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从小说《易地记》到电影《安家》,有多难多远?
来源:云报(客户端) | 李航 整理  2022年07月25日09:12

7月22日,从小说《易地记》到电影《安家》赏析研讨会在昆明书城召开。由昆明市委宣传部、昆明市文联主办、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具体承办的“喜迎盛会向未来”——2022昆明文艺周暨昆明市文联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者服务活动,也于当天正式启动。

本次昆明文艺周系列活动,时间为7月22—27日,以南屏步行街广场为主会场,同时在昆明老街、马家大院、新华书店南屏街店、璞玉书店等地开辟分会场。首场昆明评协活动所选主题宏大,关乎全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文学书写与艺术表达,所选择的具体“解剖”对象,则是作家沈洋一经发表即引发全国热切关注的中篇小说《易地记》,及由其小说改编拍摄的电影《安家》。

《易地记》曾获《小说选刊》第十一届“茅台杯”年度中篇小说大奖,改编为电影《安家》后,更加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易地扶贫搬迁的样本故事,是云南省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电影《安家》是近年来云南影视创作关注重大现实题材的一个重要收获,也是云南省喜迎二十大优秀影片展映活动的5部重点影片之一。

研讨会上,作家沈洋首先介绍了自己创作《易地记》及将其改编成电影《安家》的曲折过程和心路历程。紧接着,昆明评协主席冉隆中,以承办方领导和评论家双重身份致辞。他说:“我们把一个中篇小说及它改编的电影作为这次研讨会的主题,这是我们在中国的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找寻文学的位置。在这个领域,沈洋是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是云南文学的代表。

冉隆中对包括沈洋在内的“昭通作家群”进行分析,认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苦大文深”。“苦大”,指的是昭通作家普遍触碰的现实生活。文学的深度应该体现在悲悯之上,谁具有更为深厚博大的悲悯情怀,谁才可能抵达更加深远的文学和思想境界。而沈洋的作品洋溢着一种乐观和自信,这种乐观,是生活深处一些细微变化引起的乐观,是正视现实的同时看到现实正在以进行时态发生着阵痛般的改变而引发的乐观,是作家置身现场并有切肤之痛和切肤之喜引发的乐观。

作为研讨会学术主持,昆明评协常务副主席温星表示:全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主题的作品写得多,但要真正写好却是千难万难。沈洋的小说《易地记》和电影《安家》是不是经典,这还有待多年的检验。但目前,二者在这个领域的文艺创作中已然脱颖而出,虽尚存不足,尤其是电影改编拍摄欠缺的地方还不少,但整体而言无疑是非常感人的,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和样本意义。本次研讨会既关注小说《易地记》和电影《安家》本身,更聚焦于从小说《易地记》到电影《安家》究竟有多远、有多难,也就是聚焦于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跨越和二次创作的过程,因为影视作品的故事和素材往往依赖于文学创作,但这中间的剧本改编和再创作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正是本次研讨会独特而又全新的价值所在。

出席昆明文艺周首场活动的嘉宾,包括中国诗歌学会名誉会长、云南作协原主席晓雪,云南省政协原秘书长、昭通原市委书记刘建华,云南作协原副主席张永权,西南林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张昌山,云南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杨红昆,文化学者黄懿陆,开明文学院院长存文学,云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新,云南影视协会副主席黑燕等作家。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建议。研讨会现场热烈激昂,学术氛围浓厚。

【名家纵论】

晓雪(诗人、评论家,中国诗歌学会名誉会长、云南作协原主席)

云南作家在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领域的创作成果丰硕,在全国文坛也非常突出。就我的阅读范围来说,我认为云南本土作家(不含部队作家)影响力最大、最重要的此类著作,第一是加冕2021年中国好书的《太阳转身》,作者是云南作协主席范稳;第二是《独龙春风》,作者是潘灵、段爱松;第三,便是沈洋的中篇小说《易地记》。

张永权(作家、评论家,云南作协原副主席)

创作主旋律文艺作品,只要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创作出感人的艺术形象,就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甚至可以走向市场。《易地记》和《安家》塑造出的扶贫人物赵卫国,是在真实和艺术典型双重维度上所追求的一个时代新人。她是一个不忘初心的基层干部,又是一个有子女、有个性的血肉之躯,小说对她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而电影则把心理转化成人物的行动,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

刘建华(作家、编剧,云南省政协原秘书长、昭通原市委书记)

《易地记》紧紧把握时代脉博,紧扣时代主题,尽管切口很小,却反映了非常宏大的课题。沈洋紧贴大地行走,叩问民生疾苦,故事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深入乡土。沈洋非常深度地关注贫困群众,在他的笔下,淋漓尽致地书写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的作品是最好的证明。沈洋的情感就倾注在广大贫困群众中,他随时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与群众感同身受。

黄懿陆(文化学者,《云南文史》主编)

沈洋的小说很精彩,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脱贫攻坚当中热火朝天的社会生活。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安家》,以昭通贫困山区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精准脱贫为素材,凸显新时代基层群众对本真生存状态的不舍和对新生活的无限向往。固守、彷徨、犹豫、决绝,善良、单纯、复杂、可爱,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王新(评论家,云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云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易地记》有三个特点。一是自觉的方言意识,二是可贵的底层情怀,我重点说说第三方面:深刻的大地与人类关系反思。大地是母亲,人们可以诗意栖居;但大地也是锁闭者,荒瘠者,所以人们得在大地上辛苦操劳。小说中村民从累马寨这个贫瘠的地方,搬到窗明几净的城里新居,但他们心里头依然萦绕着无法安顿的前路迷茫,小说在这方面表达了真诚的隐忧:在城市化、现代化的洪流中,如何安顿好中国人与大地的复杂深情,依然是每个有良知的写作者的重大命题,这也正是小说的超迈处与洞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