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擘画“十四五”奋进新征程—— 培养新时代出版名编辑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2022年09月13日08:03
关键词:编辑 出版

提升编辑力 培养新时代文学名编辑

■韩敬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与时代同行共进,与人民同呼共吸,推出了一部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如《繁花》《北上》《云中记》《人世间》《主角》等。这一部部精品力作固然是作家呕心沥血的创作成果,但编辑无私的奉献,专业的编辑力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理解一个文学编辑的编辑力,应该包括对时代的领悟力、穿透力,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文本近身肉搏的细读研判能力,与作者以文会友、同行共进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终身践行、须臾都不放松的学习能力。

现在各家出版社,“90后”已渐渐成为编辑业务的骨干力量。从他们身上,不难发现很多新时代编辑的特点:一是当下多种文化浸染、交融的环境促使他们视野宽广,格局开阔;二是快节奏多变化的竞争环境使他们得以突破陈规陋习,打破条条框框,脱颖而出;三是在数字化和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锻炼了多元能力,新时代的编辑在思维转换与路径创新上有更多成功的尝试。

另一方面,新时代编辑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存在滑坡的危险,编辑力建设不尽如人意也是毋庸讳言的现状。我在2020年全国政协提案中就提过关于青年编辑的职业素质与能力滑坡的问题,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全行业重视的问题。

关于提升编辑力,培养新时代的文学编辑,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青年编辑人才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在人才资源配置上适度向青年编辑倾斜,并尽力为青年编辑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建议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加大对青年编辑人才专项资金和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要创造条件让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出版行业。

二是出版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加强合作,提升出版业编辑力的建设。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出版单位应通力合作,呼吁社会各界尊重编辑劳动,树立良好的价值导向;尽最大可能为青年编辑创造教育培训、行业交流、与名家对话等机会,提升青年编辑的职业热情与学术素养、专业水平。隋丽君任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时,每一位新入社的编辑,她都会手把手地带他/她编一本书。这样的言传身教,会给一个编辑的职业生涯起步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终身持守的好习惯。

三是重视职称对编辑加强学习、提升编辑力的引导作用。建议相关领导部门指导各社将编辑的职称与他们的实际利益适度关联起来,这样对倡导出版业形成终身学习的风气,提升编辑力会有促进作用。

这里,对新时代的文学编辑也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筑牢意识形态防线。二是向生活学习,精准把握作家的创作。要如盐入水深潜至生活的深处,号准时代的脉搏,倾听人民的心声。三是加强学习努力补足中国传统文化短板。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沉默的宝山,可以给当代中国作家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四是重视外语学习,让视野“到世界去”。外语是文化交融、文明互鉴的桥梁,是文学“到世界去”的媒介。中国文学不是世界文学的“孤岛”,中国的文学出版也需要在世界文学出版的大格局中确立自己的位置。我理解,外语学习不仅是对从事版权输出输入的编辑重要,对一个优秀的文学编辑同样重要。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我自己深知其中的益处。

让自己做出来的书对得起时代

■赵 萍(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室主任)

如何培养、成长为一名新时代的出版名编辑?我的理解是:对一个出版行业、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来说,成长是贯穿一生的、开放的、动态的、有能量的,是一个求知的学习动态,在创作创意的过程中没有终点,永远有着各种可能。一代代作者更替、一代代编辑退休,怎样将作家资源、编辑经验传承下去?如何培养优秀的年轻编辑,这是很多出版社都会遇到的问题。关于这点,我有一些心得体会。

针对不同代际作家建立年龄层丰富的编辑队伍,既发挥各自优势,兼顾选题个性、代际对接,又能齐心协力、团队协作。我所在的当代文学编辑室是一个由 13 人组成的团队,最年长的编辑(返聘)和最年轻的编辑年龄相差整整40岁,既有退休合作的老编辑,又有刚刚入职的毕业生,这样丰富的年龄层次也兼顾了人文社作者年龄跨度大的特点。在我们对接的作家队伍中既有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中流砥柱的作家,也有不断跟踪、鼓励与扶持的文坛新秀,还有近百位“红色长篇小说经典”系列作者、“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系列作者等众多名家及其后人,同时我们还要承担每年近 3 亿码洋的新书出版任务。要做好这样一些复杂的工作,需要科学管理,细致工作,要建立核心作家、经典作家及家属的档案库;要与作家保持联系,研究每位作家的作品风格以及创作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稿;要以专业的职业态度真诚以待,联系、沟通、掌握作家的创作动态。同时,编辑要经常参与策划一些活动来凝聚作家,比如举办红色经典朗诵会、邀请作家参与“朝内 166 讲座”活动以及定期拜访、走访等。

建立传帮带机制,经验丰富的老编辑与年轻编辑通力合作,在合作中优势互补,将优势的作家资源继续维护开拓传承下去。老编辑熟悉作家生态,有比较深厚的作家资源,熟悉与作家打交道的方式,对图书编辑修改有经验,对生产流程熟悉;年轻人对当下时代的思维方式以及新的语言方式敏感,在图书装帧上有新鲜的视角,比较擅长新的传播方式。通过共同承担图书项目,在复杂的图书生产流程中推进流程进度、共同承担项目风险。编辑要与作家讨论话题选题,比如书如何去做,包括写作风格、装帧设计等;作家遇到的创作困境、身体状况、事业生活选择等一系列问题,需要编辑尽全力协助。编辑用最大的创造力做事,与作家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荣辱与共,把作家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关心、呵护,用专业能力将他们的作品与读者的阅读进行有效对接,这时编辑与作家的关系就变成了并肩作战、共同成长的战友和伙伴。

团队内形成讨论沟通机制,交流阅读感受、研究作家的创作风格,讨论图书装帧的设计原则,与营销发行团队制定详细的市场推广方案,分工实施,团队合作、团队支撑。做好图书的关键是内容品相,但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后面细致有序繁杂的营销发行工作,仅凭编辑一己之力是很难完成的。编辑在后期更像一个综合项目负责人,是一个产品经理,要调动各个环节朝着共同目标奋斗。而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对自己的图书内容定位非常清晰且能够化繁为简、重点突出地为各个环节做通俗易懂的直观转化,比如打动人的标语、生动的文案等。二是要了解自己图书的目标读者范围、年龄层、活跃平台、消费习惯等,在一次又一次的推广营销实践中积累经验,调整方式,最终实现各个环节有效衔接。通过不断历练,跨越一个又一个障碍,实现编辑的自我成长。作为编辑,要有阅读要有沉淀,也要不断清空自己,用好奇的眼光看周遭的世界,去了解各种各样的作家和作品。做好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提供编辑的专业判断和思考。找到适合不同作家的方式做好他的书,衔接各个制作环节,找到每一本图书与读者相遇的理由。这期间的一点一滴,需要编辑具备非常综合的能力。

要研究作品、研究作家,向作家学习是编辑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今天我们看到的名家,其实都是从文坛新秀慢慢成长起来的,做出版不能急功近利,特别需要耐心和韧劲,像王安忆、毕飞宇、迟子建等作家都是编辑在十几年的作品跟踪过程中经过与作者不断磨合,互相鼓励扶持才能走到今天。编辑在工作中常常能接触到各类名家。作家们大多非常自律勤奋,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观察和思考,是完美主义的践行者,对自我要求很高,因此创作质量能稳定在比较高的水准上。我作为编辑其实挺幸福的,可以不断地学习,每本书的作家都是我的老师。

育引兼顾 用留并重

关于数字出版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宋吉述(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近年来,数字出版产业蓬勃发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全年收入达11781.67亿元,比上年增加19.23%。从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财报中也能看出,数字出版等新业态营收规模不断扩大,利润占比不断提升。随着产业发展,数字出版编辑人才队伍也稳步扩大。根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对网络文学和数字阅读行业年度调研数据显示,数字编辑类从业人员数量大致在80万~150万。

数字出版编辑人才队伍在不断壮大,机制创新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要看到,与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需求相比,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一是整体规模仍显滞后。2021年,凤凰集团与南京大学联合组织全国数字出版情况的调研发现,有80.85%的出版社认为是“数字化人才缺乏”制约了数字出版的发展,排在众多制约因素的第二位。数字出版从业人员数量不多,仅有1/3左右的出版社设置了专门数字出版部门。二是数字化意识不强。根据调查,各出版社现有的融合出版业务人员,86.52%由图书编辑人员转岗调用,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以及新媒体、移动APP、网络营销等新业态了解不多,掌握不足,难以满足数字化内容编辑研发需要。三是数字化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技术研发、产品运营两方面。绝大多数出版社难以自主完成数字产品研发,背后的主要原因除了缺少专业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缺乏熟悉主流技术、了解前沿技术的数字出版编辑人才。在数字产品的全周期设计和运营方面,相当一部分数字出版编辑几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从而导致出版社即便有一些优秀产品,也难以实现好的市场效益,从而挫败转型发展的积极性。

制约数字出版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深层原因,一是人才培育体系有待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力度还不够,培训活动少,形式比较单一。二是社会层面的人才成长环境有待改善。出版社针对员工考核评价、成长待遇等体系对数字出版人才的考虑不足。三是企业层面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具体表现在薪酬激励机制不足、综合管理机制大都围绕着传统出版进行、考核评价机制不适合数字出版编辑、人才成长机制缺乏向上发展空间。

对于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中宣部及各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都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多项推动政策,为数字出版人才建设指明了方向。结合一线工作体会,感到尤其要关注四方面工作。

推进专业教育培训,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支撑作用。首先,完善学科体系,培育一批能够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提供引领性、前瞻性研究的学术人才和综合素养高的领军性人才。其次,加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数字出版的优秀从业人员。三是探索将出版技能作为一种职业能力培训,融合在通用学科教育中。四是开放办学,加强校企合作,培育实用人才。

推进企业机制创新,发挥育人、用人、留人的主体作用。一是做好数字出版“全民皆兵”的准备,促进全体从业人员的升级转型。二是创新机制,多途径加强高端数字出版编辑人才引进。三是加强组织创新,优化数字出版编辑人才工作环境。

完善管理与评价制度,打造人才成长的良好行业环境。首先,进一步加强数字出版物及数字出版编辑的管理。完善数字出版物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促使数字出版从业人员不断提升思想认识和技能,推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养。其次,尽快解决数字出版人才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障碍,畅通人才成长通道。今后还应进一步明确数字编辑的定义和岗位职责,推动在职称评定中为融合出版人才单独制定标准,帮助数字出版从业人员更加明确职业规划,满足人才管理需要和市场发展需求。

加强统筹规划,建成体系化数字出版人才梯队。可以利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评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评选等建设形成高端人才库,通过实施出版融合发展优秀人才遴选培养计划等,发掘培育一批青年优秀人才。政策扶持方面,在重大出版工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以及国家出版基金中,提高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

新时代名编辑培养实践心得

■王 威(人民邮电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总经理)

培养新时代名编辑是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的光荣职责,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的根本要求。

编辑人才是出版事业发展的基础力量,建设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名编辑是能策划出版新时代所需要的大作品,为好书的出版提供贡献价值的好编辑,是出版行业的排头兵,对整个出版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引领示范作用。

培养新时代名编辑是系统工程。出版行业是我国宣传思想领域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力”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编辑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重要遵循。

一是调动个人主观能动性,唤起内心的热爱。首先要提升个人的思想认知。同时,作为出版单位发展的排头兵,还要对部门职责和本职岗位有清晰的认识。一名编辑只有真正认识到编辑工作的价值意义,内心对编辑工作价值深度认同,唤起对出版行业的热爱,才能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加倍投入,才能讲情怀。

二是通过实际项目提升意识和能力,编辑部是编辑培养的主体。在个人经受锻炼培养的过程中,深知要想成为名编辑,要“心怀国之大者”,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规划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编辑工作。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提升编辑技能,需要实际项目的历练,需要高强度的压力训练。人邮社联合中国电子学会发起了电子信息前沿青年学者出版工程,每年遴选10位左右35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进行2年左右的写作培训,帮助他们出版第一本学术专著,鼓励更多的青年科学家在学科前沿持续深入地做好研究工作。青年人创新意识极强,很多人在学术成果方面已经崭露头角,但往往写作经验缺乏。再加上书稿专业性高,书稿成熟度有待提升,不得不说这个项目有点吃力不讨好。编辑勇于担当,和作者一起近距离接触院士专家,经过多次培训、研讨,对书稿精益求精地打磨,项目有力地推动整个学科、产业的发展,先后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和国家出版基金。

三是环境熏陶,因材施教,出版社的企业文化和平台支撑提供有效机制。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名编辑的培养离不开出版社的土壤。优良的传统、深厚的底蕴,形成一种氛围,这是给优秀青年编辑的宝贵精神力量。

培养名编辑,新时代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不管是纸书的传统出版还是知识服务的新兴业务,我们依然从事着优质内容产品化的工作。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力加传播力。所以新时代名编辑的培养,本质没有变,还是要培养能做好书的编辑。出版属于专业服务,对科技出版编辑来说,要想成为名编辑,力求专业,需要做到知识专业和出版专业两方面。知识专业是指对出版的领域深入研究,领域内的知识图谱了然于胸,对学科前沿的发展有自己的认识,这样才能对选题选择有理性判断,做出一本好书的概率也更大。出版专业指的是对出版全链条非常熟悉,心中有行业全景图,对每一个环节的关键因素都很清楚,随时可以为作者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能把优质的内容做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