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路内:小说这门技艺需要磨练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 翁子杰 张天笑 谢宛霏  2022年07月12日08:54

路内,1973年生于苏州,现居上海。著有长篇小说“追随三部曲”《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其他作品包括《雾行者》《慈悲》《花街往事》等。

与科班出身的作家不同,初中毕业后,路内听从父亲的建议去读了化工技校——因为毕业后可以分配工作。先后做过钳工、电工、操作工、营业员、会计、电脑设计、播音员、外仓管理员、广告等工作的路内,去过很多城市,这些经历在他日后渐渐拉长的文学生涯里,有不少被投射进了书写。尽管生活处于一种流动状态,但他的创作并未停歇。

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独特的,关键是感受力

“写长篇小说如果没有经验的话,连到底要写多少字都是无法确定的。”在接受《中国青年作家报》专访时,路内说,很感谢之前的生活经历。那时的他,在工作期间阅读了大量的期刊作品,包括一些先锋派小说,也写了一些短篇,但自己都不是很满意。

2007年,路内在《收获》上发表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起初是为妻子口述自己年轻时在工厂的经历,妻子觉得好玩”。《少年巴比伦》全书18万字,路内写了两个月,但在此之前,他用了好几年的时间去想怎么将之完成。“小说这门技艺是需要磨炼的,不是靠任何天分就能完成的,要花一定时间去阅读,去尝试自己的风格、拢住自己要写的主题。”路内说。

《少年巴比伦》发表后,《追随她的旅程》也于第二年出版,路内开始确信,自己是可以把写小说这件事继续下去的。“修水泵、拧螺丝、换灯泡……”书中的主人公路小路断断续续地讲述自己的工厂见闻,追忆野蛮生长的20世纪90年代。路内认为,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独特的,关键是感受力,一种“自我认证”的能力,它能转化成职业的、写小说的动力。“乐观、视野开阔、持续阅读、自我教育,以及与合适的人讨论问题,应该都是保持这种状态的好办法。”

2022年4月,路内新作《关于告别的一切》问世,这是他的第八部长篇。小说追溯了一对父子长达四十年的“爱情往事”,叙事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直抵距今并不遥远的2019年。实际上,这部长篇源自他十多年前在杂志《鲤》上发表的一篇短篇。“这是一个在适当的年龄,去写的一部作品。”路内表示,他想要反溯自己身边这代人的某一种状态。

时代对于个体境遇的影响似乎总被作为路内小说的主题广泛谈论,新作《关于告别的一切》则不然。路内告诉《中国青年作家报》记者,这本书并不追求“时代的变迁”这种特别明显的征象,更关注人在变迁中自身的变化,长大了,成熟了,衰老了,每一个被切片出来的所谓“时代”,意义也随之流失,最终凝固成一点并不耀眼的个人意义。“《雾行者》显得有一种总体讲述的‘野心’,而《关于告别的一切》的讲述路径既窄又长,变得像短篇一样在寻找时间和生活的切片,现实有一点变形,有一点寓言色彩。”

于时间和生活的切片中讲述“个人路径”

《关于告别的一切》的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年,但时间的截取只是一种叙述选择,并不必然指向意义。路内表示,相较追溯过去,书写当下要更为难一些,因为对过往年代进行追溯往往有经验可循,大量现存的艺术作品都能为其提供范式和参照。但是当下则不然。

“当下是流逝的。2016年我坐在北京烧烤店里听到小伙子们聊的都是几亿的生意,我当时就想,这要写起来有点难,听着很荒诞但万一他们实现了呢?它到底是荒诞还是现实,得等小伙子们给我答案,然后2022就来了,2016彻底成为过去。我紧赶着写也来不及。我的意思是,现实就是这样,考验我们的判断力,不仅考验作者,也考验每个人。”路内说。

从人物的境遇上看,《关于告别的一切》也不同于路内以往的作品。对此他表示,那些被苦难击沉的失败者在文学中其实是成功人物,文学中还有另一类人物是属于日子过得还行,自找不痛快的人。《关于告别的一切》的主人公李白,笔名李一白,吴里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太子巷往事》。人到中年,脚踩夹趾凉拖,骑电动车,一头长发,叼着香烟混在人堆里。小说便是由李白所经历的一场场告别串联而成,从其青年时期写到中年之景。他的人生显然很“平顺”,事业上并未取得什么成就,生活上亦无温饱之忧,未及好也难言坏,有起有伏却并不剧烈,他所经历的也都是些稀松平常的事情,但路内正是试图通过“这些平常的经历构成了人生当中极为残酷的东西”,传达“微小的屈辱导致人格意义上的崩溃也是可以存在的”。

路内认为,主人公李白是一个“散文式的人物”,是“时间中的人”。身为一部长篇中的主人公,“散文式”这一形容似乎与小说惯常的叙述逻辑存在悖反。《关于告别的一切》实际上也体现了他在创作上的一种尝试:没有情节起伏的故事线,连个贯穿始终的女主人公都没有,在此基础上,故事如何推进直至完成?

“我并不想写一本恋爱和失恋的小说,至少这一次不想。”路内说。李白散文式的生活形而上地建立于一段段爱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主题的锚定,书写这一包含明确肯定意味的动作实际上是与整部小说的氛围相去甚远。《关于告别的一切》更像是一部关乎爱情的小说,或是,一部谈论爱情周边的小说。爱情只是人物与外界和他者产生关联的方式一种,是告别和重逢得以构筑的根基之一,正如路内所言:“很多得到和失去就是迎头而来,呼啸而去,它卷走了人们内心的一部分,它不是侦探小说式的‘谋杀’,更像是意外的车祸。在这中间,爱情不再是人的意志体现,反而是人变成了一种恒久感情的试验品。”

写作是自己的事情,但是在一些层面是可以鼓励出来的

从工人到广告人再到专业作家,路内丰富的个人经历总是被提及,但他认为,写作本身是高于个人经历的。“从经验到虚构的设想,再从虚构的设想具体落实到文字,是一个很大的跨越。小说这门技艺是需要磨炼的,不是靠任何天分或个人经历就能完成的,要花一定时间去阅读,去尝试自己的风格、拢住自己要写的主题。”路内说。他的小说中亦不乏诙谐风趣的语言,这也是众多读者认为小说“好看”的原因。对此路内表示,写小说的语言终究还是一种方案论,方案层面需要设计好,“作家要选择自己擅长的语调,这其中包含着个人的思考方式,与此同时,语言还需要考量与小说题材的匹配度。写作是件认真的事情。”

对于创作上的“瓶颈期”,路内认为作家写不出来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就他个人而言,写不出来并不意味着瓶颈期,而是关乎他对小说中一些问题的处理,一本书写完后需要时间去停顿,去思考下一部作品的方案。对此他做了一个比喻,一位医生做了上千台手术,并不能将某一台手术的失败归结为这个医生遇到瓶颈期了。作家亦是如此,所谓瓶颈期“不是指作家讲不出经验来,而是作家无法面对写作这件事本身了”。

路内认为,青年写作者应该被更多平台支持。“你稍微给他们一点点雨水和阳光,就会长出来的。”在路内看来,编辑身负遴选的职责,如果有一个好的编辑的话,青年作家会更容易崭露头角,有潜力的作家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写作是自己的事情,但是在一些层面是可以鼓励出来的。”