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作家艺术家畅谈文艺精品创作 推动文化创新 打造时代经典
来源:天津日报 | 仇宇浩  2022年07月27日09:01

为期两天的首届北京文化论坛26日落幕。其间,主论坛和四场分论坛云集文艺、科技等多领域精英,嘉宾们就推动文化创新、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文艺精品创作与传播、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等话题展开跨界交流。

王蒙

文艺精品应具备三要素

在“文艺精品创作与传播”分论坛上,“人民艺术家”、茅盾文学奖得主王蒙通过视频进行主题发言,讲述其心目中的文艺精品应当具备的三要素──时代性、经典性、创造性。

“我们正生活在中国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国发展和中国故事,给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关注、热爱、分析、研究这个时代。”王蒙说,我们在享受巨大发展成果的时候,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我们有共同的命运,又有每个人的个性和特色。我们既有‘国之大者’的大事件,又有琐碎的生活细节、难忘的瞬间。”他希望创作者能投身时代,深入生活,打磨时代精品。

真正的文艺精品还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是经过了千百年还站得住。我们是一个文学艺术大国,谈到文学,我们就会想到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时代都为祖国、为后人、为我们的民族留下了文艺瑰宝。”王蒙说,创作者要对自己有高要求,不能只关注流量、票房,“完全娱乐性的小段子,现在手机上几秒钟就能来一段的,也都是文艺创作,其中也有很好的,但离经典差得还远。到2035年我们要建成文化强国,那我们就得有今天的经典性的作品。”

王蒙认为,作品的经典性离不开创造性。“因为文艺是从生活中来的,但文艺并不仅仅是生活的复制,不是说像一个镜子一样,你有什么我就照出什么。文艺创作必须得有想象力、幽默感,有深情、深思、热爱、投入、恋恋不舍……要把人生最难忘的东西表现出来。表现这些东西,如果没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做不到的。”

梁晓声

现实主义不仅仅是镜子

在主论坛圆桌对话中,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分享了如何讲好故事的秘诀。他坦言,因为在创作小说《人世间》时,从头脑中彻底排除掉了显摆“我”,更专注于刻画“他们”,才让作品变得更纯粹、更有温度。

梁晓声很推崇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他说,自己在写《人世间》时,“写到年轻人时,我就会想象自己是老许茂,这些年轻人都是我的儿女,哪怕对于他们身上的缺点,也会以一种有温度的眼光去看待。写到中老年人时,我就会以儿女们看老许茂们的眼光去写。这样会让作品更有温度。”

从《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到《人世间》《中文桃李》,多年从事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梁晓声表示,“现实主义不仅仅是镜子,不仅仅是写人在现实中是这样的。所有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都是创作者在努力向这个世界传达人在现实中应该怎样以及我们能不能做得更好。”他认为,只有明白了文学与现实的这种关系,创作才会有进步。

梁晓声笃信,没有作家能凭借所谓的才华,把自己并不真心相信的做人原则写得令人相信,也没有作家能把自己并不真心喜欢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凡是我笔下那些可敬、可爱的人物,都是我超现实的精神朋友。”

提到今后的创作,梁晓声说自己几乎没写过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人物,最近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时常常被那些可敬又可爱的真人真事所打动,“我想把他们的形象写在我的作品里。”

濮存昕

艺术创作需要生命历练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演员濮存昕参与了“文艺精品创作与传播”分论坛圆桌对话。他认为,文艺精品既要有高度、深度,也要有趣、有奇想,必须接人气、接地气,于细微处见高远宏大。

6月,濮存昕参加了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版《茶馆》的演出。这部戏首次实现8K录制、高清实时直播,吸引了全网5000万人次观看。在他看来,北京人艺能持续得到观众的支持,离不开剧场、剧目、人才队伍这“三宝”。

濮存昕认为,当一个演员有口碑、有观众、有票房时,必定是将生命融入了表演。他寄语年轻人要“往下扎根,向上生长”。他说,演员这一行是杂学,什么都得有。年轻人要多阅读、体验生活、多吃苦,受点委屈、挫折,没关系;跌倒了,再爬起来。艺术创作需要生命的历练,年轻人要学会把生命历练转化为艺术营养,最终成就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外,濮存昕觉得演员要常演常新,比如,一个剧目会演好几轮,甚至是隔两年再演,每轮演出演员都应从零出发,有新的演绎,发掘剧本中还没开发的宝藏。

“一代代演员要向老前辈学习,还得再传下去。”濮存昕说,艺术创新要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让传统焕发新的生命也是一种创新,创新首先是让年轻人接下班来,把传统拿在身上。如果前辈先贤的水平是一条纵线,当代的水平是一条横线,那么创作者要想一想,自己在这个坐标系里是什么位置,“前辈给我们树立了标杆,我们得摸高。纵向要求远、要继承,横向要向高、要学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