边,实际上隐喻着她始终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正是因为传承了这种精神,所以张大凤始终能够保持着健康向上的精神搏击风风雨雨,奋力进取,一路走得很稳。可以说,张大凤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从大山里飞出来的凤凰。这个形象,典型地反映了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部被称为晓风“第五部高校题材的小说”6延续了其高校知识分子题材创作一向的批判性取向。与以往不同的是,他既不是专注高校内部,也不是专门聚焦于现代大学体制,而是将“墙内”与“墙外”结合,不仅描写教师的卑琐人生,而且聚焦国民精神的裂变。蔡家园在评论《湖山之间》时用“博观约取”“情深意长”两个成语来概括它的特点7。前者自然是指它取材上的特点的,后者则是指它思想意蕴上的特点。我觉得小说“情深意长”的意蕴恐怕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作者跳过故事表面,深埋在文本故事缝隙中的内涵,这就是对国民精神撕裂与“三观”扭曲的关注与焦虑。对一些人思想精神的撕裂和价值取向的撕裂与倾斜,小说进行了深刻的表现。这是通过文本中的多重对照彰显出来的。首先是张大凤与金刚强两个贫寒子弟的对比。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张大凤贫穷而不失精神,主导着她的人生路向,本世纪出生的金刚强贫穷而精神撕裂。金刚强自幼一帆风顺,备受娇捧,忘却了自己是寒门子弟,极端的荣耀感催生了盲目的自尊,以致在强手如林的东海大学不适应,自卑、孤立、敏感、多疑、脆弱的负面强占了他的精神空间,最后在堕落与绝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其次是陈思卿与张大凤这两个大学同学的对比。张大凤职位小而严守纪律,义正词严拒绝了王董事长行贿的10万元。而作为省工商银行副行长的陈思卿职位高却思想精神裂变了,法纪观念淡泊,虽然退回了张树功行贿的20万,但还是因受贿100万而身陷囹圄,表面看是被丈夫闺蜜反复攻击而倒下的,实际上是她的思想精神和价值取向出了问题。这是公私不分、人情与纪律不明、权利与底线不清的思想观念主导的结果。三是1980年代大兴安岭林区小镇中学与当下著名的985高校东海大学的对比。林区中学虽然小,却是一方精神圣地,为了张大凤能够考取更好的学校,校长和班主任三番五次登门劝导,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困难;然而东海大学则污浊不堪,人际关系紧张,不仅学生干部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学生猎艳逐色、争风吃醋之风盛行,而且一些教师和领导的精神思想和价值取向也失去了可以师表的风范。这里既有作为青年长江学者的管理学院副院长高岚教授抄袭剽窃科研成果的学术腐败,也有作为长江学者的管理学院著名学者刘教授的学术猎色的道德丑剧,还有胡书记对下属的装腔作势的严苛本相。高岚副院长的学术腐败虽有学术不规范的原因和人才评价制度的漏洞,更重要的是她被功利心泯灭了道德感;刘教授之所以能够打着学术的幌子纵情女色,自然与他拥有国家赋予的各种头衔和桂冠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他的三观出了问题,是思想腐朽、精神堕落、道德沦丧而造成的;胡书记对下属耍手段,摆架子,显威风,也是思想上不能正确认识的原因。朱寿桐说:“晓风把大学里面那种具有某种江湖气息的东西挖掘出来,并对它进行一种浑浊的、浑沌的和浑厚的把握,这样一种把握,体现小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8实际上,更重要的是深刻地展现了国民精神撕裂的状态。这种描写,显示了作家对于国民精神价值的守望和期待,表现了强烈救世的心愿。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些不和谐不稳健的杂音或者缺陷,是精神思想撕裂和价值取向倾斜导致的,这种状况也影响他人的精神思想和价值取向。如何做到精神守正、思想清正,张扬社会正气,作者也予以了独特的探索。小说通过杨小倩这个现代青年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似乎给人们提供了答案。杨小倩是张大凤精神性格的传承人。母亲张大凤对她的教育非常重视,赋予了她深厚的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为了让杨小倩得到更好的教育,张大凤学“孟母三迁”,她在杨小倩小学毕业前一年调到了县支行,让她从林场小镇初中进入了县城初中。三年后,又在她入读高中的前一年调到了地区分行,让她进入了地区重点中学。然而,张大凤不仅重视找一所好学校,稳定她的成绩,而且重视她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重视对她进行传统文化熏陶。杨小倩要到东海大学上学时,张大凤举行了一个简朴的文化交接仪式:把自己上学时带走的木箱和母亲临终前买回的皮箱一并拿到杨小倩面前,再次向她讲述了那段家史。杨小倩表示“继承家族的艰苦奋斗精神就行了”。显然,这种精神是祖传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再传承。张大凤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里传承下的,现在传承给即将到东海大学求学的女儿杨小倩。她说这只木箱子“稀罕着”的,是“闯关东时代的历史文物”,自然是一种不怕困难、坚忍不拔、奋发追求的精神传统的象征。正是这种传统教育,使杨小倩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获得了饱满的精神力量,使她能够在东海大学不因自己来自林区而自卑,而是奋发努力、积极进取,成为优秀学生,与金刚强迥然有别。无论是在高院长、胡书记以及陈书记等领导面前,还是在刘教授的情色诱惑面前,辅导员李淼等同事的竞争面前,以及班长们的阿谀、张无忌等学生的调皮、金刚强等问题学生的不合作问题,都能进退有度,担当包容,冷静自处。在处理金刚强自杀事件时,也能够理性地承担,渡过了难关。可以说,不管遭遇何种风风雨雨,她都能淡定自守、坚忍不拔。显然,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焕发出了精神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孕育着无穷的人生智慧。显然,小说为国民涵养精神正气指出了路径。

《湖山之间》以双线并行的融合交汇和对照映衬,显示“批判与守望并持的反思态度”,表现了对于国民精神价值的理想和期待,不仅仅是“呼唤大学精神的重新建构”9而且是在为国民精神价值体系的回正而呐喊,寄予着热切的家国情怀。可以说,小说展现民族文化的精神力量,显示了文化自信,体现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艺术特征。

三、呵护人类生命终极意义

小说是关于人类的叙事,对于个体生命意义的探寻,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探寻的一个母题,长篇小说《湖山之间》对这一母题进行了生动典型的艺术表现。众所周知,在人类历史上,不管是文学家,还是哲学家,都没有停止过对于人类生命意义的探寻,各自都有不同的发现和主张。对于文学家而言,以满腔的热情执着于人类关怀,是文学本身的要求,也是作家自觉的选择。晓风的小说总是融入了强烈的生命体验,表现生命的终极意义。长篇小说《湖山之间》深刻地表现了爱与尊严、爱与崇高、爱与宽容、爱与奉献以及自由、自强、自立、自尊,对于个体生命的重要意义。

爱情是文学中的常青树,文学离不开爱情书写。因为生命离不开爱,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小说《湖山之间》中有多组关于爱的镜头,以其生动感人的描写,充分展示了爱的丰富的意蕴,但作者通过对崔叔叔与母亲(张大凤的母亲)的爱情的描写告诉我们:虽然爱是一种生命冲动,然而它不是任性的,不是猥琐的,不是自私的,而是崇高的、奉献的,是宽容的、有尊严的。张大凤的母亲与崔叔叔的爱情是集中的反映。崔叔叔是林场食堂的大厨,已经丧妻。大凤的母亲38岁守寡,顶替病逝的丈夫后在林场食堂给崔叔叔打下手。两人相爱是很正当的,但是大凤母亲有种种顾虑,只是一直像兄妹一样相处着。崔叔叔便把自己的爱深深地放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牵挂着大凤的母亲。不仅时时处处关照和保护着她,而且知道她家里生活困难,总会一年到家里来几次,大包小裹地送来家里紧缺的米面果蔬。大凤母亲刚住院,他就急忙拿着钱来,第二次又带着大补元气的老山参来,每次都带着东西来看她。他还爱屋及乌,不仅会带来散装白酒和用油纸包着的油炸花生米,与平日爱喝却喝不到的爷爷对饮起来;大凤收到银行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他高兴地带来两瓶御酒圣元春酒与爷爷对饮;大凤去上银行学校,崔叔叔将他心爱的军用水壶送给她。大凤母亲自然体会到了崔叔叔的爱,她也爱他,几十年经常将他的被子、衣服洗得干干干净净。但是,她怕遭别人指指戳戳,更怕子女心里不舒坦,坚决不和他发生关系,崔叔叔就尊重她,无怨无悔地默默守望这个知冷知热、重情重义的妹子。崔叔叔虽然也常常有生命的冲动,有性的欲望,偶尔有一些动作表示,但始终不强求,直到她去世。大凤母亲临终前对崔叔叔致谢,说后半辈子遇上崔叔叔是福分,受他这么大的恩惠,对不住他,亏欠得慌,说“下辈子……给你当牛做马!”崔叔叔用半辈子等她的爱,最后还没有得到一个“爱”字,一丝失望掠过,马上转为伤心,为即将失去这位心爱的人而伤心。他用手指为母亲抹去眼角的泪花:“你胡说些啥呀,让娃娃们笑话!如果有下辈子的话,咱做你的亲大哥,你做咱的亲妹子!” 母亲病逝后,崔叔叔还将自己的侄女介绍给大凤闷葫芦似的大弟二龙,帮九泉之下的母亲了却一块心病。这是多么深挚的爱啊!在这里,小说给人们树立了一座爱的丰碑:爱,不是自私的占有,而是默默的奉献,是一份宽容和等待;爱,不是无所顾忌地寻求自己的快活,而是紧贴着一种道德感,是肩负着一份责任;爱,不仅仅是流淌着的鲜血与激情,而是一份充满理性的崇高的感情,是一份自尊。

小说《湖山之间》广阔地描写了现实,反映了丰富的人生,展示了鲜活的生命律动,还带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正直而淡泊地活着,坚韧地一路前行,是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也是最美好的事情。这是以多组互涉性的人物故事传达出来的意蕴。“文本互涉不是,或不一定只作为文体的装饰性补充,相反,它有时是构思和写作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10陈思卿是一个生动立体的形象。她家庭背景好,自身能力也很强,做人做事有情有义,富于人情味。但她是一个不甘淡泊的人,走向领导岗位之后,就不能理性地管好手中的权力,违纪违法,被判刑入狱,最终明白了人生的要义。她对张大凤说:“我现在非常羡慕你,羡慕你的淡泊自守、知足常乐,从人生的终极意义上说,你其实比我成功!”这种赞美,显示了作者对正直而不求名利、淡泊处世、坚韧前行的生命意蕴的肯定。生命本身是个体的,但生命的意义具有社会性,它是以人类的生命行动来实现的,这种行动总是与社会关联的,或多或少会遭遇外在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一种意志力。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一个人到了懂事的年龄,就能够判断怎样才是保护自己的最佳方式,于是他就成了自身的主人。”11个体具有理性的认知与意志力,就能把握生命欲望与冲动,小说《湖山之间》以典型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这一点。杨小倩从大兴安岭来到东海大学读书、工作,不管遭遇何种风雨,哪怕是摊上金刚强自杀事件,都勇敢面对,努力做好工作,最终走出了人生的困境。与之相对应的是,金刚强来到东海大学,立即产生自卑感,失去自信,而考试成绩垫底后,不是坚忍不拔地努力,而是沉迷于网游,自我消沉,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抑郁自杀。这恰恰反衬了坚忍不拔,自立自强,在人的生命旅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小说《湖山之间》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并没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主观性框架,而是在人物命运的旅程书写中自然地显示出来,具有很强的现代意味。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理想欲求与行为选择彰显出个体生命的价值意义,但这是以自尊和自由为前提的。小说描写了张大凤、杨小倩和金刚强等三个主要人物的命运历程和心灵史,虽然他们各自的命运不同,但他们的人生行动对个体生命意义做了比较深刻的解读。它告诉我们:自尊是个体生命旅程中必须坚守的重要意义。张大凤不仅是银行系统的学习标兵,也是一个业务熟练、能力很强的干部,这给她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同时,她还是一个美女,常常使一些人对她垂涎三尺。县支行行长对她紧追不舍,以副行长职务相许,可是她毅然拒绝,坚决维护自己的尊严。杨小倩也像母亲一样,是个美女,硕士答辩主席刘教授看到她就主动要她去读他的博士。当她去找刘教授时,发现刘教授当初所谓的“聊得好”可以调整已经安排好的博士录取指标是一个试图占有她的诱饵时,便有礼有节地拒绝了刘教授的“好意”,维护自己的尊严。金刚强出身贫苦家庭,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几个月都不沾肉味,同学老师都要帮助他,但他不仅拒绝了同学张无忌的帮助,而且拒绝了辅导员杨小倩的关心和学校的困难补助,以维护自己的自尊。显然,在作家晓风看来,维护自己的尊严,是生命路程中最具有意义的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小说通过金刚强这个形象的塑造,也告诉我们,在人生历程中,维护自尊,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必须理性,不能愚妄。他不接受学校师生的帮助,将自己孤立起来,以此抗衡世俗,实际上愚妄的,并没有维护他的自尊,而是显示了难以掩盖的自卑感,实际上是一种偏激的行为。正是这种愚妄的自尊心害死了他。他向女生王某某求爱不成,自尊心受到沉重打击;他与高中同学私会不成,再次感到没有了尊严;当室友张云鹏说他睡过了女生王某某时,他就更感到失去了自尊。最终,跳楼自杀。显然,小说告诉我们,在个体生命旅程中,如果将自尊愚妄化和偏狭化,就会成为生命的危害,失去本来的生命意义。由此可见,小说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又拥有了现代性的思想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小说思想意蕴的丰富性。

此外,对于独立意识的表现,也是《湖山之间》张扬的生命意义的重要内容。在作品中,无论是作为主人公的杨小倩还是作为次要人物的张无忌,都非常重视自己的独立。杨小倩不希望张大凤介入自己的工作之中,张无忌在学校不希望别人将他和他爸爸扯在一起。就是跳楼自杀的金刚强都也有一种独立意识,为自己依靠父母每月拿钱供他读书而难受,只是他没有很好地认识如何做到独立的问题。显然,作者有意识倡导生命的独立意义。这实际上是有感于中国当下普遍存在一些长不大的奶孩子的现象所做的思考。

文学致力于构建人类的精神家园,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就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指向。晓风的创作具有很强的人类关怀意识,小说《湖山之间》做了充分展示。晓风是一个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生命精神深深影响着他,因此他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始终立足于精神领域。小说《湖山之间》对于爱情、意志、尊严、独立、淡泊的书写,显示了重要的人学内涵,体现了生命终极关怀的艺术取向。这种生命意义的张扬,恰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活力,不仅显示了作家晓风“一种人生态度”12,更显示了作家对于崇高人格和精神的期待与召唤。

小说《湖山之间》显示了丰富的思想意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正如吴义勤所说,小说“贴合着时代和生活的脉搏”,描写“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心灵变化”,显示了“深刻的现实批判性、丰厚的知识性和思想性”13。小说以宏阔的艺术视野描写人物的命运史和心灵史,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中国人民近百年,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生活演变史,映射出时代变迁的壮阔景象。小说在表现生活的丰富性和世态的复杂性中深切地叩问国民的精神灵魂,积极探寻生命的意义,执着地守望中国人民的精神大厦,呼唤崇高的人格和精神。作者坚持批判与张扬并举,表现了强烈的人类精神和家国情怀,传达了社会正能量。

注释:

1 7 8参见傅小平《晓风长篇小说〈湖山之间〉研讨会举行》,《文学报》2021年11月18日。

2[法]巴特勒:《文本与外部世界》,《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周宪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2页。

3 俞世芬:《一幅高校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评晓风的中篇小说创作》,《南方文坛》2016年第5期。

4罗兴萍:《英雄•凡人•文学史》,《新世纪批评文丛》,王光东、吴义勤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5 1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陈红玉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6 12周保欣:《苍健纵横 重叠深远——评晓风长篇小说〈湖山之间〉》,《中国艺术报》2021年11月24日。

9 黄爱华:《论晓风的小说创作》,《小说评论》2016年第5期。

10 [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王峻岩译,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页。

13浙文:《专家研讨晓风长篇小说〈湖山之间〉》,《文艺报》2021年11月26日。

[作者单位:刘璨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刘家思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网络编辑: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