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苏舜钦与沧浪亭
来源:文汇报 | 沈鸿鑫  2022年07月28日08:52

沧浪亭是现存苏州诸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座。二十多年前,沧浪亭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人们提起沧浪亭,自然会想起它的创建者苏舜钦。

苏舜钦是北宋著名诗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字子美,梓州桐山(今四川中江)人,生于开封(今属河南)。他的祖父苏易简在宋太宗时做过参知政事(宰相),父亲苏耆官至兵部侍郎、直集贤院。《宋史》本传云:“舜钦少慷慨有大志,状貌傀伟。”二十一岁时以父任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县尉,对此微职,他不以为然,“锁其厅而去”。后靠自己努力,考中进士,改任光禄寺主簿,知蒙城县(今属安徽),上任后就“窜一巨豪,杖杀一黠吏”,一邑为之惊悚。不久,乃父去世,苏舜钦带了临产的妻子郑氏到长安奔丧,路上郑氏因马骇坠地受伤,到长安分娩后,带伤而逝。苏舜钦守父丧三年,服除,知长垣县,又迁大理评事。

苏舜钦年轻时就数次上书言事,纵论时政,先后上过《上三司副使段公书》《咨目七事》《乞纳谏书》等,要求开通言路,惩治弊政。康定年间,河东发生大地震,苏舜钦不顾位卑职小,向宋仁宗上了《诣匦疏》,极陈灾变异常,时政得失,直言不讳地指出仁宗“多引俳优贱人于深宫之中,燕乐无节,赐予过度”,期望“讲求嘉言,革去时弊”。由于他多次上书,“无所回避,群小为之侧目”。此时,社会矛盾尖锐,朝廷派系斗争激烈。苏舜钦得到了改革派领袖范仲淹的赏识,荐其才,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进奏院相当于现今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可以收集许多地方的事物信息,这对引导改革舆论有重要作用。宰相杜衍也重苏舜钦之才,将女儿嫁给了他。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和杜衍、富弼等全面展开改革更治的新政,世称“庆历新政”,新政引起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其代表人物是枢密使章得象、御史中丞王拱辰等。

庆历四年岁末,进奏院年终集会,苏舜钦循旧例,用所拆奏折封的废纸及一些过期的档案卖了钱宴请同僚、宾客。保守派王拱辰等抓住此事,借题发挥,弹劾苏舜钦“监主自盗”,借以打击范仲淹、富弼等人,这就是所谓“进奏院事件”,致使“舜钦与巽俱坐自盗除名”,苏舜钦入狱受审,后被革职为民,其他赴宴者十余人也悉数被贬被逐。《宋史》云:此事“世以为过薄,而拱辰等方自喜曰:‘吾一举网尽矣!’”

苏舜钦的有些主张比范仲淹还激进一些。在文学方面,他工诗并擅长散文。北宋中叶,文坛领袖欧阳修倡导诗风、文风的改革,苏舜钦、梅尧臣即是他重要的同志。他们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反对西昆体的浮艳晦涩,提倡新诗风;散文方面,反对晚唐以来的文风,主张继承韩愈的道统和文统。

苏舜钦的诗作充满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心,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满腔的报国壮志。如“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乳臭儿。酣觞大嚼乃事业,何尝识会兵之机”(《庆州败)》,“十有八九死,当路横其尸。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城南感怀呈永叔》),如“长歌忽发泪进落,一饮一斗心浩然”

(《对酒》),“一生肝胆如星斗,嗟尔顽铜岂见明”(《览照》)等。苏舜钦的诗风豪健奇壮,意境宏逸,对宋诗革新有较大影响。梅尧臣称他“君诗壮且奇,君才工复妙”;欧阳修称他“其于诗最豪,奔放何纵横。间以险绝句,非时震雷霆”。苏舜钦还兼擅书法,欧阳修曾说他“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其虽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范仲淹《岳阳楼记》写成后,就是由苏舜钦行书刻石的。

被废放后,苏舜钦于庆历五年(1045)携妻子南下,流寓苏州。他早就喜爱苏州盘门一带的风景,曾在《过苏州》一诗中写道:“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这次他在府学东边发现一块弃地,那里草木茂盛,崇阜广水,附近还有荒芜的池馆——相传原为五代吴越王钱元璙的池馆,苏舜钦知是他的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于是他花了四万钱将它买下,加以修葺,还在水旁筑亭,取《楚词·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将此园命名为“沧浪亭”。

他自号“沧浪翁”,并撰写了《沧浪亭记》,文中描绘了沧浪亭“前竹后水”“澄川翠干”等景物,和自己登舟容与、举觞舒啸的退隐生活。他指出“观听无邪则道以明”“惟仕宦溺人为至深”,表示摆脱仕宦羁绊的决心。他又写《沧浪亭》诗,云:“一泾抱幽山,居然城市间。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苏舜钦把此诗寄给欧阳修,邀他共作沧浪篇,不久欧阳修就也以《沧浪亭》一诗相酬,他在诗中写道:“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沧浪有景不可到,使我东望心悠悠。”他很赞赏沧浪亭的景色:“荒湾野水气象古,高林翠阜相回环”“水禽闲暇事高格,山鸟日夕相啾喧”“风高月白最宜夜,一片莹净铺琼田”,并感慨“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最后他深情地对苏舜钦说:“丈夫身在岂长弃,新诗美酒聊穷年,虽然不许俗客到,莫惜佳句人间传。”

沧浪亭建筑颇具匠心,它以古朴清幽、山林野趣在苏州诸园中独树一帜。沧浪亭与拙政园不同,它是以山景为主的。在建造中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比如垒山不取堆石成山之法,而是利用原有土山,杂以湖石,因地制宜堆土垒石而成山,故而极尽自然宛曲之妙。山上乔木参天,古朴蓊郁,沧浪亭就翘立山巅的林荫掩映之间,亭子的柱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远水皆有情”,乃集欧阳修和苏舜钦的诗句。建筑物围绕山阜四周,安排得错落有致,曲折低昂,园中有印心石屋、看山楼、面水轩、观鱼处等幽境雅处。园中建筑群都环绕山林,并用长廊连接,显得低昂回翔,曲折错落,充分体现出山势林色之美。大门设在建筑群中间,用桥沟通,更使人未曾进园,已见园中山景,堪称“开门见山”。

沧浪亭的自然条件,有山景形胜的长处,但又有缺水的致命弱点。这就需要建筑家在创作自然方面下更大的功夫。沧浪亭园内缺水,但园门外北边却流淌着一条蜿蜒而过的清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设计者大胆运用“借景”之法,把园外之河纳入园景。设计者把园设计成向一边开放式的格局,不修围墙而沿着园外的河流用黄石堆砌驳岸,并垒假山,筑亭榭,这样就使园外的水景自然而然成为园景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用一条复廊把建筑群联贯一气。所谓复廊也就是在一条高低曲折的长廊中间用同样高低曲折的花墙一隔为二,形成内外两道长廊,墙壁上开以各式花窗,遂使内外透射,如斯呼应。这样的构思就巧妙地把园里园外联成一气,园外的波光水影,园内的山林景色交相映照,从而突出了简洁古朴、清幽自然的山林气象。复廊的尽头乃是登楼的扶梯。小楼称看山楼,登楼远眺,既可望见近郊的起伏山峦,也可俯瞰栉比鳞次的市井景象,充分体现出该园创建者“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的诗味,给人一种城市山林的野趣。

苏舜钦在苏州过了约三年的退隐生活,写了不少有关沧浪亭和苏州的诗作。如《独步游沧浪亭》:“花枝低敧草色齐,不可骑入步是宜。时时携酒祗独往,醉倒唯有春风知。”《初晴游沧浪亭》:“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沧浪观鱼》:“瑟瑟清波见戏鳞,浮沉追逐巧相亲。我嗟不及群鱼乐,虚作人间半世人。”等等。

庆历八年(1048),苏舜钦复官,授湖州长史,同年十二月病卒,此时才四十一岁。欧阳修为他写了墓志铭。在苏舜钦去世后四年,欧阳修从苏舜钦的岳父杜衍家取得苏的遗稿,编为十卷,题《苏学士文集》,并撰序文。

苏舜钦去世后,沧浪亭曾屡易其主,后为章申公家所有。章将花园扩大,建筑大阁,又在山上起堂,他还在沧浪亭北面购得一座洞山,动工时发现地下都是一些嵌空的大石,传为五代广陵王所藏,于是加以扩展,两山相对,遂成一大园。南宋时,此园曾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府第,他于二山之间筑桥,称为“飞虹”。明代改为大云庵,有僧人主持。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应文瑛和尚之约写的《沧浪亭记》云:“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左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烟残灭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清康熙初,巡抚王新于此建苏公祠。宋荦作巡抚时也曾亲访遗迹,于康熙三十五年重修,用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作为亭子的匾额。清代又改为五百名贤祠,祠壁刻有五百名贤像,大多是苏州人,其中有吴季札、王士桢等。太平天国时期苏州频经战争,沧浪亭亦遭毁坏,清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此后又经过多次修葺,但大体保持当时格局。

园以人传,沧浪亭因苏舜钦而声名大著,历代文人墨客竞相吟咏,名士方家纷至踏来。明代文征明作《沧浪池上》,清代苏州文学家、戏曲家尤侗有诗《沧浪古道》,文人石韫玉有《沧浪亭》诗。乾隆年间,《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曾居于苏州沧浪亭畔,在书中有一段描写他于中秋携妻挈妹去沧浪亭赏月的情景:“老仆前导,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迭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烂然。隔岸名‘近山林’,为大宪行台宴集之地,时正谊书院未起也。携一毯设亭中,席地环坐,守者烹茶而进。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芸曰:‘今日之游乐矣!若驾一叶扁舟,往来亭下,不更快哉?’”近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章太炎居于沪上时,因厌倦尘嚣,特地到苏州游沧浪亭,顿感清幽怡人,赋诗一首云:“沧浪近在盘溪曲,水浊真堪濯我足。举酒为酹苏舜钦,买山同作巢由仆。”章太炎晚年果然迁居于苏州。这些名人的吟咏和轶事,更使沧浪亭增添了熠熠光彩。

(作者为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