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炖乱谭《梦华录》
初追《梦华录》,好比欣享一场饕餮盛宴。不光因为剧中神仙颜值秀色可餐,仅只梦回大宋的光怪豪奢与清幽简雅相交织的气象,就足以令人垂涎。
难怪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也难怪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然而刷完全剧,却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一度以为的饕餮盛宴虽也吃得五味俱全,但却是五味杂陈……
一 好一个食材竞豪奢
之所以认定《梦华录》是一场饕餮盛宴,是因为细数食材之丰,简直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程度。许多内容取材于中国古典IP,更彰显本剧内容的丰厚底蕴。
该剧名为《梦华录》,当然是因了北宋孟元老的同名笔记文。但细究起来,宋人笔记版《梦华录》只能算是熬制电视剧版《梦华录》的食材底料。
靖康之耻二十年后,作为北宋遗民的孟元老,忆昔故国往事:从王公贵族到贩夫走卒,从饮食起居到岁时节令,从歌舞曲艺到婚丧习俗的一派繁华盛景,假托“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目之曰《梦华录》”。
剧版《梦华录》就是将人物故事置于笔记版《梦华录》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借由剧中角色将观众带入到千年前的大宋朝尽情游弋。当时汴梁城的居民已不再受宵禁的时间限制,恣意地享受多彩夜生活。夜市之外,还有早市和鬼市。市、坊也不再作空间的分离,商店纷纷开到了大街上。“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所幸那个时候,朱熹尚未出生,严重束缚女子的封建礼教还未形成,所以秉承开放的唐风,赵盼儿一众姐妹来到汴梁城,得以一试身手,一展姿容。
剧中的赵盼儿形象取自关汉卿的元杂剧《救风尘》,如此说来《救风尘》才是烹制剧版《梦华录》的食材主料。《救风尘》全称《赵盼儿风月救风尘》,讲述了美艳、聪慧、机敏的赵盼儿,为救义妹歌姬宋引章于苦海,仗义行侠计逼骗婚的周舍写下休书,然后对簿公堂,终于大获全胜。剧版《梦华录》就以《救风尘》这一原型故事为开端,奠定剧情基调和角色形象,然后丰富枝叶,放飞剧情,让感情、事业两条线交织,打造“大宋女子事业天团”闯荡京城,收获事业与爱情双丰收的故事。
食材主料既成,辅料则是将众多有着历史原型的人物角色,搬到剧中来,让人浮想联翩,忍不住去对号入座。如男主顾千帆的父亲萧钦言,对应了北宋奸相王钦若和丁谓(剧中萧钦言的二儿子就叫萧谓)。清流宰相柯政,对应北宋名相寇准。你看“柯”和“寇”、“政”与“准”,声母相同,且“政”“正”同音,“正”对应“准”。皇后刘“婉”,对应刘“娥”,同样出身草根,同样治国理政,民间之所以流传《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诟病这位皇后,或许真是因了如剧中清流派观点所认为的牝鸡司晨、穿龙袍祭天、有效仿武则天之嫌。剧中的皇帝,自然就对应刘娥的丈夫宋真宗了——就是那个签订《澶渊之盟》、首开中原王朝向边疆少数民族政权花钱买和平先例的宋真宗,也是当朝启用了寇准、王钦若和丁谓,忠奸不辨的宋真宗。
剧中的大反派欧阳旭,不禁让人联想到欧阳修,“旭”“修”不光声母相同,且韵母相近,是否有意暗合自古流传的有关欧阳修的道德争议之说?配角如为红歌星张好好牵马坠镫的才子柳九官人,自然对号奉旨填词的柳三变了。
剩下的,就是基于各种流行和流量元素,大加调料。
如果调料也要分出个主、副、次来,主调料当然是磕CP。不如此,怎能俘获年轻观众的心?赵盼儿与顾千帆,被粉丝组成“顾盼生辉”CP,火得一塌糊涂。不光正面角色有CP,反派也有,如宋引章先后和两个渣男周舍、沈如琢,还一度被祝福、被看好。此外,泼辣的孙三娘和迂腐正直的杜夫子,男女主各自的小跟班葛招娣与陈廉,也组成或老或小CP。看来《梦华录》在迎合年轻观众磕CP的心理方面,真是诚意满满,成功将《梦华录》从古装调制成古偶剧。
有主就有辅,辅调料还有两种,全都与女性有关。
一个是女性主义:赵盼儿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不依赖男人,三姐妹风风火火闯京城。
另一个是女性励志成长:让赵盼儿、孙三娘从钱塘江边的小茶坊、小饭店的小老板,变成京城超级大酒店的大老板,满屏皆是当代职业女性的代入感。
调料分主辅还不算完,又加入了众多次调料。包括权谋,如清流与后党的朝争与宫斗;包括破案,如皇城司里各种势力角逐可能引来泼天大祸的夜宴图;甚至还引入一个兼具破案和玄幻双重元素的帽妖案等等,不一而足。
这样一道菜做下来,真是五味俱全、异彩纷呈。让人联想到同仁堂配药,“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如此诚意满满,怎会不让我等品鉴者期待也满满呢?
二 怎一个乱炖了得
《梦华录》初播,的确引来打Call一片。观众盛赞其华丽的质感是对眼睛的尊重。不错,刘亦菲的神仙颜值、陈晓的古装扮相,再加上宋代文人四大雅:焚香、品茗、插花、挂画,让我等食客们一见惊呼真香。
色香俱全了,那么味儿呢?细品却发现吃起来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好,竟发现横生出一些拧巴的bug出来,试举几例:
Bug1:赵盼儿不是那个赵盼儿
“双洁”恐怕是剧版《梦华录》开播后的第一个槽点了,源于剧中男女主互表心迹:一个自称身在乐籍,巧于藏拙,有幸躲过。与未婚夫也是发乎情止乎礼,未敢越雷池一步;另一个则说自己万花丛中过,片叶未染衣。俨然曾经沧海,除却巫山,只等你这个对的人出现。
看到这里,观众槽声一片:不是说好要宣扬女性主义吗?怎么反迎合起封建男权的贞洁观来了?更令我心生诧异:这还是原来的赵盼儿吗?别忘了,关汉卿的赵盼儿可是身在风尘救风尘,是用风月手段救风尘。如果真如女主所说,自己从未以色事人,从没风月经验,又怎会风月手段高明,将一个花花阔少玩得团团转,继而上当受骗?
其实,七百年前的关汉卿为后世塑造了一批敢爱敢恨、富于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赵盼儿、谭记儿、窦娥、燕燕等等。赵盼儿属于文学画廊“侠妓”的典型,沦落风尘,却从未自轻自贱,反而侠肝义胆、无惧无畏,属于中国古代底层女性形象中独树一帜的“这一个”。而剧中的赵盼儿显然不是,在标榜自己高贵出身与高贵品质的同时,却造成了对受压迫妇女的精神践踏,及至看完全剧,更觉其泯然众人矣。
Bug2:《梦华录》也非彼《梦华录》
剧版《梦华录》无疑呈现了大宋东京汴梁那个大千世界,又兼花花世界、黑暗世界于一体。既有高雅尚意,也有灯红酒绿,还有尔虞我诈、残酷无情。虽说真实反映了社会多侧面,但其精气神儿却与孟元老的同名笔记文多有抵牾。
孟元老首先是假借古人(其实就是黄帝)梦游华胥之国的典故。《列子·黄帝篇》记述的华胥国“无帅长”“无嗜欲”“无夭殇”“无利害”“无畏忌”“无痛痒”……不错,那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更何况还是梦游仙国。
即便是孟元老描写北宋繁荣市井生活的笔记版《梦华录》,因为怀了亡国之痛,念了故国之思,作者自然只会记住其中的美好,过滤掉诸多不好,比如对宋徽宗穷奢极侈征建艮岳的事就只字未提。作者实在是不想破坏对故国印象的美好,否则,也就不叫《梦华录》了。
虽然剧版《梦华录》表现了社会的现实性、多面性,但失掉了剧名中原有的理想性和神圣性,让人感觉物是人非,或者人是物非了。
Bug3:古装剧、古偶剧,还是历史剧?傻傻难分清
剧版《梦华录》虽然有着明确的历史背景,却不是历史剧,充其量是部古装、古偶剧。但编剧雄心实在大,不光策划了众多流行元素来当佐料,更引入众多历史人物原型来加持。
说实话,这二者分开都是好东西,但如果兼而有之,就不伦不类了。
剧版《梦华录》里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就是皇帝形象。演员保剑锋多年磨砺出的演技固然为角色加分不少,让我们看到一个自知、知人、开明、善良的皇帝,而且帝后和谐、君临天下与母仪天下相得益彰。但既然这位皇帝被考据出来就是宋真宗,那么就存在一个人物形象与历史原型是否相符的问题。前文说了,历史上的宋真宗,可是那位签订了《澶渊之盟》的皇帝,打了胜仗却要赔款,为北宋种下积贫积弱的种子不说,还厚颜无耻地去封禅泰山。从秦始皇开始的好端端的泰山封禅传统被他玩坏了,从此后无来者。这一沦为笑话的宋真宗实在让我对剧中那位开明皇帝的人设接受无能。
这也让我心生疑惑:要拍古装剧,又不是历史剧,为何不架空?还不是因为历史有用!剧中引入历史人物,好比文章引入成语典故,在有限的篇幅里内涵更丰富,也更具话题性。但是如果用了历史,就要敬畏历史。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能今天你说白,明天他说黑,从实用主义立场出发进行魔改,相反要学会戴着镣铐跳舞。如果做不到,那就去除这个镣铐。戏说就戏说,如《戏说乾隆》,也曾风靡一代,但观众不会误信为真;故事就是故事,“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的《宰相刘罗锅》,都明确表明了自己纯属虚构,不会误导观众学历史。再比如近年的《琅琊榜》,架空历史也不妨碍其爆火。如果谁说历史往往比虚构更精彩,那还是因为脑子受了束缚和局限。《琅琊榜》就成功将一个胡歌所饰演的麒麟才子辅佐一个最没希望夺嫡的皇子逆袭的故事,演绎得惊心动魄,化不可能为可能,却还在情理之中。该剧的叫好又叫座亦证明其艺术的成功。
其实上古时代文史不分家,是发展了之后才分家。无论一起玩,还是各玩各,都可以玩好。而历史现实的真实,与文学艺术的真实,都殊途同归于社会发展大历史规律的真实。
Bug4:人民史观,还是“帝后”史观?
剧版《梦华录》既然要为小人物树碑立传,反映底层群众一分子的命运悲欢,励志成长,与之相应,本剧应该持一种人民史观了吧?而且顾千帆在与萧钦言断绝父子关系时,明言他所统帅的皇城司应作为“国家的马前卒”和“人民的鹰犬”,不会成为政客政争的工具。虽说是借古人之口说现代话,仿佛穿越了一般,有些机械,但无碍大节。
但是随着剧情演进,主人公从偏远钱塘来到东京汴梁,陆续出场的人也越来越走向高层,从知县、知府,到转运使、观察使,一路到了使相、宰相,最后则是帝后的终极出场。于是一切矛盾的最终解决有了金手指,全靠这一对开明帝后的赐予。尤其是剧末大收官,皇帝要满足三姐妹三个愿望,像极了童话(或神话)的经典却烂大街的桥段。啥时候人民史观变成了这种“帝后史观”?即便是英雄史观也好一点啊!说好的“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呢?
Bug5:说好的励志成长,却只是表面成长
剧版《梦华录》既然自贴了女性励志成长的标签,但看见了开头,也猜中了结尾。大宋女子事业天团虽然喜提创业成功,但成功不等于成长。
当然成功里不可能不包含成长,比如从人生的loser变成winner,实现地位改变、阶层跃迁,比如从小老板变成大老板,但这只是表面浅层次的成长,非脱胎换骨式的真正成长。
所谓深层次的成长,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如从幼稚到成熟,从单纯到通透。这一点,赵盼儿貌似没有。从开篇第一集的能打,到剧终最后一集的能挨打,虽然善恶分明,快意恩仇,可她从来都是这样的人啊,没有看出变化啊。
宋引章则有一个一心想通过爱情和婚姻让自己脱籍的执念,但是一再遇男人不淑,让她怀疑人生、怀疑爱情,最终矢志独身,从人生观的一个误区转入另一个。这是变化,但非良性变化,也算不得成长。
孙三娘呢?在前一桩婚姻里被丈夫和儿子双双抛弃,投水自尽,但获救以后也获得新生,喜迎第二段爱情。但是人物思想成长的曲折历程并没有表现出来,也流于表面化,缺乏深度成长。
所以看剧版《梦华录》,观众只看到了事业线的成长,却遗憾没见到感情线和认知线的成长。
Bug6:破案+权谋+玄幻+……一股浓浓的调料味儿
细品《梦华录》,不能说没吃出味道,只可惜味道不是来自食材,而是来自一堆调料佐料。好比大厨在添加主辅调料之后,又强行撒了一堆味精、鸡精,兼或辣椒、花椒、胡椒,那个终极滋味,也就可想而知了。
比如本剧开头组建CP,就与顾千帆前往钱塘县破《夜宴图》案有关。剧中还有一个帽妖案,亦真亦幻,可谓大宋版的飞碟UFO事件,吊足了观众胃口。但如果只看到破案和玄幻,也只是表层,深层则是权谋,如清流与后党的斗争。甚至还在权谋之上加入一丝亲情,如权相萧钦言与亲生子顾千帆之间的舐犊和还血的恩恩怨怨、纠葛纠结。
单纯每一味调料都是好东西,但若放在了一起,就傻傻品不出味道了。过犹不及。其实一道菜的滋味,是应该有独属于自己的风味,所谓大道至简。
如今《梦华录》早已收官,许多人与我有同样的遗憾,就是该剧编导把一众好食材做成了黑暗料理。虽说“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但是轮到“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上,还是出了差错。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只能泥沙俱下。虽然萝卜快了不洗泥,但你把大餐做成快餐,就不是好餐了。貌似饕餮盛宴,其实不然。
由此遗憾这种《梦华录》+《救风尘》+++……是怎一个乱炖了得!
三 从乱炖到乱谭
虽然剧版《梦华录》确实做到了对眼睛的尊重,但对于舌头就对不住了,甚至还有人感觉到一种对智商的侮辱。是的,因为缺乏烹饪的功夫,再丰富的食材也只能做成大杂烩。你以为熬成佛跳墙,充其量是“珍珠翡翠白玉汤”。可见,厨艺大师真不是那么好当,既要天赋异禀,也要实践经验,熟练煎炒烹炸技艺,掌握节气时令火候。难就难在厨艺是艺术,不纯粹是技术。食材不能乱拼,也不是越多越好,谁和谁能搭不能搭,有实践经验和科学道理可循。
所以做编剧与做厨师,都不能一味做加法。所谓多味薄,少味厚。加法之外还要会减法,比如主线要清晰,有意义;辅线要慎重,横生枝节无道理。许多次要人物,可有可无从无,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加减之外,还要会乘除。如果能做到借乘趋势、乘势倍增,以及梳理分类,化繁为简就更好了。
末了,我想说对待古典IP、古代的文化遗产,要有一种“古”气。不是拘古泥古,而是敬古畏古。细究近年来影视业有种人心不古的浮躁之气,或许与资本过多地介入有关。资本有其两面性。固然可与其他资源结合,有推动社会前进的一面;但也因其逐利本质,如不加以约束,有背离初心导致负面效果的另一面,亦须慎重。
文艺生产,除了要遵循商业规律,还要遵循艺术规律。在资本介入文艺生产的时代,主创者要努力做到作品、产品和商品的统一,即用作坊里的工匠精神打磨艺术作品,以产品经理的思维去考虑人性化需求,然后遵循市场规律去求得商品变现。
最后还是回到烹饪。《黄帝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所以,我们应秉持五味调和的美食观,让人身、心俱得到满足,才是饮食之美的最高境界。这也是炒菜版的天人合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