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的诗歌践行 ——广东省清远市被命名“中国生态诗歌之城”
8月23日,广东省清远市由中国诗歌学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生态诗歌之城”。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王山,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副会长欧阳江河,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原会长曾凡华,诗人戴濰娜、木汀等,清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戚华海,清远市文联主席侯之虎、副主席林永泽,清远岭南书院执行院长茉莉等以及等国内生态诗歌研究学者、诗人共百余人,以线上线下方式共同见证了在清远市江心岛举办首个“中国生态诗歌之城”的授牌仪式。
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王山表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2005年考察浙江安吉时提出的开创性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诗歌学会在积极响应、贯彻“两山”理论的同时,开始着手生态诗歌的实践规划和实践布局。2008年,广东清远举办了首届生态诗歌笔会,以诗歌的创作和理论研究,聚焦、思辨人和自然的关系。
王山说,清远因持续举办了生态诗歌活动而引起国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清远生态诗歌,不仅是清远鲜明的文化符号,且已成为夯实、振兴地方文化的“清远现象”,是“两山”理论诗歌实践的先行城市。命名广东清远为中国首个“中国生态诗歌之城”名符其实,清远是新时代诗歌十年重要跑道之一,清远选择了以生态诗歌来推动清远的生态城市建设的文化膂力,是诗歌融入城市发展并按照总书记“两山理论”建设的典范。
戚华海介绍,山明水秀的清远,自古就有山水文学传统。历代以来,宋之问、张九龄、韩愈、苏轼、方信孺、海瑞、袁枚、翁方纲都曾在北江的峡山等地留下传世诗篇。戚华海表示,生态诗歌是“诗意栖居”的沃厚土壤,生态诗歌在清远风生水起,清远已成为生态诗歌的“集散中心”,拥有一批以生态诗歌为创作方向的诗人群体。
杨克在“中国生态诗歌之城”授牌仪式上指出,清远创导的生态诗歌,是由清远的历史人文保护和继承、发展,清远的山水草木和清远人民生活方式、居住环境的等生态链组成,“生态”“生态诗”这几个关键词和清远地名相得益彰的,清远也理所当然配得上中国首个“中国生态诗歌之城”这个称号。清远有一群诗人在领军人物——同时是生态诗人华海的带领下,坚持不懈地从事生态诗歌写作和研究。迄今,清远已经举办了四届生态诗歌笔会,出版了相关论文集,很多专家、教授和学者都以清远生态诗歌为研究基石,建立了生态诗歌为内核的生态美学、生态写作理论体系。
中国林业文联副秘书长、《生态文化》杂志主编胡伟在授牌仪式表示,清远是以生态文学之名“高耸”的城市,生态诗歌之城的价值不可低估,具有标杆性的历史地位和意义。胡伟充分肯定了清远多年不懈的生态诗歌首创和探索之举。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程相占认为,生态诗歌之城命名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第一,具有城市新期待的凝聚力。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吴良镛的山水城市,都是对于美好城市的设想。生态诗歌之城则是对于城市生活的最新设想。第二,对于生态诗歌内涵的新启迪。我们不能仅仅从题材的角度界定生态诗歌,恰当的角度是思想情感的特性是否生态的。第三,更好地发挥生态诗歌对于生态艺术的引领作用。如何推进各个艺术门类的生态转型,进而更加有力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生态诗歌的引领作用,无疑是可行途径。
广东诗人黄礼孩称,生态诗歌诞生在清远,足以说明生态诗歌发起人华海和清远本身是一座有远见的城邦。由一个保有森林风貌的又离广州很近的城市,来孵化生态诗歌创作和理论,证明文化良性干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生态诗歌之城”的挂牌,之于清远意义非凡,它既是地方的,也是国际的,更是当代的。这样的构建使得清远的诗歌得以、得益于品牌化,使得清远为当代人文主义地理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开端,这也是诗人对自我生存世界的责任,甚至是负责任生活的义务:一种与万物荣辱与共的活灵魂。
欧阳江河代表中国诗歌学会为广东省清远市颁发了国内首个“中国生态诗歌之城”匾额。在授牌仪式上,清远市还启动了清远第四届生态诗歌笔会。同日,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生态文学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