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唯流量”不如高质量
来源:光明日报 | 丹青  2022年08月15日09:02

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就《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制作经营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意见稿对于行业组织及从业主体提出了自律要求,完善节目禁载内容,增加有关片酬管理规定,禁止开展收视率点击率等方面的虚假宣传等。

什么是真正的流量和热度?前不久,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版《茶馆》上演,首开8K高清实时直播,便创下了5000万人次播放量的纪录。这部1958年首演的经典作品,如今在网媒力量的加持下,取得了流量和口碑的双丰收。

优秀作品必然带来流量,这才是正常的价值和市场逻辑,任何时候都不应本末倒置。互联网时代,流量成为高频词,几乎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到电影市场的票房数,再到网络内容的点击量……相关流量数据不仅是传播效果的评价尺度,而且成为用户选择产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流量即人气访问量,它应是一部作品或者一个平台内在价值的外化呈现。其真正价值在于真实、客观,与人气、热度、口碑和影响力等成正比关系。如今,各大公众号、直播电商、自媒体等大大小小的网络平台和主体,在共享知识、营销产品、人际社交、服务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衡量作品和平台的价值和传播效果,离不开必要的数据测算。

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平台、机构和个人,为了谋求利益最大化,不惜弄虚作假甚至铤而走险,制造虚假的流量数据,致使流量偏离正常的价值轨道,走入“流量陷阱”之中。虚假流量引发的弊端有目共睹,冲破价值底线,违背诚信原则,影响的是用户决策,侵害的是行业生态,殃及的是社会公共利益。由此说,禁止收视率点击率等虚假宣传十分有必要。

透视流量造假种种乱象,究其主因,是其价值观的错位。流量本无对错,流量观却有是非曲直。制造虚假流量,以流量至上取代内容为王,以利益先行替换价值判断,是利益驱动下的短视行为。破解流量治理的现实困境,需要多管齐下。

各流量平台和主体,应不断提高站位,放弃“唯收视率”“唯票房数”“唯点击率”等的评价标准,回归“内容为王”“质量为上”,让流量回归真实、客观、理性。对那些为了热度不惜钱财、为了流量失去底线等不良行为,有关部门要及时引导和纠偏,引导诚信为本、向上向善等价值观成为行业风尚。

2018年1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率综合考核大数据系统基本上完工并启用试运转,便是从根源上整治收视率作假的重要举措。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又出重拳,不仅“禁止开展收视率点击率等方面的虚假宣传”,并列出警告、通报批评、罚款等具体惩罚措施,再次释放鲜明的政策信号。

对各个流量平台和主体来讲,需认清流量的本质和规律,做到眼明心亮。流量,是流动的关注量,它只为值得的作品和平台留住与赋能。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粗制滥造可能会收割一时流量,而难以恒久收获人心,弄虚作假可能会昙花一现,但终究是梦幻泡影。流量之所以能变为“留量”,终须依仗产品或平台自身的真正价值,或思想启迪,或艺术感召,或共情共享,或货真价实的服务……

高质量成就大流量,大流量印证高质量。《茶馆》《雷雨》《蔡文姬》等这些经典作品,之所以有着经久不衰的口碑,是因为作品优、制作良。开放共享是网络的特征与标志,越是开放共享,越是影响力剧增,越应把价值导向摆在首位。流量越大,意味着社会责任越大。各网络平台作为公众平台,既是流量平台,更是责任之地,理应打造成为价值高地。

假数据终究不是真本领,唯流量不如高质量。互联网流量的草莽时代已然过去,价值回归成为现实需求和必然逻辑。无论是平台、机构还是个人,切莫以数据造假造成价值误判,当找到一以贯之的价值立场,明辨之笃行之,让流量真正成为自身发展的“试金石”和“度量衡”。

(作者:丹青,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