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李凤群长篇小说《大望》作品研讨会举行
来源:紫金山新闻 | 王峰  2022年07月19日08:49

原标题:老年文学风口将至!李凤群长篇小说《大望》获赞

李凤群长篇小说《大望》作品研讨会现场

合影留念

住在同一个小区里的赵钱孙李四位老人,某一天,毫无预兆地出现了异常状况。儿女把他们给遗忘了,他们无依无靠,靠着自己的力量,在大望洲上生存了下来,并且正视了过去视而不见的东西……这就是70后知名作家李凤群在长篇小说《大望》中所描述的场景。小说不但获2021年度“中国好书”奖,并在日前由中共南京市雨花台区委宣传部主办、区文联、区图书馆承办的《大望》作品研讨会上大获肯定。评论家汪政称其创造了国内老年文学创作的新高度,客观上推动中国老年文学的创作。

入选“文学苏军新方阵”,直面老人生活困境

李凤群系中国作协会员、雨花台区作协会员。她长期生活在宁南,曾入选“文学苏军新方阵”,是构建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文学苏军队伍中的重要一员。

自2002年开始,李凤群先后在《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北京文学》等杂志发表《大江》《大野》《大望》《大风》等多部长篇小说,多次获得江苏省和全国文学界的重要奖项。不久前,其长篇小说《大望》获2021年度“中国好书”奖,李凤群本人也被评为2021年中国作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

李凤群长篇小说《大望》

《大望》中的四位老人,姓赵钱孙李,因为某一天,忽然被自己的儿女们遗忘了,他们在一个几乎无人的荒岛,也是他们的故乡生活。失去了某某某的“父亲”“母亲”这重要身份的四位老人,将如何安置自己?在看似偶然甚至魔幻的失联事件中,李凤群独具匠心地将四位老人的个人生活遭遇与老龄化社会关联了起来,与乡村社会的凋敝危机关联了起来,与生命晚年的弱势关联了起来,与社会道德的普遍沦落关联了起来,与广泛的社会伦理现状和信仰状态关联了起来。雨花台区作协主席孔繁勋表示,作品把面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子女与老人代际关系和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等问题推置于人们面前,拷问心灵,催人深思。

据李凤群介绍,小说取材自她从小生活的一个江中小岛, 这个小岛也有一个很多南京人都非常熟悉的名字——江心洲,同属于长江中下游的乡土上流淌不息的人和事,“岛上没有六十岁以下的人了,七十、八十左右的老人统领了这块地盘。他们形成了一个老年江湖,我偶尔会听到他们的故事,他们让我生出了忧患,也使我隐隐看到了某种未来。”李凤群说。

在当天的研讨中,专家一致认为,李凤群在《大望》中通过四位老人突然遭遇的困境,写出了当代社会的老龄化、乡村社会的颓败、人性的善恶交战等问题,从历史和人性两个层面,展现了乡村社会、乡村老年人为冲破生命困境、道德困境和乡村空心化困境和为获得终极救赎,所作出的不懈的努力和深刻的反思。《大望》不仅有着作者对习以为常的庸俗之恶的剀切批判,还寄托着她对于所有老人甚至所有人的深切同情和温暖关怀。

老年文学形象不受待见,“老年文学”大有可为

基于对老年人生活困境的关注,“老年文学”成为当天研讨会上的一个重要话题。

众所周知,随着中国人口结构急剧变化,老龄化问题已日趋凸显,科技高速发展、知识更新,更是让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不断降低,成为急需社会投入更多关注的弱势群体。出于对边缘人物的关注,作家们自然会将其反映到文学创作中。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认为,目前,国内老年文学创作不多,研究更少,但放眼世界文学,尤其是欧美、日韩等地区和国家,老年文学却非常繁荣。李凤群长篇小说《大望》,以其独创性和深刻性,创造了国内老年文学创作的新高度,作品影响大,客观上推动中国老年文学的创作。

“《大望》以城乡的双重视角,聚焦老年人群体,真实地表现了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与心理世界,并由此辐射社会与时代,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呈现出难得的深度和广度。”汪政表示,《大望》体现了当下老年文学创作的自觉意识、文学身份认定和老年文化的认同,它启发我们去认真思考老年的心理状态、生命本质和人生价值,让我们对中国老年文学创作的发展充满了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在既往文学作品中,不乏一些老年文学形象,比如《家》中的高老太爷、《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等,但这些作品为什么就不能称之为老年文学呢?与会专家认为,这些老年人形象固然不乏经典,但他们身上的时代特色和意识往往大于年龄特征,常被视为年轻与进步的对立面存在,在此背景之下,他们身上作为老年人的特殊性反而被作家们忽略和遮盖住了。

在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看来,自“五四”以来,老年文学形象一直不受待见,相比之下,文学形象中受欢迎的是青年人和中年人,即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伤痕文学”,包括后来的《白鹿原》中的朱先生等,都属于青年和中年。及至当下诸多作品中,中国人讲究“青春崇拜”,而老年,意味着腐朽、丑恶和没有面子,《大望》中四个老年人才是主人公,这是李凤群最大的贡献。

大叙述小叙事,撕掉身上的代际和性别标签

无论是《大江》《大风》,还是《大野》,李凤群的小说始终展现出一种阔大的气象,正如江苏省作协《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所说,它们既承继、根植于现实主义或乡土写作的深厚传统,又以立基于个人性的时代省察赋予宏大格局的长篇叙事以感性的个体经验,从而显著地拓展了当代现实主义书写的边界和深度。

何同彬认为,《大望》依旧是在这一向度上探索、掘进的新的成果,“雄心勃勃”又坚实自信,围绕着“老人题材”“养老题材”的表层主题,通过置入大量的历史、社会学、伦理的细节和“信息”,以一种直逼、凝视时代幽暗内心的冷峻揭示出一系列让人震撼、深思的真相。“大望,既是地名,也是寄寓;望,既是希望,也是遗忘。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无边无际的想象空间。”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韩松刚说。

作为一名实力派“70后”女性作家,李凤群对当下题材挖掘的深入及容量很大的历史感,都会让人想到她的前辈50后、60后作家。在张光芒看来,频频用代际和和性别来贴标签,很容易让人对李凤群的研究变窄。事实上,李凤群已越来越走上一条属于她自己的审美大道,这是一种伦理探讨上的大气魄、审美建构上的大气象、生活挖掘上的大格局、社会透视上的大视野以及人性探索上的大情怀,是大叙述与小叙事的紧密结合。

在研讨会上,江苏省作协书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省作协副主席鲁敏也持有同样观点。在她看来,同为70后作家,李凤群的写作已超越了小岛之外,超过她的年龄、背景、乃至人生经历,将个人经历之外的东西全部打开了,这就使得这部作品的气象和格局都比较大,并打破评论界、文学界所谓的“代际锁定”“性别锁定”等固有认知。(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