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做现实主义传统的看门人与守业人 任鸣导演艺术专家研讨会在京举办
来源:文艺报 | 路斐斐  2022年08月22日08:22
关键词:任鸣

8月8日,由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北京戏剧家协会、《新剧本》杂志联合承办的“戏剧就是回故乡——任鸣导演艺术专家研讨会”在京举办。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一级演员冯远征等数十位戏剧评论家、学者以及与任鸣导演生前合作过的编剧、演员齐聚一堂,在缅怀任鸣导演的同时,围绕其导演艺术创作道路、风格及成就进行了深入研讨。

冯远征表示,任鸣作为北京人艺任职时间最长的副院长,从上世纪80年代进入剧院以来一生执导话剧90余部,是人艺最多产的导演之一,用行动践行了“一生只干一件事,做导演、做人艺导演”的艺术追求。无论是从院领导还是导演的角度,任鸣都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人物。多年来他坚持“一戏一格”的艺术探索,在思维方式、表演和叙事风格、演出和舞美形式等方面开启了北京人艺新京味儿戏的探索,在新东方美学以及剧目、题材等方面的探索亦具有里程碑式的思辨、引领作用。他始终关注戏剧的发展问题,为北京人艺培养了一批青年人才,为人艺的未来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是‘为戏剧而生’的导演”,在北京剧协副主席杨乾武看来,任鸣是新世纪以来北京人艺继林兆华导演之后最具代表性的导演,“不仅是北京人艺演剧传统的主要传承者,且在艺术层面创造超越了这一传统。”杨乾武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戏剧演出市场的危机迄今仍没有得到整体性解决,总结任鸣及北京人艺的艺术成就对当下的戏剧创作具有重要启示。“任鸣留下的《北京大爷》《古玩》《莲花》《全家福》《知己》《我们的荆轲》《司马迁》《玩家》等作品,是当之无愧的具有中国做派、中国气派的中国戏剧”,这提示我们思考“怎么做才能为观众把戏排好?只有好的作品与观众产生良好的互动,中国的戏剧才有未来”。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眼中,任鸣是“用生命书写话剧史诗”的一位导演,是北京人艺风格的捍卫者、继承者、实践者与发展者。他始终认为北京人艺是有民族气质、民族精神的剧院,是现实主义的剧院,是人民的剧院。对于这种风格,一要继承,二要发扬,三要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创造。实现话剧与时代、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作为院领导,他坚持经典保留剧目与原创艺术精品并举,坚持“双百”方针,培塑当代话剧的根与魂。作为导演,他从不卖巧炫技,而坚持一台戏要让观众看得懂,愿意看;要用简单、清晰、质朴、大气的舞台场面表现艺术真实、细节刻画和典型意义;要培育形象的种子,让戏剧行动形成自洽的逻辑和韵律,让戏剧场面充满内在诗意,把舞台空间留给有灵性、有创意的演员。

与任鸣合作了话剧《香山之夜》的国家一级编剧李宝群表示,任鸣是一位深谙创作规律,深知剧本、编剧之重要的导演。他在艺术上有自己坚守的原则和底线,对剧本总有敏锐、细致的觉察、把握。他用执导的众多气质各不相同的戏构成了一个自己的“导演世界”;他用扎实内敛的创作塑造人物,表现当代和历史生活,重视对人物内心的开掘;他从不滥用“手段”,也不刻意追求外在形式上的“新奇特”,而是立足传统、因戏制宜,做了不少新的探索。“他是北京人艺现实主义传统的坚守者、看门人与守业人。他在继承和敬畏传统的基础上,又是寻求探索和突破的,他为北京人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艺术财富与遗产。”

与会专家认为,任鸣在坚持人艺传统、继续焦菊隐先生等前辈所开启的中国话剧民族化探索的同时,在对民族化的传承与化用以及对现当代舞台语汇的借鉴和吸收等方面,不跟风、不媚俗、不跃进,以当代视角切入对作品的解读和阐释,让舞台呈现兼具传统韵味和现代气质。他崇尚“简洁是智慧的结晶”,简约、凝练、纯粹的美学追求更是他所追求的生活状态与通达的精神境界,那便是对戏剧执着的爱、对艺术创造的饱满激情。对于任鸣的导演艺术成就,戏剧研究者应不断总结,将任鸣导演的艺术思想和经验传播好,不断创作出更多能触及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具有持久艺术生命力的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