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散文百家》2022年第8期丨蒲海燕:像红玫瑰一样绽放
来源:《散文百家》2022年第8期 | 蒲海燕  2022年09月05日06:20

上午9点20分,阳光已经灿烂如金,但中国妇女运动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向警予的故居却并不因此明艳,尽管新刷了油漆,这座历经了一百余年风雨侵蚀的四合院看上去依然黑如墨汁,如凝重肃穆的耄耋老人在艳阳下静默。

向警予卧室狭小昏暗,陈设简陋。房间里唯一的饰品是她跟继母的合影,这合影用木条镶了边框,挂在木架子床旁的右墙上。向警予和继母立在一爿花丛前,她手握一束鲜花,着一件立领白衣,套一条大摆裙,下巴微抬,眼睛侧视着前方。她的裙摆上也有许多玫瑰花在怒放,一朵接一朵地连着,像一片花海。细看,它们不是玫瑰,而是时光在裙摆上咬出的白色印记。

房间没有亮灯,阳光从木窗的镂空里漏进来,照在空无一物的书桌上,泻在桌子前的圆凳上,洒在凳子四周的木板上,微光所及之处,像铺了一层薄霜,把没有阳光的地方衬成黑暗的阴影。站在木床前反复看对面那被黑暗包围的窗户,越看越觉得它是一条历史的隧洞;而卧室,竟像昏暗逼仄的牢房。当我的目光穿过那一个个空格子,定格在窗外的世界时,一茎玫瑰赫然入眼:枝干笔直,顶端长着一个花骨朵,火红,只有红枣般大小,像一颗红宝石。虽然它被前面的木房和身后的石墙夹着,生活的空间十分窄小逼仄,头顶又被一棵大树罩着,只沐浴到树冠上那些叶子的罅隙漏下的几丝光亮,却因为被一些低矮的灌木绿草簇拥着,整个身子骨修长挺拔,远远看去,像一位风骨神韵俱佳的女子,秀颀而傲岸。

看着看着,我的脑海里幻化出93年前的一幕幕场景。

那是1928年的春天,武汉的街头春寒料峭,法租界的牢房阴暗潮湿。只穿着一件薄棉袍的向警予和陈桓乔身上盖了一床破棉毯,她们相拥在一起取暖,可还是被冻得浑身发抖。

“桓乔,怪不怪大姐连累你?”向警予搂着瑟瑟发抖的陈桓乔问道。

“当然不会,我知道你不离开武汉,是为了保全更多的同志,我要与你共患难。”陈桓乔摇着头说。

向警予点了点头,低声叮嘱陈桓乔,只要一口咬定是自己的亲戚,就能活着出去,将武汉的情况向组织汇报。她的声音很轻,如细雨润入陈桓乔的心扉。陈桓乔的眼里含满了泪水,脸色越发坚定。望着风华正茂的陈桓乔,向警予在心里吟起她写给女儿蔡妮的诗:

小宝贝

希望你像小鸟一样

在自由的天空飞翔

将来在没有剥削的社会中成长

被关押的第二天上午,巡捕房提审了向警予,面对用蹩脚的中文审问自己的法国人,向警予义正辞严地反问:“这里是中国人的领土,你们有什么权力在我们的领土上抓人审讯?”

法国人傲慢地回答:“在法租界上法国人当然能行使一切权利。”

向警予“哼”了一声,用流利的法语说:“先生,恐怕您比我更加清楚贵国是用什么手段得到这些权利的。我想你们一定是把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全忘记了。你们法国人不是标榜自由、平等、博爱吗?既然如此,为何又来干涉我们的自由呢?”

法国人被向警予问得张口结舌,只好将她带回牢房。

法国总领事为向警予的才学、胆识和人格魅力所折服,他拒绝了武汉卫戍司令部“引渡”向警予的要求,但法国殖民当局与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串通一气,他们撤换了总领事并将向警予交给了桂系军阀。

更换后的牢房环境更加恶劣:臭虫、虱子成群,犯人每天喝的是半开的凉水,吃的是发霉发酸的饭菜。但是,向警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她每天按时起床,背古诗,做早操。她不论走到哪里,总是用生动的语言激发狱友的斗志,在她的带领下,狱友们的精神都振作起来。而她,因为不屈服于敌人的威逼和利诱,多次被带进戒备森严的审讯室,被各种刑具折磨得皮开肉绽,多次昏死后被拖回黑暗冰冷的牢房。每次醒过来,看着旗袍上被血浸出的一朵朵红花,她没有呻吟,没有抱怨,没有恐惧,依然微笑着,如一茎玫瑰亮丽了黑暗的牢房。

1928年5月1日,天还没有亮。向警予身穿一件油绿色的旗袍,倚窗而立,静静地迎接黎明的第一缕曙光。突然,牢门打开了,一群匪徒走进来,大声吼叫:“向警予!”向警予知道,在对自己使出所有的手段都以失败告终后,黔驴技穷的敌人担心工友劫狱,决定在“五一”这个工人阶级的节日杀一儆百。想到死,向警予没有一丝恐惧,她微笑着对女友们说:“人总是要死的,但要死得慷慷慨慨。”说完,她整了整头发,昂首走出牢房。

那时的汉口已全城戒严,所有的店面早已被迫关门,警察和宪兵严密地警戒在街道的两旁。天,还没有亮,又下着大雨,但人们还是从四面八方涌来,把黑暗狭长的街道流成了一条长河。向警予拖着沉重的铁镣,被敌人押着往前走。她每迈一步,铁镣 “锒铛锒铛”响,节奏鲜明,铿锵有力。一路上,向警予高唱《国际歌》,慷慨激昂地演讲,以此号召群众起来革命,其声遒劲有力、响遏行云。

刽子手慌了,抓起泥巴和石头塞进她的嘴里,她奋力挣扎,继续高喊革命口号,刽子手惊慌失措,忙用皮带紧紧缚住她的嘴巴和脸颊。

“呜……”,有人忍不住哭起来,更多的人开始呐喊和抗议。

向警予的嘴完全被堵塞了,却依然昂首挺胸,一脸平静,步履从容地朝着余记里空坪刑场缓缓走去,就像奔赴自己的家。

在向警予生平事迹陈列室,我看到了余记里空坪刑场的照片。

这照片应该拍于向警予就义后八九十月的一天,刑场上空无一人,只有森严的房子和两棵掉光了叶子的树。空坪虽然宽阔,但只有房子和树下颇为平坦,地面上闪着微光,其他地方都凹下来,形成大大小小的坑洼,黑压压一片,像一朵朵乌云,像一块块血痂。

向警予的血,曾洒在这个空坪里!

现在,我与她当年喋血的地方只隔着一张相纸,实际上,我与她英勇就义的地方隔着一条长达92年的时空隧道。然而,悠长和幽深阻止不了温度的传递,我看到一缕缕热气从照片上的那一摊摊血痕处升起,渐渐氤氲了陈列室的天空,浸淫着我的身心,我不由周身滚烫,血液沸腾,热泪盈眶。

和着泪滴的节拍,我的思绪之舟开始划桨。

92年前的那个雨夜,随着一声罪恶的枪响,年仅33岁的向警予扑倒在地,殷殷的鲜血从她那被子弹射穿的前胸喷出来,将她油绿色的旗袍泼洒成一朵硕大嫣红的玫瑰花。

向警予,这个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这个被毛泽东评价为“中国共产党唯一的一个女创始人”的革命家,就这样兑现了她“死为革命死,血为红旗流”的庄重诺言!

尽管刽子手在刑场张贴了“不许任何人收尸”的告示,却吓不倒那些拥护和爱戴向警予的群众:老工人陈春和带着张金保等十多个工人,趁着雨夜将她的遗体用板车运往集家嘴,又在汉江边上借了一条小木划子,然后驶过烟波浩渺的长江,将她安葬在龟山的六角亭旁。几天后,陈春和返回向警予墓前,亲自刻了一块比较隐蔽的小墓碑。

点开百度,搜索“向警予烈士墓”,一个醒目的标题赫然入眼:《把家从汉口搬到龟山,75岁老人“守望”向警予烈士墓33年》。

守望向警予烈士墓33年的人名叫张晏生,他的姑妈就是那个跟陈春和一起冒险安葬向警予烈士的张金保。张金保原本只是武汉裕华纱厂一名普通的纺织女工,因参加向警予创办的工人夜校的学习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后来担任了新中国的中共中央第三任妇委书记。向警予壮烈牺牲后,张金保不仅跟陈春和将她安葬于武汉龟山,而且经常给年幼的侄子张晏生讲述向警予的革命事迹,要侄子称向警予为“向妈妈”,并嘱告他“要常去向妈妈墓前看看”。

1978年,龟山之巅的向警予烈士墓建成。张晏生在墓前祭扫时突然萌生一个念头:要住在这附近,离向妈妈近一点。

经过6年的走访,张晏生用自己在汉口的两套房子交换了汉阳钟家村社区里一栋名为“鹦鹉大道17号”顶楼的一套房子。这套房子的后阳台能够望到向警予烈士陵园,张晏生搬进这栋楼后,时常站在窗前凝望向警予雕像和纪念碑,这一望,就是33年。

其实,张晏生从来没有见过向警予。让他三十年如一日坚守的,不只是姑妈的嘱托,更是一个普通民众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景仰:张晏生自小时候起就开始听姑妈讲向警予的故事,向警予的故事陪伴他长大,向警予的凛然正气和献身革命事业的英雄气概长期充盈着他的身心,遥望和凝视那座被苍松翠柏掩映着的向警予墓碑,张晏生觉得,他是在沐浴人类的精神光芒。

而向警予当年英勇就义的余记里刑场旧址,早在1998年修建了“警予学校”。只要走进武汉市警予中学的大门,就能看到矗立于操场前的向警予铜像,铜像的不远处矗立着一座烈士纪念馆,纪念馆的门前砌有一面烈士群像浮雕墙,浮雕背面的文字特别耀眼:“如警予烈士一样立下宏愿,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的光明” 。

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的光明,这是青年向警予的革命理想。在法国跟蔡和森结合后,向警予写了一封家书给父亲,向家人表达了自己的这个宏伟抱负。

93年后的今天,我站在向警予生平事迹陈列室的一隅,读这封情透纸背、洋溢着革命热情和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家书,仍感荡气回肠。

正午,骄阳似火,前来纪念碑瞻仰向警予铜像的人们依然络绎不绝。抬头仰望,向警予右手握书,立在高高的黑色塑座上,步伐矫健,英姿飒爽,意气风发。走到铜像背后,我看到了一排白色的石碑,上面镌刻着蔡和森在莫斯科撰写的《向警予同志传》全文。

见此,我不由想起了刚才在陈列馆看到的“向蔡联盟”故事:

向警予在家乡当学堂校长时,湘西镇守副使兼第五区司令周则范亲自到向家求婚,她回家听说后竟然亲赴周府当面拒绝周则范的求婚。之后,向警予下长沙,赴法国勤工俭学,并与跟自己志同道合的蔡和森在蒙达尼正式结合,他们把两人恋爱过程中互赠的诗作收集出版,题为《向蔡同盟》。

毛泽东闻知此讯后极为高兴,于1920年11月26日致信祝贺。

向警予的家人却很不理解她为什么不嫁将军而嫁蔡和森。据向警予的侄子向菊生回忆:向警予结婚时给家里寄了一封信,除了在信中表明“和森是九儿(向警予)真正所爱的人,志趣没有一点不同的”,信里还夹了一张她与蔡和森并排坐在椅子上共读《资本论》的照片,这张照片我在陈列室的墙上看到过。向菊生说,这照片被她父亲丢在地上后又丢到火炕里烧了,其继母还在旁边说:“现成的将军夫人不做,却去找个磨豆腐的!”(蔡和森当时在法国的豆腐公司打工。)

向警予知道亲人不会理解她的选择,对于这一点,她在信中避而不谈,她只是用深情的呼唤融化天下父母的心,她只是用“向蔡联盟”的革命激情感染亲人,她更在用看似柔情似水的信件表达自己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

而蔡和森,没有辜负向警予的选择。当她牺牲的消息传至莫斯科时,他悲痛至极,奋笔疾书,写下《向警予同志传》一文,以此表达自己对向警予的深切怀念。

正午的阳光炙热火辣,好在石碑上空有郁郁葱葱的松柏遮着,我得以看清石碑上的文字。

“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望着这些熠熠生辉的文字,泪,渐渐模糊了我的眼睛。转身抹泪时,我看到身后的几棵松柏下皆有石凳,凳子上坐了许多人,有的在闲聊,有的在下棋,有的在打扑克,有的在玩手机……

这些人全都一派悠闲惬意,让我觉得这似乎与纪念馆庄严肃穆的环境很不协调。在我看来,大凡来此的人,对革命先烈都是怀着崇敬和怀念之情的,其言行举止应该肃穆庄重,不该轻浮喧哗。

从树荫下拾级而上,只行了六七步,我发现自己竟然站在溆水岸边。原来,向警予纪念馆坐落在溆水河岸,向警予铜像后的苍松翠柏和石桌石凳,即溆水风光带的一个部分。那些坐在石凳上下棋和打扑克的人,不是参观者,而是溆浦县城的散步者和休憩者。

我不难理解树荫下人们的言行举止了,这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景象,不正是向警予当年向往憧憬和不惜用鲜血和生命追求的愿景吗?

顶着烈日沿河岸走了几个来回,伴着铿锵的涛声,我仿佛看到那个被放逐在此8年而吟咏出《离骚》《九章》《九歌》《橘颂》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正乘舟逆流而上,我仿佛看到了在这爿古老的土地上诞生并用自己的殷红鲜血为溆水流域的爱国主义人文底色添上几抹绚丽的向警予,英姿飒爽地站立于我的眼前,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溆浦龙潭用锄头铁钯和大刀枪支赶走日本侵略者,而赓续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爱国精神的平民英雄……

蒲海燕,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第一期湖南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系列散文集《雪峰山密码》获2020年中国作协重点扶持,曾获《人民文学》征文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潇湘杯”全国文学创作大赛一等奖、全国女作家征文二等奖、全国侗族文学征文小说创作奖等多个奖项。出版长篇小说《高考来了》《点墨芳华》和散文集《拈指繁华》;在《民族文学》《创作与评论》《文学界》《散文百家》《湖南日报》《长沙晚报》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若干篇,发表和出版纯文学作品八十余万字。多篇文章入选各类文学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